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各科病症 > 疾病 > 儿科
编号:10164637
新生儿出血症
http://www.100md.com 大众医药网
     【概述】

    新生儿出血症(hemorrhagic disease ofthe newborn)又称为新生儿自然出血、新生儿低凝血酶原血症,是由于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显著缺乏所引起的一种自限性疾病。多在生后2~4天发病,以消化道出血为最常见。一般病情较轻,重者可引起死亡。

    【病因】

    本病由于维生素K缺乏所致,原因有①维生素K经过胎盘的通透性差,胎儿的维生素K要靠自身合成,由于胎儿肝功能不成熟,出生时肝内维生素K贮存量亦低,早产儿尤甚。②人乳中维生素K的含量(15μg/L)远低于牛奶中的含量(60μg/L),母乳喂养者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的机会是牛奶喂养者的15~20倍。③维生素K可由肠道细菌合成,其吸收需赖胆汁的存在。新生儿初生时肠道无菌,奶量不足,影响维生素K的合成。新生儿胆汁中胆酸含量低(尤其是早产儿),影响维生素K的吸收。④其它继发因素,如母产前使用过抗凝剂(双香豆素)、抗癫痫药(苯妥英钠、巴比妥盐等)、抗结核药(利福平、异烟肼)等可发生与维生素K竞争性抑制作用。新生儿用过抑制肠道菌群的抗生素或长期腹泻、肝胆疾病等可影响维生素K的吸收、合成等。
, 百拇医药
    维生素K参预凝血因子Ⅱ(凝血酶原)、Ⅶ、Ⅸ、X、谷氨酸残基的羧化过程,经羧化后的蛋白质,以及S和C蛋白质被激活后可与更多的钙结合,才具有凝血的生物活性,故以上四种凝血因子又名维生素K依赖因子,未经羧化的凝血因子(也是维生素K缺乏的敏感标记),是无凝血功能的蛋白质,易导致出血。新生儿肝功能未成熟,影响凝血因子的合成,以上凝血因子在生后48~72小时有中等度下降,7~10天回升至出生时水平,凝血酶原降至成人水平的30%,即有出血倾向,至20%,即出血。

    本病由于广泛采用了维生素K作预防,已使发病率有明显的降低。

    【临床表现】

    本病可发生于正常的新生儿,多在生后2~4天发病,出血很少发生于生后20小时以内或5天以后,但早产儿可晚至生后2周以内。如由母亲服用药物(双香豆素、苯妥英钠等)则多在生后第1天发病。出血可急可缓,或自然出现或经轻伤引起。程度可不同,轻微渗血常被忽略而自愈,严重者较少见,也可发生致命性大出血。部位不一,最常见的是胃肠道,可吐血及便血,吐出物呈棕色,便血轻者只有2~3次黑便,形如胎便。重者有黑便或鲜血便,甚至可导致贫血、休克、死亡。其次是皮肤出血,多见于分娩时受压处,轻者为瘀点,可扩大成瘀斑,甚至血肿;也可自取血及注射部位、轻度外伤及术后伤口等处继续渗血不止。脐部出血与脐带结扎无关,轻者为渗血,重者则出血不止。其他部位如尿道、阴道、肺、胸腔、腹腔等出血较为少见;颅内出血亦少见,但多见于早产儿,因其毛细血管脆性同时增加,预后不良。
, 百拇医药
    个别迟发性出血可在生后1/2~3个月发病,见于母乳喂养儿,可合并腹泻、使用抗生素、肝胆疾病、长期禁食或接受胃肠道外高营养等有关。常见为急性颅内出血。此类病例宜用维生素K预防。

    【实验室检查】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是重要的诊断依据,长达正常对照时间的2倍以上。其他如贫血与出血量成正比,出血后网织红细胞可升高,白细胞的绝对值也可增高。血小板、出血时间正常,凝血时间正常或轻度延长。

    【诊断说明】

    新生儿生后2~5天内发生自然出血现象应首先考虑本症。如果血小板、出血时间正常,而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则可确诊。临床经维生素K或新鲜血浆等治疗,反应良好,亦为辅助诊断之一。

    【鉴别诊断】

    应与新生儿生后1周内其他原因所致的出血相鉴别:
, 百拇医药
    (1)胃肠道出血:应与咽血综合征、先天性消化性溃疡、消化道畸形和感染等鉴别。咽血综合征是新生儿出生时咽下母亲产道的血液、带血羊水等,于生后不久即发生呕吐,呕吐物呈棕色,也可有便血,但血量甚微,洗胃后即止吐,无凝血机制障碍。另外,碱变性试验可用以鉴别母血及儿血,儿血含胎儿型血红蛋白(抗碱性强)、母血含成人型血红蛋白(抗碱性弱)。取呕吐物加水稀释,旋转后取悬液5份,加1%氢氧化钠1份,1~2分钟后观察,棕黄色为母血,红色为儿血。先天性消化性溃疡和胃穿孔早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同时胃壁受累者,均可有吐血、便血;产程中窒息缺氧所致急性应激性溃疡时,可大量吐血、便血,这些疾病均无凝血机制障碍。

    (2)产伤性出血:多发生于分娩的先露部位,生后即出现,但与本症常有因果关系,或同时存在,相互加重病情。

    (3)先天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在生后1周内出血,但血小板显著减少。

    (4)其他先天性或后天性凝血障碍:①其他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及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均为终身性疾病,虽经输血好转,仍可复发,确诊需赖特异的凝血功能检查,而本症为暂时性,一次治愈,不再复发。②各种感染、硬肿症、肺出血等,可因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所致出血,均为获得性,在出血之前已有原发病存在,出血发生较晚,与本病在初生早期、自然出血不同。
, 百拇医药
    (5)其他:如脐部出血应与脐带结扎不紧、脐部感染或肉芽肿等所致出血鉴别。阴道出血应与"假月经"鉴别。罕见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在新生儿早期发生出血(北京儿童医院曾见1例)。

    【治疗说明】

    食物中的维生素K主要是K1和K2,均为脂溶性,在胆汁的参与下,由肠内吸收,肠道细菌特别是大肠杆菌能合成维生素K2。K3和K4系水溶性人工合成品,口服吸收不需胆汁或胆盐存在,但副作用大。K3对新生儿有溶血作用,可致高胆红素血症及核黄疸。故新生儿宜用维生素K1,治疗量为每次肌注1mg,可重复数次,或静脉缓慢注射。口服剂量应加倍。

    遇出血过多时,应输新鲜血10~30ml/kg/次,轻者可输库存血浆以补充凝血因子。早产儿因肝功能不成熟,肝脏不能合成凝血因子,虽用维生素K1还不能奏效,最好输新鲜血。

    【预后说明】
, http://www.100md.com
    与出血的部位、程度及治疗的早晚有关。一般预后良好,多于生后10天内止血,不再复发。出血过多,治疗不及时者可致死。颅内出血者预后差,重症颅内出血可致命,虽幸存,也难免留后遗症。

    【预防说明】

    维生素K的最小需要量是每日每公斤体重0.5~1μg。所有新生儿出生时宜常规肌注维生素K1,早产儿0.5mg,足月儿1mg,或孕妇在产前每日口服维生素K2~4mg,连服1周;或分娩前数小时注射同等剂量水溶制剂,均可预防本病的发生。有人建议进行母乳喂养的母亲应口服维生素K,每周2次,每次20mg。如母亲需经常服用苯妥英钠,在妊娠最后3个月期间应肌注维生素K110mg,临产时再重复1次。婴儿出生后立即预防用药,继续密切观察。,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