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医方剂 > 信息
编号:10185097
[中药知识] 药方渊源
http://www.100md.com 2003年6月11日 中国神农网
     中医方药渊远流长。远在原始社会时期,由于各种条件限制,人们靠采集草木果实、捕猎禽兽充作饮食,不可避免地会引起某种药效反应或中毒现象,甚至造成死亡。相反,有时也正因为这些缘故,原有的病痛却得到好转或痊愈。因而使人们懂得在觅食时有所辨别和选择。同时,为了同疾病作斗争,经无数次的反复体验,集累了一定的经验教训,口耳相传,进而发展到有意识地进行食用,才初步懂得了简单的药物知识。“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一日而遇七十毒”(《淮南子修务训》),“始有医药”(《史记补三皇本纪》)的记述,生动而形象地概括了药物知识萌芽的实践过程。

    方剂是在发现药物、应用药物治病之后,由许多从事医疗实践的人们发明的。我们从《礼记》、《流沙坠简》、《武威医简》及《五十二病方》来看,周代已经通行将药物配合成方剂,煎煮成汤液用来治病了。

    现存的古代医学著作《内经》,约成书于战国时期,是一部祖国医学的理论性经典著作。其有关治则、治法、组方模式和因病而异灵活组方的原则等论述,是最早的方剂学基本理论,为后来的方剂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百拇医药
    东汉名医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书中共收藏方剂314首,药214味。其论理明畅,辨证准确,立法严谨,组方全面,用药精当,并对煎服方法及服药后反应、注意事项等,作了详细说明,继承发扬了汉以前的中医药理论,其中还凝聚着丰富的实践知识,垂范后世,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作了巨大的贡献,是现存所见到的辨证论治的经典著作。后人尊张仲景为“医圣”,称《伤寒杂病论》为“方书之祖”,洵非过誉。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水陆交通的四通八达,南北内外的文化交流,促进了祖国医学的不断发展。东晋葛洪著《肘后备急方》,其方药多价贱易得,简便有效;南北朝时,齐永元元年(公元483年)龚庆宣撰《刘涓子鬼遗方》五卷,是现存最早的中医外科专著,有内服、外用方药140首;徐之才(南北朝北齐人)撰有《药对》,创“药物分类法十种”为后来方剂归类开创了途径。

    唐代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时期,医学也得到较大的发展。在这个时期里,孙思邈于永徽三年(公元652年)集唐以前医方撰成《备急千金要方》30卷,列论诸病,并及脉法、针灸,分232门,方5300首。对唐以前的医学成就作了一定总结,许多医学资料赖以传世。其后,孙氏鉴于《备急千金要方》“犹恐岱山临目,必昧秋毫之端,雷霆在耳,或遗玉石之响,所以更撰30卷”,是为《千金翼方》。该书主要是论述了内科和外科的病证治方,尤其是对急性传染病的重视更为明显,并专辟二卷,将《伤寒论》内容按方归纳,为后世研究伤寒方提供了条件。
, 百拇医药
    唐代又一方书巨著《外台秘要》,是王焘撰于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全书40卷,分1104门,先论病,后列方,每条皆详注原书卷数。书中载方六千余首,为后世研究方剂提供了宝贵资料。

    迨至宋代,由于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和商业交通的进步,尤其是雕版印刷的应用,为宋代方药学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宋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由政府主持,医官王怀隐、陈昭遇等编写的《太平圣惠方》,全书分一百卷,凡1670门,方16834首,是我国历史上由国家编写的第一部方书。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原名《和剂局方》,是和剂局(设於崇宁年间,公元1102~1106年)制售成药时的处方和制剂规范的总结。到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由当时名医陈承、裴宗元、陈师文等进行了校正,即颁行全国诸药局,依方制售药剂,可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成药典。其后又多次修定增补。计方788首,分10卷,14门,并且附有许洪编的《用药总论指南》三卷(按:分目及正文作“指南总论”)。
, http://www.100md.com
    《圣济总录》是继《太平圣惠方》之后的又一巨著,载方近20000首,概有内、外、妇、儿、五官、针灸、正骨各科,内容极其丰富,是方剂文献的又一次总结。

    此外,钱乙的《小儿药证真诀》,陈言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严用和的《济生方》等,都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对后世方剂的发展都有一定影响。

