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各科病症 > 疾病 > 儿科
编号:10165257
其他脂类代谢病
http://www.100md.com 大众医药网
     【概述】

    1.神经元蜡样质脂褐质病(neuronalceroid lipofuscinosis NCL)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生化缺陷尚不清楚。主要病理改变是严重脑萎缩,神经元肿胀,其胞浆溶酶体内有自发荧光的脂色素蓄积。蓄积物是蜡样质(ceroid)和脂褐质(lipofuscin),其化学结构不明,可能是氧化的多价未饱和脂肪酸。本组疾病除神经系统症状外,尚有体内其他组织广泛受累。临床上可分几种类型。急性型又分为婴儿型、晚婴型、儿童型和成年型;慢性型又分为先天型、婴儿型、儿童型、少年型和成年型。现将较重要的临床型叙述如下。

    (1)慢性少年型变异型(Batten 氏病):是最常见的NCL。起病在4~12岁间,慢性病程。开始有视觉障碍,行为异常或智力衰退。此后数年内渐出现锥体束和锥体外系功能障碍。癫痫发作出现较晚。早期诊断可根据眼底检查,有视网膜萎缩、黄斑变性、视神经萎缩呈蜡样黄色。较晚出现周围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组织活检可助诊断,在末梢淋巴细胞、皮肤、眼结膜、直肠粘膜、肌肉、脑组织细胞内均可见特异的嗜锇性细胞小体,多呈指纹状(fingerprint cytosomes)。有的病人在尿中排出大量长萜醇(dolichols)。
, 百拇医药
    (2)急性晚婴型(bielschowsky氏病):在NCL中本型为第二常见。起病于1~4岁间,开始有严重惊厥发作,常呈肌阵挛发作。也有的以精神运动发育倒退为首发症状。较少见的首发症状是共济失调。有时上述症状同时出现。病程进展迅速,可于数月内达症状高峰,终至死亡。视网膜萎缩,黄斑部色素变性。实验室检查因病期而异。脑电图有癫痫波。视觉诱发电位逐渐消失。CT和MRI有脑萎缩,以小脑和脑干最著。组织活检所见与Batten氏病相似。淋巴细胞可见多数嗜锇性细胞小体,以曲线小体最多,也有指纹状小体。其他组织也有这类特征性小体,如在皮肤、肌肉、眼结膜、直肠粘膜、脑组织的细胞在电镜下均可见病理性小体。有的病人尿中长萜醇增多。本型的变异型可在儿童期或成年起病,其临床表现、病程和病理都与上述相似。

    (3)急性婴儿型(santavuori病):起病于9~19个月之间,进展快。有严重癫痫发作,肌阵挛性抽搐。严重智力运动发育倒退,视觉丧失。眼底色素减少,视神经萎缩,黄斑部棕色色素沉着,无樱桃红点。头围小。脑电图有进行性波幅变低和频率变慢。病理为弥漫性急性神经细胞坏死,脑萎缩。电镜下神经元有颗粒状嗜锇性沉积物。
, http://www.100md.com
    (4)慢性少年型(spielmeyer-Vogt病):起病于6~14岁间。视觉障碍出现早,视网膜周围性色素增多,视神经萎缩,黄斑部变性。在数年内精神、行为、智力障碍逐渐恶化。可有共济失调和癫痫发作。晚期出现锥体束、锥体外系和末梢神经症状,终至有去大脑强直、痴呆和持续性肌阵挛发作,约于20岁以前死亡。病理特点是脑神经元轻度肿胀,电镜下可见指纹样和板层状沉积物。体内其他组织,如淋巴细胞、汗腺等,也有指纹样细胞内沉积物。

    (5)慢性婴儿型:生后6~12个月间起病,语言发育迟缓,渐出现行为异常,有婴儿孤独症的临床表现,或有不典型Rett综合征的症状。本型不常有视网膜病变。超微结构检查可见淋巴细胞有指纹样和板层状细胞小体。

    (6)慢性儿童型:于幼儿期或年长儿起病。特点是明显精神病样行为异常,孤独症样行为、攻击行为和嗜睡交替出现、幻觉、谵妄。晚期出现锥体束、锥体外系、小脑等神经系体征,但不似精神行为症状严重。视网膜无病变。淋巴细胞超微结构有指纹样细胞小体。
, http://www.100md.com
    (7)慢性成年型:早期有痴呆,继以运动障碍、小脑征、锥体外系征。淋巴细胞有颗粒状细胞小体。神经系统沉积物有脂褐质及嗜锇颗粒。

