当前位置:
编号:10160915
我国严重烧伤救治水平国际领先
http://www.100md.com 2003年3月20日 《中国医学论坛报》 2003年第11期
     本报讯 烧伤救治又出新成果。由我国著名的烧伤医学专家,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烧伤研究所杨宗城教授与解放军三〇四医院和第一军医大学在“九五”期间共同完成的“严重烧伤早期脏器损害发病机制及防治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日前荣获200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使我国严重烧伤的治疗水平居国际领先。

    据了解,因休克和感染死亡病人减少,脏器衰竭成为烧伤重要死亡原因。烧伤脏器损害发病机制复杂,伤后并发失控性炎症反应是公认的机制,但有上百种炎症介质参与发病,研究陷于炎症介质网络中,难以发掘新思路与治疗措施,治疗进展缓慢。

    杨宗城教授等发现,微循环障碍所致的缺血缺氧性损害是烧伤后脏器损害的基本发病原因,血管内皮细胞在调节微循环中起核心作用。为此他们全面研究了烧伤后血管内皮细胞的形态与功能变化,证明烧伤主要损伤因素缺氧、烧伤血清、炎症介质、内毒素和活化粒细胞能损伤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伤后血管内皮细胞形态变化,循环内皮细胞增多,内皮细胞间黏附连接和骨架结构受损,表明屏障功能受损,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缩血管物质多于舒血管物质,使血管收缩;血管内皮细胞分泌促凝物质多于抗凝物质,使血液凝固;释放氧自由基;黏附分子表达增强,使粒细胞-内皮细胞黏附;内皮细胞损伤结果,使微循环障碍,导致脏器损害。肯定血管内皮细胞在烧伤脏器损害发病中的关键作用。他们研究中还发现现行复苏方案大多遗留隐性休克,忽视心肌损伤在血液灌流不足中的始动作用,忽视吸入性损伤的早期治疗等都是导致烧伤早期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缺血缺氧性损害的重要原因。

    烧伤后立即发生局部或全身炎症反应,严重者很快发生失控性炎症反应。他们研究发现创面和肠道是烧伤早期失控性炎症反应的主要策源地。创面及痂下水肿液中富含炎症介质和内毒素,肠道是烧伤早期易损器官,损伤使肠道细菌移位,是早期感染的主要来源,同时诱发肠源性高代谢。

    基于以上理论研究,专家们改变了传统分阶段治疗方案,集中防治烧伤早期缺血缺氧和失控性炎症反应,预防脏器功能障碍。他们改进了立即复苏,创建了延迟复苏方案,加强吸入性损伤的早期治疗等,明显减轻了早期缺血缺氧性损害。他们还应用早期一次性大面积切痂,清除创面炎症介质;倡用早期肠道营养,口服双歧杆菌等,保护肠道结构与功能,减少了肠道细菌移位,降低了肠源性高代谢;明显地减轻了全身炎症反应。临床实践表明该研究成果显著降低了烧伤全身感染与内脏功能不全发病率,治愈率逐年增高。1990~2000年,西南医院烧伤科共治疗4875例烧伤患者,总治愈率已达99%,半数治愈面积达95%。, 百拇医药(冯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