    金元之世,有方剂学方面有贡献的首推张元素。张氏善于紧密结合实践精研《内经》、《难经》、《伤寒论》等古典医著,并对药物作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因此能善师古法而不泥其方。《脏腑标本药式》及《医学启源》,是张氏的代表著作,对当时的医学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与之同时的刘完素(著有《素问玄机原病式》,后世称为“寒凉派”)、张从正(著有《儒门事亲》,后世称为“攻下派”)、李杲(著有《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后世称为“补土派”或“温补派”)、朱震享(著有《局方发挥》、《丹溪心法》,后世称为“滋阴派”),并为金元四大家。以上四家,在医学上虽各具特长,但在对待前人的学术成就上,都持尊崇而不固步自封的态度,故能有所发现,有所前进。
, 百拇医药
    金人成无已,注解《伤寒论》,著《伤寒明理论》后,又选伤寒方桂枝汤等二十首,作了深入细致地分析,于君臣佐使之义,阐发尤详,名《伤寒药方明理论》,是方论专著之首创者,对推动后世论理方剂的发展,有一定贡献。

    明代,随首医药学的发展,药学知识和技术的进一步积累,我国方药学又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新成就。伟大的医学家李时珍(1518~1593年),以毕生精力,亲历实践,广收博采,实地考察,对本草学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总结,历时27年编成了《本草纲目》。全书按药物自然属性和生态条件分类,全书52卷,分为十六纲,六十类,约200万言,其中吸收大量民间药、外来药,新增药物374种;并附方剂11000多首,是中古时代最完备、最先进的分类方法。对药物学、动物学、植物学、矿物学、冶金学等多种自然学科都有很大影响。是对16世纪以前本草学作了全面整理、总结和提高。为药学巨著,享誉国内外。同时也是研究方剂学的宝贵资料之一。

    明代方剂首推《普济方》,全书426卷,1960论,2175类,778法,61739方,搜罗广博,编次详细,是历史上最大的一部方书,也是医学上珍贵的历史文献。
, 百拇医药
    其他如吴昆的《医方考》、陶华的《伤寒六书》、张介宾的《景岳全书》(有“新方八阵”、“古方八阵”,是以方剂功用归类的首创者)、王肯堂的《证治准绳》等,都各有独到之处,都是研究方剂的重要资料。

    清代在方剂学方面尤重理论性著述,如王晋三著《绛雪园古方选注》、罗东逸的《名医方论》、吴谦等的《删补名医方论》,都是论述方剂组成配伍意义的专著。尤其是汪昂的《医方集解》,选临床常用正方三百余首,按治法、病因及妇、儿、外科,分二十一门,除于每方后阐述已见外,复博采广搜,辑录各家方解,切合临证实用。汪氏为方便初学,又用诗歌体裁编著《汤头歌诀》,计方歌二百首,正附方共三百余,并附经络歌,通俗易懂易记,深受初学者欢迎。上述均丰富了方剂的内容。

    清代温病学说的蓬勃发展,更促进了方剂学的发展。如叶桂创卫气营血辨证与辛凉清解、清气、透热(营热)转气、凉血散血的治法;余师愚以大剂清热解毒治疫疹;吴鞠道创三焦辨证,创制许多治温热病的新方,都为治疗热病提供了科学的法则及效方。
, 百拇医药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广大中医工作者对方剂进行了收集、整理和研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众多医家对古代方剂和民间“秘方”、“验方”,进行了收集、整理和研究,编写了《中医方剂学》教材和数十种专著。尤其是随着中医药教学、研究机构的建立和中西医结合工作的开展,在治疗和科研中创造了一些新方剂和新剂型。古代方剂的应用范围不断被扩大;古今方剂的药物配伍关系及作用原理也进行了一定的实验研究,更进一步丰富、发展了中医方剂学的理论内容。

    目前,对方剂的研究正在进行新的探索,即如何在辨证唯物主义的指导下,从中医药学基本理论着手,深入开展以现代药理学、药物分析化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多学科的研究,以逐步做到用现代科学验证和阐明方剂的配伍规律和作用原理。我们相信,在不太远的将来,中医方剂学会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全人类的卫生保健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