    本组疾病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抗氧化剂,如维生素E、维生素C、蛋氨酸等,似有一定缓解病情的作用,但对急性型无效。

    2.植烷酸沉积病(phytanic acid storagedisease) 又名Refsum氏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生化特点是植烷酸α-氧化有缺陷,不能将植烷酸变为降植烷酸,故而蓄积于体内。本病时,酶的异常是位于过氧化物酶体中的植烷酸氧化酶(phytanic acid oxidase)缺陷,故属于过氧化物酶体病(peroxisomal disease)的范畴。本病的病理特点是间质性末梢神经炎,伴脱髓鞘和轴突脱失。体内各器官(包括脑)均有植烷酸蓄积。起病于儿童期,约4~7岁间。表现为间歇性末梢性神经病,以深感觉受累最著。有肌萎缩。可伴感觉性神经性耳聋;色素性视网膜炎,夜盲,白内障,共济失调。可见心肌病。无智力低下或癫痫。脑脊液蛋白增高。病程为进行性,有缓解期和加重期。可因心肌病死亡。诊断靠血中植烷酸增高,可达10~50mg/dl(正常在0.2mg/dl以下)。尿中植烷酸增多,皮肤成纤维细胞可示植烷酸氧化缺陷。本病主要应与其他有慢性间歇性多神经炎的症状鉴别,例如α-脂蛋白缺乏,线粒体肌病,急性间歇性卟啉病,各型遗传性神经病、再发性传染性多神经炎等。
, 百拇医药
    婴儿型Refsum病也属于过氧化物酶体病。过氧化物酶体有结构异常,并有多种氧化酶缺陷。血中极长链脂肪酸明显增高。临床表现为智力低下,色素性视网膜变性,感觉神经性耳聋,肝脾肿大,面容异常。病情严重,常致死亡。

    植烷酸沉积病的治疗是限制叶绿醇(phytol)摄入。植烷酸主要是来自食物的叶绿醇,限制富含叶绿醇的食物,如干果、菠菜、咖啡等,可使血中植烷酸逐渐下降,同时症状减轻。

    3.脑肌腱黄色瘤病(cerebrotendinousxanthomathosis)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好发于犹太人。酶的缺陷尚不明。生化特点是神经系统有大量胆石烷醇(cholestanol)沉积。肌腱的黄色瘤内含有大量胆固醇和胆石烷醇。病理主要见于脑干和小脑,有髓鞘破坏,胶质增生,黄色瘤细胞。儿童期起病,缓慢进展。多数病儿有小脑性共济失调,锥体束征和智力低下。可见末梢性神经病。白内障可在早期即出现。肌腱黄色瘤多见于跟腱和三头肌腱。血清和红细胞中胆石烷醇增多,胆固醇不高。CT可见脑白质广泛低密度,小脑有高密度结节。MRI可见大脑白质脱髓鞘改变。据报道,本病治疗可用鹅胆酸(chenodeoxycholic acid),每日三次,每次250mg,可减少血中胆石烷醇,提高智商,缓解神经系统症状。
, http://www.100md.com
    4.Wolman氏病 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酶的异常是溶酶体的酸性脂酶(Acid lipase)缺乏。该酶的基因位于第6号染色体长臂(6q22-24)。病理可见软脑膜、视网膜、肠系膜神经节细胞均有嗜苏丹物质沉积,皮层血管有嗜苏丹颗粒,以及脱髓鞘改变。临床与经典的尼曼-皮克氏病相似,智力落后,吸收不良征,肾上腺功能不全,X线可见肾上腺钙化。肝脾明显肿大。血浆胆固醇和脂蛋白均减少。组织内有大量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沉积。皮肤成纤维细胞内可见酸性脂酶的活性缺乏,从而胆固醇酯不能分解。病情严重者常在婴儿期死亡。本病尚无有效治疗方法。

    5.Tangier病 又称低α脂蛋白血症(hypo-α-lipoproteinemia),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生化特点是血中高密度脂蛋白几乎完全消失,低密度脂蛋白减少,胆固醇和磷脂类减少,甘油三酯增高或正常。肝、脾、淋巴结、扁桃体、角膜中有胆固醇酯沉积。现认为本病最可能是由于高密度脂蛋白的转运异常,致使其进入溶酶体而被分解。病理可见神经有脱髓鞘病变,或雪旺氏细胞有脂类沉积。临床可见上述受累的器官肿大,特别是扁桃体肿大,呈桔黄色,含有泡沫细胞。约半数病人有末梢神经病症状,表现为远端感觉障碍或肌肉力弱。可有色素性视网膜炎。

    6.无β-脂蛋白血症 详见代谢异常章专节。,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