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178712
竹家药九味
http://www.100md.com 2003年5月12日 中国中药材GAP网
     作者:尚学瑞

    竹为禾本科多年生四季常绿植物,经冬不凋,与松、梅并为“岁寒三友”。竹的高洁婷婷、蓬勃茂盛向为世人所称道吟诵。竹的种类多多,并一直为人类造福,因为它不仅是良好的建筑、造纸、编织材料,还是祖国药园中的治病良品。

    鲜竹叶:淡竹或苦竹的新鲜叶片或卷而未放的嫩叶(竹叶卷心)。甘淡、寒,入心胃经,有清热除烦,生津利尿之功,尤长于清心凉胃,用于治疗热病烦躁、目赤、口渴、口舌生疮、小便黄赤淋痛等症。清代名医吴瑭善用竹叶卷心,认为其清心火效卓,常用于治疗温病热陷心包、神昏谵语,如清宫汤。

    应注意的是:明以前的方剂中使用的竹叶均为本品。此后习用的淡竹叶实非竹家药,而是同科另一种植物淡竹叶的全草,功与鲜竹叶大同,可代其用。

    竹茹:淡竹、苦竹等茎的中间层,即去掉绿层后所刮下的纤维。生用或姜汁炙用。性味甘、微寒,入肺胃经,能清热化痰,除烦止呕,凉血止血,治疗肺热咳嗽、咯痰稠厚,胃热呕吐、呃逆及吐衄、崩漏等症,尤长于疗虚热痰浊导致的心烦、呕逆,如橘皮竹茹汤等。
, 百拇医药
    竹沥:取新鲜淡竹截断后,架起,烧其中央部分,两端有淡黄色的澄清液汁流出,以器皿盛容即得竹沥。其性味甘微苦辛、寒,归肺胃心经,有清热豁痰,定惊利窍除烦之功,尤其是其性滑利,祛痰力强而范围广,可逐经络四肢、皮里膜外的痰浊,因而用于肺热咳嗽痰多、气喘胸闷,中风昏迷、痰涎壅盛以及惊痫癫狂等症,近年还治疗乙脑和流脑之高热昏迷、痰壅呕吐等。可单独饮服或用药汁冲服,多与生姜汁合用。

    天竹黄:亦作“天竺黄”。淡竹、青皮竹等茎杆内因病伤流液自然干燥后凝结而成的块状物。性味甘寒,入心肝经,其清热化痰功似竹沥但无滑利之性,兼凉心定惊,用于热病神昏谵妄,中风痰涎壅盛,癫痫,小儿惊风等症。入煎剂或研粉用。

    竹衣:金竹、苦竹等茎杆内的如纸衣膜。性味甘、微寒,入肺经。能清肺火,通肺气。用于治一切痨瘵痰嗽及虚火伤肺,声哑失音者,如张景岳之竹衣麦门冬汤。

    淡竹根:乃淡竹的根茎,亦名“竹叶麦冬”。性味苦寒,有清热除烦,消痰下乳之功,可治疗烦热失眠,惊悸,小儿癫痫,乳汁不下等症。入煎剂或煎水外用。《得配本草》载“能下五脏热毒气”,《本草纲目》载“能坠胎催生”。
, 百拇医药
    竹笋:乃竹的嫩茎,既是美味蔬菜,也有食疗药性。其性味甘凉,能清热化痰,利膈下气,行水透疹,《纲目拾遗》载其“利九窍,通血脉,化痰涎,消食胀”。入药配食可治疗肺热咳嗽、肾炎水肿、小儿麻疹、腹水、伤食腹胀、便秘、久泻久痢、脱肛以及糖尿病、风湿性关节炎等症。一般与米粥、鲫鱼等同煮食,或捣烂外用,利水时可与冬瓜皮等同煎服。此外,竹笋外层一片片的壳,名淡竹壳,亦入药,功专治目翳障眼。

    瘪竹:淡竹、苦竹等枯死的幼竹,亦名“仙人杖”。性味咸平,入肾、胃经,有消肿止呕之功,可治疗呕逆反胃、小儿吐乳、脚气、水肿、疟疾、痔疮等症。《本草纲目》载“煮汁服,下鱼骨哽”。可水煎服、烧灰研末服或煎水外洗。

    竹实:乃竹类植物的颖果,又名竹米,首载《神农本草经》。味淡涩,能益气下积。今多作食疗用,煮粥服之可疗脾虚腹胀和虚羸少气等。,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