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各科病症 > 疾病 > 内 科 > 感染与传染病学
编号:10161491
鼻孢子菌病
http://www.100md.com 大众医药网
     【概述】

    鼻孢子菌病(rhinosporidiosis)系由鼻孢子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乳头瘤样或息肉样肉芽肿性疾病,主要见于鼻粘膜和眼结膜。

    【流行特征】

    本病病原菌为鼻孢子菌(Rhinosporidium seeberi),至今未能人工培养,动物接种亦未成功,可能通过污染水源和带菌尘埃传播,通过直接蔓延和自我接种不断向病灶周围扩散,少数病例可通过淋巴管和血循环而播散。鼻粘膜或眼结膜破损或发炎以及不卫生习惯易诱发本病。本病好发于热带及亚热带,80%以上的病例发生于印度和斯里兰卡,其次是南美的巴西和阿根廷。我国虽地邻流行区,直至1977年始在广州发现首例。本病多见于男性青年,渔民、农民及潜水员易染本病。在流行地区,家畜如牛、马等亦可受染,但动物传染给人或人与人直接传染尚无报告。

    【临床表现】

    (一)鼻型70%病例起病时在近鼻孔处的鼻中隔粘膜出现丘疹,逐渐扩大形成乳头瘤样或息肉样损害,日久带蒂突出鼻孔外,色暗红,表面可有很多小"脓点",刮破后易出血。患者除局部作痒和鼻腔阻塞通气不畅外,无全身症状。有时初起损害在鼻腔后端,损害向咽喉蔓延,可有异物和梗塞感。

    (二)眼型15%病例侵犯眼结膜,特别是睑结膜,其次是球结膜,有时泪囊被阻塞。一般为单侧,损害特点与鼻型类似。患者有眼内异物感,如损害增大,可引起眼睑外翻,流泪,怕光。天气干燥、尘土飞扬地区易染本病。

    (三)其他 除鼻、眼型外,皮肤、外生殖器、肛门,耳道等处偶有发生,损害特点基本相同。

    【病理说明】

    组织病理显示乳头瘤样或息肉样增生,同时可见不同发育阶段的孢子囊和内孢子,则有诊断价值。成熟的孢子囊直径300~500μm,圆形,厚壁,内含16,000个内孢子。孢壁破裂,放出内孢子(7~9μm直径),有时为巨噬细胞吞噬,外围中性粒细胞、组织细胞和浆细胞。

    【诊断说明】

    在流行地区诊断本病并无困难,但在非流行区可能误为乳头瘤、息肉、血管瘤等,但损害表面有无小"脓点","脓点"氢氧化钾直接涂片有无孢子囊或内孢子以及组织病理检查,均可协助诊断和鉴别诊断。有时组织切片未见孢子囊,或只见内孢子,可误为球孢子菌病,粘蛋白卡红染色能使鼻孢子菌孢壁染成红色,而球孢子菌则否。

    【治疗说明】

    初起损害较小较少,电烙、激光或割除即可根治。如损害较大,可边割除边予以抗真菌治疗,特别是损害范围较广的病例,内服氟康唑、酮康唑或5-氟胞嘧啶、碘化钾等实属必要。避免接触污水,防风防沙,讲究卫生,不挖鼻孔,不揉眼睛,可防感染。,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