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专业 > 中药资源 > 药用植物栽培 > 病虫防治与农药安全
编号:10179124
牛蒡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http://www.100md.com 2003年5月12日 中国中药材GAP网
     来源:摘自《农业科技通讯》2002.9

    牛蒡为二、三年生草本植物,也称东洋萝卜或大力子,属菊科牛蒡属。主要食用部分是肥大的肉质根、叶柄及嫩叶。具疏散风热、利咽化痰、解毒通便之功效,是一种新兴的强身保健蔬菜。

    牛蒡在我国种植很少,产品主要出口日本,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加强病害的防治是夺取高产的关键。目前,牛蒡上发生的主要病害为黑斑病、白粉病、细菌性叶斑病、花叶病等。

    一、牛蒡黑斑病

    1.识别要点:该病多在秋季发生,主要为害叶片、叶柄。病初叶上产生褐色圆形病斑,大小2—20mm,表面光滑,后期病斑中间变薄且褪为浅灰色,易破裂或穿孔,其上生黑色粒点。

    2.发病规律: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在病叶上越冬,第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易发病。
, 百拇医药
    3.防治:(1)清除病残体于田外烧毁;(2)牛蒡播种前用50℃温水浸种30分钟或用3%农抗120水剂浸种15分钟;(3)与其他作物进行3年以上轮作。(4)发病初期用77%可湿性可杀得WP500倍液或14%络氨酮水剂300倍液进行喷雾,隔10天左右1次,连喷2—3次。

    二、牛蒡白粉病

    1.识别要点:该病主要为害叶片,有时也为害叶柄、茎和花萼。发病初期,在叶两面均可产生白色圆形小粉斑,叶背面居多,后期病斑变为灰白色,病叶变黄干枯,病斑生许多黄褐色至黑色小点,即为病菌闭囊壳。

    2.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闭囊壳随病残体越冬,为来年初侵染来源。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雨水传播,田间有多次再侵染。当温度适宜,相对湿度80%以上,植株长势弱,密度大时,发病重。

    3.防治:发病初期喷药保护,可用20%三唑酮(粉锈宁)乳油2000倍液,或50%多硫胶悬剂600倍液,或农抗120或武夷菌素100—150倍液进行喷雾,隔7—10天喷1次,连喷2—3次。
, 百拇医药
    三、牛蒡细菌性叶斑病

    1.识别要点:该病主要为害叶片和叶柄。叶片染病,初在叶面上生许多水渍状暗绿色圆形至多角形小斑点,后逐渐扩大,在叶脉间形成褐色至黑褐色多角形斑,中央部褪成灰褐色,表面呈树脂状。有的卷缩。叶柄染病,初现黑色短条斑,后稍凹陷,叶柄干枯略卷缩。

    2.发病规律:该病病菌主要在种子、土壤及其病残体上越冬,翌年适宜时进行初侵染,田间通过雨水、灌溉水、农事操作等途径引起再侵染,病菌主要从伤口侵入。

    3.防治:(1)高畦栽培,严禁大水漫灌,减少水流传染;(2)及时摘除病叶,以减少菌源;(3)发病时可用77%可杀得WP500倍液或6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连喷2—3次。

    四、牛蒡花叶病

    1.识别要点:该病主要为害成长的牛蒡,染病植株叶片为颜色浓淡不均匀呈黄绿相间的斑驳状,有时叶片皱缩不展,植株矮小,炎热的夏季病症不明显。

    2.发病规律:该病可在多种寄生植物或病株残体中越冬,并长期存活,田间靠汁液摩擦接触或辣根长管蚜传毒。该病的发生与环境条件关系密切,高温干旱利于发病。此外,栽培粗放,偏放氮肥、植株生长势弱、土壤瘠薄、板结、排水通风不良等均利于病害发生。

    3.防治:(1)治虫防病,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辛氰乳油4000倍液,消灭传毒蚜虫,可减轻该病为害;(2)注意田间卫生,及时拔除病株,带出田外销毁;(3)发病初期,喷施1.5%植病灵1000倍液或高锰酸钾1000倍液进行喷雾。,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