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动态信息 > 热点关注 > 热点报道 > 非典型性肺炎 > 抗疫史话
编号:10179632
温故启新话“非典”
http://www.100md.com 2003年5月14日 中国中药材GAP网
     作者:许家松

    今年春天,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肆虐我中华大江南北——从广东、香港到北京、山西。在这场突降的灾难面前,我们共同经历了一段从紧张、恐慌、措手不及到逐步沉着应战、奋力抗争、冷静思考并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和规律的心路历程。作为一名中医工作者,面对“非典”,从温故中亦得到新的启示。

    一、《内经》认为,温疫的发生与流行与自然气候反常变化有关,要做到有备无患,预防为先

    “非典”,从其因感受外邪出现急性发热的临床特点来看,属于中医“温病”范畴。又因其具有传染、流行和致死特点,当属于温病中的温疫、温疠之类。在中医学的奠基之作《内经》中,认为温疫的发生与流行,与自然气候的反常变化密切相关。在《内经》中有这样一段记述:“丑未之纪……二之气……其病温疠大行,远近咸若。”“丑未之纪”,是指年支逢丑、逢未之年。2003年是癸未年,属丑未之纪。“二之气”,指24节气中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这四个节气,约3月中旬到5月中旬这两个月时间。认为逢丑逢未年的这一时段,容易出现传染病的发生,而且流行范围较广。这是因为,中医学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气候变化有正常变化,也有反常变化。如果春季应温反热,气温上升较快较早,起伏变化较大,这种反常的气候变化就容易引起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因此,古人十分注意观测气候变化规律与疾病的关系,以防患于未然。这些记述并非迷信或占卜之辞,而是古人在天地人一体思想指导下,对气候变化和疾病相关性长期观测、追踪的总结,其目的在于有备无患。对温疫的预防,《内经》提出了安正避邪的总原则。一方面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一为大家所熟知的原则;另一方面还强调必须遵守“避其毒气,天牝从来”这一被忽视的避邪原则。“天牝”,指鼻孔,就是说,一定要避免从呼吸道传染“毒气”。同时还提出要在清晨,面对东方初升的太阳,吸入经过日光照射的新鲜空气——“日华气”。
, 百拇医药
    二、温病学名著《温病条辨》实源于210年前的北京大疫

    《温病条辨》是一部专门论述中医对急性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证治的中医名著,此书实源于北京大疫。1793年为癸丑年(亦属“丑未之纪”),北京发生了温疫大流行,死者无算。在北京行医的吴瑭大胆运用新兴的温疫理论与经验起而救治,结果活人甚众,从此医名大振。经历了这场大疫,吴瑭痛感对温病的诊治缺乏规范,遂求古训,汇众长,总结个人救治温疫的经验,历时六年,写成《温病条辨》一书。书成,风行大江南北。由于该书具有全面、系统、集大成、有创新、切实用的特点,至今仍指导着中医对温病的诊治,并被选为中医研究生的专业必修课程。他创制的许多传世之方,至今仍屡用屡验。其中“安宫牛黄丸”更被誉为“温病三宝”之一。

    三、《温病条辨》强调养阴保精在温病发病和诊治中的重要作用

    《温病条辨》遵循《内经》“藏于精者,春不病温”之训,指出:“病温者,精气先虚”,“阴精不足以承之,故为病温”,“若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理”。这里所说的“阴精”,是指人体中液态的精华物质,包括五脏所藏之精、血液、津液等。总之,十分强调阴精在温病发病、治疗和预后判断中的重要性。我认为这一认识至今仍有其现实意义。在对“非典”的防治中,应贯彻因时、因地、因人施防施治的原则。结合这次“非典”的发病季节是在春季、北方少雨、气候干燥、发病后多有干咳等特点,应多属于温病中不挟湿的温热类。因此,在预防用药中,似不宜普遍选用益气温阳化湿类药物。从人体的免疫力的物质基础来看,不但源于气,还源于阴精。《内经》明言“藏于精者,春不病温”是也。
, 百拇医药
    四、《温病条辨》对肺气欲绝的认识和处理值得借鉴

    《温病条辨》对温病危重证,如昏迷、休克等多有创新认识和处理。其中对肺气竭绝的论述和处理,尤其值得重温和借鉴。他指出:“温病死状百端,大纲不越五条。……一曰肺之化源绝者死。”“化源绝,乃温病第一死法也。”何谓“肺之化源绝”?其具体描述为:喘息、鼻翼煽动、汗涌、脉散大而芤等。其与呼吸紧迫的临床表现十分相近。如何处理?应急用白虎加参汤;重者,倍人参加以救治。“其理何在?阴虚而阳不固也。补阴药有鞭长莫及之虞,惟白虎退邪阳,人参固正阳,使阳能生阴,乃救化源欲绝之妙法也。”即用大剂白虎汤清热合人参益气并用,祛邪与扶正救逆两顾。面对“非典”所致的呼吸紧迫,重读此段,大有温故启新、发人深省、值得借鉴之感。

    五、发扬中医传统,在战胜“非典”中作出新贡献

    回顾建国以来,中医在救治急性传染病中屡建功勋。20世纪五六十年代,河北石家庄、北京流行过“乙脑”,当时的死亡率为30%左右。中医前辈郭可明、蒲辅周先生受命于危急之时,运用中医中药救治“乙脑”,创造了“0”死亡率的奇迹。六七十年代,陕西等地流行“流行性出血热”,米伯让先生一马当先,进行了救治,取得了85%~92%的治愈率。相信在这次战胜“非典”的战斗中,我广大中医工作者一定会发扬老一辈中医临危受命、有勇有识、德术双全的传统,发扬中医优势,发挥集体智慧,在防治“非典”的工作中作出应有的新贡献。

    [本文作者简介]

    许家松,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研究生部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主讲中医研究生专业必修课《温病条辨研究》并从事中医内科临床。与著名中医学家方药中共同完成的《黄帝内经素问运气七篇研究》、《著名中医方药中对慢性肾衰的诊治经验研究》均获国家中医药局中医药科技进步奖。已出版代表性论著有:《黄帝内经素问运气七篇讲释》、《温病汇讲》、《温病条辨讲解》等。,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