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337595
大学生轻生看亟待更新的人才观
http://www.100md.com 2003年6月10日 FM365.COM
     “好好的,都上大学了,有什么想不开的?”当许多人尤其是学生家长一头雾水的时候,大学生轻生现象还是有增无减。人们感到迷惑不解的是:拥有光明前途的大学生为什么经不起这一点小小的挫折?

    在江西高校进行思想政治工作调研时,记者发现,一方面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过重功利目的,一方面是对收费上涨、优胜劣汰、自主择业等改革深入带来的各种压力的不适应,两方面的巨大落差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不断攀升。

    轻生现象为何屡见不鲜

    1995年以来,江西省高校学生中发生了数十起因心理障碍而引发的严重事件,其中大学生自杀身亡的事件就有14起。许多师生认为,大学生中有自杀倾向的人数逐年增加,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关键是长期以来扭曲的人才观带来的过重功利观念给学生和家长形成的重压造成的。

    黄某某,就是背负沉重希望从象牙塔顶跌落的。
, http://www.100md.com
    黄某某是南昌某大学九八届数学系毕业生。他的父亲中学毕业时正遇上“文化大革命”,失去了升学机会,回乡务农,生养了黄某某两兄弟。黄某某的弟弟有残疾。而黄的伯伯和叔叔先后通过读书离开了农村,成了国家干部,其伯伯的两个小孩也是本科毕业。黄的父母将自己家庭的一切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希望他不仅能读大学,还要读研究生,超过伯伯家的孩子,出人头地,为家庭争口气。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家里好吃、好穿的留给他,农活再忙也不要他下地。黄某某也很争气,小学毕业考上重点中学,从小养成了勤奋刻苦、独立好胜的性格。1994年,黄高中毕业虽未考上重点大学,但他在大学就读期间比较安心,成绩也一直不错,年年拿奖学金。父母看到儿子学业有成,在感到欣慰、自豪的同时,仍不断鼓励他、鞭策他,要求他继续攻读研究生。

    大学四年级,黄选择了考研,报考了华东师大。他十分刻苦,并自信自己能考上,甚至构想出考研成功后灿烂的人生道路。但成绩出来后,因为单科专业成绩差了几分,他的考研梦破灭了。他开始自责,认为自己对不起父母,对不起自己十几年的辛勤苦读,情绪十分低落。
, 百拇医药
    毕业分配时,他被某高等专科学校录用为教师。但他明确表示不愿当教师,认为在教师行业中,要出人头地,为家庭争光困难重重。

    1998年7月8日,经历考研、就业挫折,背负沉重思想压力的黄某某在毕业生离校的最后一天,在寝室上吊自杀。

    类似黄某某因过重的精神压力自杀的现象,近年来在江西省各大学为数不少。

    去年9月,南昌某高等专科学校一名新生,到校后担心学习跟不上,严重的焦虑心理导致她吃不下饭,睡不好觉,虽然学校多方做工作,父亲也在校陪了她10天,她还是在一天凌晨跳楼身亡。

    景德镇一名大三的学生自缢身亡,学校后来从他的遗书中了解到,他自杀的主要原因是对毕业后的去向深感忧虑,担心分不到好单位,感到前途渺茫,从而忧郁苦闷,不能自拔。

    南昌一所师范院校一位女生突然出走。她在留下的遗书中这样写道:“现在我对现实生活一切都失去兴趣,失去信心,更没有希望,我活着是多余的。”
, 百拇医药
    江西省一所师范专科学校对99级1189名新生调查显示:有5.47%的学生“想到死亡的事”,有2.1%的学生“想结束自己的生命”……

    压力来自何方

    这些自杀事件在大学师生中产生强烈反响,一些长期从事心理教育的专家认为,造成大学生轻生的主要原因是陈旧的人才观,是社会和家庭过重的压力。

    压力来源之一是“文革中年轻一代”的家庭,“子债父还”的特殊现象使得当代大学生不仅肩负着实现自身人生理想的压力,还自觉不自觉地肩负着实现父辈人生理想的压力。心理专家认为,父母对子女过分溺爱是一种“害” ,对子女过高的期望值、过强的人生压力,也是一种“害” 。这两种“害”实质上都是把子女看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缺乏平等意识。浙江金华一中学生杀母案就能说明问题。

    由于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当前经济体制、人事制度划时代的变革以及人们思想理念、利益分配、生活方式的剧变,当代大学生成为这些变更的直接承受者。
, 百拇医药
    压力来源之二是陈旧的人才观念,即把高等教育看成是“户口”教育、“身份”教育。一位来自边远山区农村的大学生为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而苦恼不堪。他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乡亲们和家人都认为他考上大学意味着 “永远离开了锄头把”,要做大事、当大官、挣大钱,他自己也认为只有这样才对得起自己十多年的寒窗苦读,但现在就读的不是名牌大学,也不是热门专业,将来要有所成就困难重重。在清楚这一现实后,他非常沮丧,精神几近崩溃。

    南昌大学思政部主任陈建华教授认为,在过去几十年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大学毕业生的身份是和国家干部划等号的,使得学农的不愿也无法回到农村,学工的不愿到企业,造成有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也影响了我们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正是这种功利性很强的价值导向,成为中小学教师和家长鼓励学生拼命读书的原因,以“只要上大学,什么都有了”,“你们今天读得苦,上大学就轻松了” 等思想误导学生。而学生一旦到大学,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便会产生出很多的不解与苦恼,并且理所当然地认为:“ 我上大学,是我十几年的辛勤付出,如果社会不能给我一个做大事、当大官、挣大钱的位置和机会,我十几年的书就是白读了,就是社会不尊重人才”。当前大学生中的不少思想问题,就是这种读书过重的功利观造成的。
, 百拇医药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成为改革的直接受冲击者。许多家长有很多不解:“为什么以前大学毕业生能进党政机关,成为国家干部,我的孩子现在就不能?既然读书不能改变身份,那读书与不读书有什么两样!”大学毕业生则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个别极端的学生甚至认为:“既然书白读了,不能达到我原来的读书目的,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于是走上了绝路。

    压力之三是未成“人”先成“才”。大学生是个具有较高知识层次、较高理想志向的群体,很看重尊重和实现自我表现价值的需要,但对“尊重”知识的认识却往往是单向的,即更多地是希望他人尊重自己,满足自我受尊重的需要,而难以想到他人的尊重需要。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现行家庭与学校教育模式的弊端。我国目前“四老、双亲、独苗”的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家庭把孩子看得很重,生活中尽量满足子女的物质需要,至于如何实施个性教育,使个体合理的自我尊重需要及时得到满足,并通过示范、引导,使他们能主动地尊重他人,尽力满足他人尊重的需要却考虑得很少。大学生听到的多是社会的期望之词,结果是拔高了部分学生对自身在社会位置的认识。然而一接触到社会,又感到苦恼、自卑,并把这种自己能力上的弱点归结为社会、家庭没有为自己创造一个好的条件,变成一种对社会、家庭的抱怨,有的甚至发展成报复社会的心理。,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