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心血管科 > 心律失常 > 信息3
编号:10184983
抗心律失常药物有最佳靶点
http://www.100md.com 2003年6月11日 健康报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几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均存在共同不足,如在治疗心律失常时,往往又诱发心律失常,发生率高达10%以上,同时还诱发传导阻滞和药源性心衰,且对某些顽固性心律失常无效。

    建国以来,我国曾大量筛选抗心律失常中药,先后发现数百种中药单体和复合物有抗心律失常作用,如苦参碱、小檗碱、小檗胺、粉防己碱、黄杨碱、青蒿素、心律齐、心泰平等,但为什么中药抗心律失常疗效有限?哈尔滨医科大学药理室杨宝峰教授等人近20年来对中药单体和复合物进行研究,并与奎尼丁、利多卡因等西药比较,结果发现中药效能、效价低是其抗心律失常作用弱于西药之故。

    杨宝峰教授提出“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最佳靶点假说”,他认为:“在心律失常发生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通道,称之为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的最佳靶点。换言之,一个理想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应对最佳靶点有作用,且至少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离子通道有作用。”

    为验证上述假说,杨宝峰教授等人在动物模型上研究表明,胺碘酮等西药对以上靶点有不同程度的调控作用,故临床疗效较好;但奎尼丁等药物由于对某一作用靶点抑制过强,则易致心律失常,诱发长Q-T间期综合征,所以毒副作用较强。心律宁、心律齐、心泰平对上述最佳靶点作用较弱,故抗心律失常作用不强。而小檗碱、苦参碱、小檗胺对以上最佳靶点作用效能、效价均低于胺碘酮等西药。这就解释了中药抗心律失常作用为何弱于西药。由此可见,要想研制安全高效的抗心律失常中药,就应寻求走联合用药或作用于不同靶点的单体配伍应用的途径。,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