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各科病症 > 疾病 > 内 科 > 肿瘤学
编号:10162610
颅内皮样及上皮样瘤
http://www.100md.com 大众医药网
     【概述】

    (一)颅内上皮样瘤 又称珍珠瘤、真性胆脂瘤。它与中耳胆脂瘤不同,不是由于慢性炎症所致上皮脱落形成,而系发源于异位的外胚层残留组织。如异位组织发生在胚胎早期(即神经沟封闭时),则瘤多位于中线部;如发生在晚期(第二脑泡形成期)则瘤位于侧方。少数上皮样瘤为医源性造成,如腰穿、头部外伤时将上皮组织植入颅内或椎管内形成。

    本症可见于任何年龄,以20~50岁多见,男女发病率相仿,占脑瘤的0.3~2.6%。大多单发,亦可多发,偶与皮样瘤同时存在并伴有先天性畸形或异常,如耳后藏毛窦、脊柱裂等。好发部位为桥小脑角、鞍周区、大脑纵裂、四叠体附近、大脑外侧裂等处,其他尚可见于颅骨板障内、硬膜间等。

    病理:瘤呈球形或椭圆形,结节状,大小不一,有银灰色光彩珍珠样包膜,与周围脑组织界限清楚。瘤与颅外组织之间常有瘘管或纤维束带相连。瘤壁薄而脆,瘤内积聚大量脱屑角化表皮细胞。呈白色微黄的干酪样或豆渣状物,内含胆固醇结晶。偶因继发感染而呈黄绿色或棕褐色粘稠物体,有脓臭味。瘤内容物溢出可引起周围组织及脑膜的炎性反应。镜下可见瘤壁外层为一层胶原纤维组织,内层为复层鳞状上皮细胞,表面有角化层,偶见钙盐沉积。角化脱落细胞呈层状排列。极少数上皮细胞可发生间变,形成“鳞状细胞癌”。
, 百拇医药
    临床表现:本瘤病程缓慢,可达10年以上。临床常见者有以下几种:

    1.桥脑小脑角上皮样瘤 约占半数以上。占桥脑小脑角占位病变的4.7%。常发生于中青年。病变常沿脑池方向伸展,可跨于岩骨嵴上向中、后颅凹生长。临床表现有两型:①单纯三叉神经病型:约占70%,多发生于中青年,主要表现为三叉神经痛(第3支或第2、3支痛),常有触发点,疼痛持续时间较长。体征有同侧三叉神经区痛觉减退,角膜反射迟钝,有时有细微眼球水平震颤。②桥小脑角肿瘤型:约占30%,首发症状多为患侧面肌抽搐,可有耳鸣、听力减退、行走不稳及头痛等。约20%有视乳头水肿及其他桥小脑角症状:5~8颅神经损害,少数有9~11颅神经损害。

    2.鞍区上皮样瘤 约占本症的7.3%,常位于鞍上,可累及第三脑室、前颅凹,约半数向鞍旁中颅凹生长,少数可跨越岩尖伸入桥小脑角处。主要表现为视神经受压症状,视力视野障碍,视神经原发性萎缩,月经紊乱见于晚期女性,多饮多尿等症状。蝶鞍基本正常,少数有蝶鞍扩大、骨质吸收,甚至可累及视神经孔,眶上裂及视交叉沟等处。
, 百拇医药
    3.大脑半球上皮样瘤 多位于外侧裂部,其他在额叶突面、镰旁、颞叶、顶叶、大脑纵裂及胼胝体等处。外侧裂上皮样瘤可有癫痫(局限性)、偏瘫、锥体束征阳性、精神症状。晚期可有颅内压增高征。位于表浅部瘤可产生局部颅骨吸收变薄或破坏。

    4.脑室系统上皮样瘤 多位于侧脑室,起源于脉络丛或血管外膜,早期可无症状,随肿瘤长大可引起颅内压增高,压迫邻近组织产生轻偏瘫、偏感觉障碍、同向偏盲等。少数肿瘤位于第三、四脑室,临床表现主要为颅内压增高。第四脑室上皮样瘤可产生轻微的小脑征。如有继发感染可患脑室炎及脑膜炎。瘤内容物溢出可产生化学性脑膜炎,并可反复发作。

    5.其他部位的上皮样瘤 小脑蚓部者易出现颅内压增高。硬脑膜间上皮样瘤少见,常见于后颅凹,可伴有皮肤藏毛窦,手术易感染,少数发生在脑干旁、四叠体周围并产生相应的局限症状。

    诊断:年青患者有以上症状,有原因不明的反复多次脑膜炎样发作者均应疑及本症,但大多难以根据临床症状定性,应作进一步检查。
, http://www.100md.com
    1.脑脊液检查 大多正常,少数蛋白轻度增高。有间变者有时可找到瘤细胞。

    2.头颅X线摄片 可有颅内压增高改变,钙化松果体的移位,偶有包膜钙化。病变表浅者可有局部颅骨变薄和骨质吸收。鞍旁、中颅凹及桥小脑角者可示中颅凹及岩尖骨质吸收,有时可见边缘清晰的骨质缺损。

    3.脑室或气脑造影 现应用较少,对脑室内或基底池中者,气体包绕不规则深浅不一的肿瘤表面呈不规则零星条状气影,如虫蚀状。

    4.CT扫描 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的均匀低密度区,CT值与脑脊液相仿。有时因瘤内类脂质含量较高,CT值可低于-10HU,少数呈均匀等密度或高密度。密度增高原因可能由于瘤壁及角化脱屑物的钙化,瘤内自发性出血,瘤内蛋白质含量增高,紧密固着于囊壁上的骨片所致,注造影剂后,除个别造影剂集聚于囊壁的血管中,出现环形或片状增强外,一般均不增强。

    治疗: 本瘤首选手术治疗争取全切。对肿瘤与血管及其他重要结构粘连较重者,可留下一部分瘤壁,但应清除瘤内容物并避免溢出,术后症状可长期缓解,但仍可复发。术后有约40%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或可因藏毛窦污染引起颅内化脓性感染。

    (二)颅内皮样瘤 约占颅内肿瘤0.1~0.3%,较上皮样瘤少见,两者比例约1∶10,发病年龄较上皮样瘤者为轻,半数为儿童,男女发病率相同。与上皮样瘤不同,本肿瘤不仅包括上皮样结构,且含有皮样结构(皮肤附件)。好发于胚胎时期中线闭合处,如垂体、桥脑、小脑蚓部、第四脑室等。约2/3位于后颅凹,少数位于幕上,颅中凹,大脑纵裂附近。瘤的临床表现、脑脊液变化、CT扫描所见与上皮样瘤相似,治疗应以手术切除为首选。, 百拇医药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神经外科 > 脑肿瘤/颅内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