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各科病症 > 疾病 > 外 科 > 创伤及骨科学
编号:10164680
桡骨干单独骨折
http://www.100md.com 大众医药网
     【概述】

    多发生于青年时期或儿童。较尺挠骨骨干共同骨折的发病率为低,而较尺骨骨干骨折多见。

    【病因】

    单独的桡骨干骨折较少见,而桡骨下端骨折则极常见,因为骨干的坚硬度远胜于下端的松质骨,且在骨干的上下端皆有运动灵活的关节可以缓冲外力。一般的桡骨干骨折常发生于跌倒时以手掌着地时,多由间接外力造成。外力自腕部沿桡骨干向上传达,同时伴有过度前旋的外力,即可发生桡骨干骨折。有时重物直接打击在前臂亦为造成骨折的原因之一。

    【病理】

    桡骨干骨折,因有尺骨支持,骨折重叠移位不多,主要是旋转肌造成的旋转移位。桡骨的中下1/3段交界处是骨干的密质骨与干骺端的松质骨的连接处,故为弱点,骨折多发生于此。骨折可为横、斜或粉碎形,在儿童则多为不完全骨折或绿枝骨折。因为桡骨干周围有肌肉包围,故开放性骨折较少见。根据外力大小,骨折线方向和旋转肌的牵拉而有不同程度的角度畸形、重叠和旋转移位。①桡骨干上1/3骨折,骨折位于旋前圆肌附着点以上,骨折的上段因肱二头肌的牵拉而屈曲,并因肱二头肌和旋后肌的作用而旋后。下段则因旋前肌的作用而相应地旋前,并被拉向尺骨使骨间隙变窄。又因肱桡肌将桡骨向上牵拉使下段向尺骨倾斜,手向桡侧屈曲,骨折端有轻度的重叠(约1cm)。②挠骨干中1/3或下1/3骨折时,骨折位于旋前圆肌附着点以下。骨折上段因有旋前圆肌的作用,虽可与两个旋后肌作用相抵消而保持中立位,但有屈曲。下段受旋前方肌的影响而轻度旋前并向尺侧移位(图93-27)。
, http://www.100md.com
    【症状和诊断】

    患肢一般保持在肘关节屈曲和前臂旋前的位置,前臂旋后运动完全丧失。局部有疼痛、肿胀和压痛。此外尚有下述特征:①旋转前臂时桡骨头不旋转,表示桡骨干的完整性已被破坏。②手向桡侧屈曲。③因有重叠故桡骨茎突上升,超过尺骨茎突或其在同一水平面。④测量(自肱骨外髁至挠骨茎突)时,可发现患侧缩短。

    以上为完全骨折时可发现的体征。不完全骨折例则无以上所见,但在触诊时可摸到角度畸形且有显著的局限性压痛。如将患侧的手向桡侧屈曲或旋转前臂时,虽其旋转范围可不受限,但可引起局部疼痛加剧。拍摄前臂X线片,可以了解骨折的部位及移位情况,拍片时应包括腕关节,注意有无下挠尺关节脱位。

    【治疗说明】

    (一)无移位的骨折 先将肘关节屈曲至90°,矫正成角畸形,再将前臂置于中立位。而后用前臂前后薄木板,并加小纸垫固定,或用长臂石膏管型固定6周。
, 百拇医药
    (二)移位的骨折

    1.骨折位于旋前圆肌附着点以上者,在臂丛或全身麻醉下施行闭合复位 患者仰卧,患肢肩外展90°将肘关节屈曲至90°,前臂完全后旋,上臂用布带套于下端,由一助手向上方牵拉作反牵引,另一助手以一手紧捏着患肢手的四指而另一手则紧捏拇指,然后两脚并拢,身体向后倒,两上肢伸直,使均匀的牵引力作用于患肢前臂。术者以手指自骨间隙(即桡骨的尺侧)将骨折段用力推向外侧以使其离开尺骨,恢复骨间隙的正常宽度,而后矫正成角畸形。骨端的直径有1/3以上接触者即可,尤以下段的尺侧骨皮质插入上端的骨髓腔内更为稳定。此时应用X线摄片或透视证明复位达到要求。复位后用长臂管型石膏固定,肘关节须屈曲至90°,前臂完全后旋,手向尺侧屈曲。8~10周后可折除石膏开始功能运动。在石膏固定时期,须经常检查注意石膏是否变松,并行透视或摄片以防骨折再度移位,如有须即时再予同样处理。

    2.骨折位于旋前圆肌附着点以下 用上述同样手法复位,但在复位时和复位后须将前臂置于中立位,用长臂石膏固定。

    也可采用局部小夹板固定,但每经1~2日须折开检查骨折对位情况,相应地改变压力纸垫的位置。

    (三)不稳定骨折和在正规复位术后不能达到满意复位者,则应行切开复位,以钢板螺丝钉固定,同时植以松质骨于骨折周围。手术后可不用外固定,但仍以长臂石膏固定较妥当。手术途径以采用前臂前切口为宜,经桡侧伸腕肌、肱挠肌,与屈指肌之间进入,将旋后肌由其附着点剥离,即可充分显露桡骨干而进行复位和内固定。,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