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理伦探讨 > 医理纵横
编号:10173303
温病诊疗中要注意的三个问题
http://www.100md.com 2003年4月14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1932期
     广东名老中医刘仕昌教授谈温病的诊疗

    刘仕昌教授简介

    刘仕昌,广东省名老中医。 1914年生于广东省惠州市中医世家,自幼习医,在温病的诊疗方面有深入的研究。主编《温病选读》,参加《中医大辞典》的编写工作,并发表“温病昏谵证治”、“叶天士学术思想及对后世医学的影响”等论文数十篇。主持“岭南温病湿热证理论与临床研究”,获1998年广东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中国中医药学会传染病分会顾问、广东省热病专业委员会顾问等职。

    温病学是我国历代医学家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总结出来的一门临床学科。其主要理论卫气营血、三焦辨证学说,长期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在我国传染病及感染性疾病的防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刘仕昌教授长期以来从事温病学的临床和教学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认为在温病诊疗过程中需要注意三个问题。
, http://www.100md.com
     临证诊察要全面

    刘教授认为,温病是由多种不同的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的一类外感热病,各种温病的发病过程及其治疗都有各自的特点。所以,临床上对病人的诊察一定要全面,以为辨证求因、审因论治提供充分可靠的依据。要想做好全面的诊察工作,就要把握好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临床症状的诊察。要认真询问病人的所有症状,重视辨舌、验齿、辨斑疹白。由于不同的温病其发展变化有一定的差别,所以还要注意发病全过程的症状特点,以辨明其病因。第二个环节是重视既往史。不同的温病发生与体质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平素脾胃虚弱,健运失职的人易患湿温;阴虚体质的人易患秋燥等。第三个环节是重视季节气候对温病发生的影响。温邪是外邪中属阳热性质的一类致病邪气,各种温邪的形成和传播有一定的季节性。因此,各类温病的发生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如春天易患风温,夏天易患暑温,长夏易患湿温,秋天则易引起秋燥等。

    病因病理须辨明
, 百拇医药
    辨病因病理,就是根据诊察所得的资料,结合各种温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对温邪侵入机体后,引起的卫气营血和三焦所属脏腑的功能失调和实质损害进行分析和判断。刘教授认为在临床上,要根据患者就诊时的证候特点,运用温病学理论辨明在卫、在气、在营、在血分及肺、心包、脾、胃、肝、肾等的临床变化。刘教授强调说,辨病因和辨病理不能截然分开,它们是温病辨证的两个不同的侧面。辨明了病因,才能作出针对性强的祛除病邪的治疗;辨明了病理,才能准确用药,俾药到病所,有效地调整和恢复机体的功能。

    立法用药宜精当

    
温病治疗的目的,在于及时祛除温邪,消除病理变化,调整和恢复机体的正常功能。刘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了温病治疗中应特别注意的两个问题:

    一是必须针对温病的病因病理立法用药。在温病治疗中,一方面要注意祛除病邪,因为清除了病邪才能阻止病情的发展、恶化;另一方面,要根据病理不同阶段及其病理变化施治,以便药到病所,最有效地消除病理改变。二是要处理养阴扶正和清热祛邪的关系,这是温病治疗的特点。温病是外感温邪引起的急性热病,邪热侵入机体,必然损伤正气,耗伤阴液。治疗上养阴增液,扶助正气,则有利于祛除邪热;祛除邪热,自然有护卫正气的作用。因此,祛邪与扶正是相辅相成的。但是,无原则的养阴扶正或清热祛邪都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要依据临床的实际情况来定。一般说来,温病初中期邪热较盛,正气不虚,应以清热祛邪为主,养阴扶正为辅;到了末期,邪热已不盛,正气已虚时,应重在养阴扶正,兼清余邪。如果中期邪热仍盛,正气已虚,则应清热、养阴并进。

    另外,在温病治疗中应用养阴扶正药物需注意不宜过用滋腻药物。如初期要用芦根、花粉类,中期可用沙参、石斛之属,后期则用生地、白芍、麦冬之辈。温病后期有气阴两虚者,可用四君子汤加鸡内金、淮山药、麦芽、生苡仁等。, http://www.100md.com(白 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