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各科病症 > 疾病 > 儿科
编号:10163251
直肠和结肠息肉
http://www.100md.com 大众医药网
     【概述】

    青少年息肉占小儿结肠及直肠息肉的85%,多见于3~5岁小儿。

    息肉表面光滑,色鲜红,如有发炎或出血则呈暗紫色,其质软而易碎,少数则质地坚硬,一般直径约0.5cm,大者可达2~3cm。组织学检查多为炎性肉芽组织,也有是错构瘤样结构的息肉(juvenile hamartomatouspolyp)。息肉发生的早期有广宽的基底,以后由于肠蠕动逐渐将息肉向远端推移,而使其附着的肠粘膜被拉长形成息肉的长蒂。如息肉在其蒂部自行折断脱落,则引起便血,出血多能自止而自愈。

    小儿直肠及结肠息肉多为单发,但也可有数个散在于肠腔不同的部位,本症系良性,非癌前病变,而多发性青年息肉症可能非良性。除作为家族性息肉症或Garden综合征的一部分外,小儿罕见真性腺病性结肠息肉。

    【病因及病理变化】

    幼年息肉85%为单发,14%为两、三个并发,90%以上发生在直肠或乙状结肠,多位于直肠内距肛门3~4cm到7~8cm。其发生原因可能在过敏的基础上,由于硬便的损伤,慢性炎症引起。开始肠粘膜呈慢性炎变而有局限性肉芽增生,渐渐增大形成1cm左右直径的息肉,随肠蠕动的牵拉而息肉根部逐渐形成粘膜蒂,最后随肿物的增大而蒂变细,直至血运供应不足或蒂扭转,息肉糜烂、坏死、脱落而自愈(常需1年以上)。息肉受粪便的损伤、刺激,经常发炎及小量出血。病理切片可见粘膜上皮细胞及纤维组织增生,同时有慢性炎症浸润。

    【临床表现】

    小量慢性便血是小儿结肠及直肠息肉的主要症状。一般发生于排便终了时,在粪便的表面可有一条压痕及少量血迹。小儿排便时无任何痛苦,带长蒂的息肉在排便时可被推出至肛门外,呈一红色小肿块,如不及时还纳,可发生嵌顿。

    直肠指检可触及直肠息肉,而乙状结肠镜及钡灌肠检查可发现乙状结肠息肉。

    【诊断说明】

    主要靠大便少量带血。直肠指检时,多于直肠后壁触及直径0.5~2cm左右有蒂或无蒂的肿物。一次指检阴性并不能排除息肉的诊断,可于排便或灌肠后复查。比较高位的息肉可用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检查,或用X线钡灌肠及排钡后注气造影双重对比的方法检查,注钡过程中可观察肠腔内的充盈缺损阴影,排钡后注气可见原充盈缺损部位有圆形钡环的息肉影。

    【治疗说明】

    直肠息肉可用手法摘除,对乙状结肠的长蒂息肉可经乙状结肠镜拉出至肛门外,用线结扎息肉蒂部后送回直肠内,待其坏死自行脱落。对于没有严重症状的高位息肉,因有自行脱落的可能,故可随诊观察,不须急于做剖腹手术。

    【预后说明】

    本病对小儿健康影响不大。个别病儿因息肉脱落,可引起大量便血约100~200ml,出血均可自停。罕见发生休克而须紧急输血治疗者。多数病儿于10岁内息肉脱落自愈,北京儿童医院曾连续作过500例病例切片,无一例有恶性变。且临床观察也未见过恶性变病例。, 百拇医药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胃肠外科 > 直肠、肛管疾病 > 直肠息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