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理伦探讨 > 临证心法
编号:10179667
从组方看甘草的临床应用
http://www.100md.com 2003年5月14日 中国医药报
     《本经疏证》:曰“《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凡为方二百五十,用甘草者,至百二十方。非甘草之主多病,乃方必合甘草,始能曲当病情也。”综观甘草在不同方剂中所起的作用,可以看出其应用之广,确实不可忽视。

    作为君药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方中君药为炙甘草,具有益气复脉之用,为伤寒脉结代,心悸动而设。究其病因为心气不足以鼓动血脉,脉气不得接续,无阳以宣其气,无阴以养其心,故脉来结代。治宜益气养血,滋阴通脉,使心气足则脉气可通,心血足则脉体可续。仲景在方中重用炙甘草四两,以达甘温补中益气,缓急养心之功,从而可以“通经脉,利血气”(《别录》)。

    归脾汤方中炙甘草与人参、黄芪、白术共为君药,本方为思虑过度,劳伤心脾而致气血两虚,不能统摄血液而设。炙甘草补益脾胃,固中气之虚羸,与其它君药共资气血之源,使脾气振则水谷自化精微气血,脾健运则饮食能进,清阳布达,身疲倦怠可缓解,脾气充则气能摄血。

    作为臣药补中益气汤方中炙甘草泻心火而除烦热,补脾胃而益中气。

    东垣老人在论述甘草时认为,该药阳不足者补之以甘,甘温能除大热,故生用则气平,补脾胃不足而泻心火;炙用则气温,可补三焦元气而散表寒,除邪热。

    甘麦大枣汤治疗妇人脏躁,证属内伤虚证,五志化火,方以甘润滋补养心健脾为法。其中甘草以其甘润生阴之功滋脏气而止其燥,最终达到润燥缓急,以甘平之味宁神健脾的目的。

    作为佐药佐药的意义一般有三,其一为治疗兼证或次要药物,其二为药性峻烈或主药有毒须加以制约,其三为反佐作用。甘草在不同组方中虽同为佐药,但作用并不一致。

    在八珍汤中甘草作为佐药出现,此方为四君子汤合四物汤,气血双补,疗效显著。此时甘草在组方中作为次要药物发挥和中益气之用。此外在《珍珠囊》中曾记载甘草“补血,养胃”,《药性论》中亦云:“补益五脏”,可见在治疗气血不足的八珍汤中甘草仍然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凉膈散中甘草是作为制约峻烈药物的佐药来发挥作用的,本方具有荡热于中,并寓缓下之意,合成上清下泄,泻火通便之方,治疗大人小儿脏腑积热之证。方中大黄、芒硝有荡涤中焦实热之功,佐以甘草能制约、缓和硝、黄之急下,使其不致猛泻。

    作为使药使药即为引经药或调和药性之药,甘草作为使药常用来调和药性,这是因为甘草配热药能缓其热,配寒药能缓其寒。东垣老人有云:“其性能缓急,而又协和诸药,使之不争,故热药得之缓其热,寒药得之缓其寒,寒热相杂者,用之得其平。”在治疗脾胃阳虚的附子理中汤中和治疗阳明腑实的调胃承气汤中都配用了甘草,前者用甘草是恐其上僭,后者用甘草是恐其速下,都是为了缓和药性。此外在小柴胡汤中既有柴胡、黄芩之寒药,又有人参、半夏之温药,此时用甘草则有调和之意。甘草味甘,《内经》中早有“以甘补之,以甘泻之,以甘缓之……”的记载,于此可见甘草的调和之意。, 百拇医药(程东旗;程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