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医学评论 > 误诊 > 研究
编号:10186276
无黄疸型甲肝的误诊误治
http://www.100md.com 2003年6月12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1962期
     案例男,26岁。因持续发热5天伴乏力、恶心、厌食腹胀、便溏,拟诊伤寒收入院。查体:急性病容,无黄染,体温38.8℃,脉搏82次/分,胸、腹部可见散在血性丘疹。心肺检查无异常,肝脏肋下1.5cm质软,轻度压痛及叩击痛。白细胞计数4.1×109/L、中性粒细胞0.55、嗜酸细胞计数80,肥达氏反应两次均为菌体抗原“O”1∶40、鞭毛抗原“H”1∶80。初步诊断:伤寒。治疗给予氟哌酸口服,2天后体温正常,消化道症状略有改善。病后10天再做肥达反应“O”1∶40、“H”1∶40,血细菌培养阴性。肝功结果ALT 960U/L,TBIL<20μmol/L,抗HAV-IgM阳性,入院11天后,更正诊断为病毒性肝炎、急性无黄疸型、甲型。

    分析本案例特点为青年男性,急性发病,发热5天以上,有皮疹、恶心、腹胀、便溏,肝脏轻度肿大,白细胞计数正常。根据以上特点,诊断时应考虑到急性病毒性肝炎、伤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及各种感染性胃肠炎。各种感染所致急性胃肠炎均有进食不洁食物史,潜伏期短,消化道症状突出,常见大量呕吐胃内容物及水样便,本例无明确近期进食不洁食物史,消化道症状不典型,且已发热5天,故可除外。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虽可发热、肝脾肿大,但有表浅淋巴结肿大,特别是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以淋巴细胞为主,异型淋巴细胞占10%以上,与本例血象差别很大也可排除。导致本例误诊为伤寒的原因和需要鉴别诊断者有下述几个问题。
, 百拇医药
    1.发热的性质和时间方面在急性肝炎和伤寒应予区别,急性肝炎一般热程3~5天,也有超过5天者,热度中等,易受退热药干扰,全身中毒症状不重。本例发热超过5天,应该考虑到伤寒的可能。但典型伤寒发热伴随疾病的全过程,初起中度热而后即呈高热39~40℃,并有全身中毒表现和特殊症状,如表情淡漠、虚弱,相对缓脉等。急性肝炎与不典型伤寒虽易混淆,然前者只在发病初期发热,后者热程长,反复发热。

    2.本例有上消化道症状,但医生的描述不突出,而对腹胀、便溏较为重视,容易造成思维偏差,细致问诊和体检不难发现。肝炎的上消化道症状较多,腹胀便溏并不严重,持续时间短,随热退症状缓解,其出现的原因是消化道功能紊乱,便常规并无异常。伤寒病人的腹胀持续时间较长,便溏者少,腹泻或便秘者多,症状较重,持续时间长,是由于肠道淋巴结病变引起,并可有血便,大便培养可发现伤寒杆菌。

    3.本例因发现皮疹而误诊为伤寒,但并未对其皮疹认真分辨。伤寒皮疹又称“玫瑰疹”,数量多不超过10个,直径2~4cm分布在胸、腹、背,不痒,多在发病后第5~6天出现;急性肝炎的皮疹特点为多形性,散在分布,部分可有瘙痒,皮疹常先于其他临床症状出现。本例皮疹形态和数量显然与伤寒不同。
, 百拇医药
    4.肥达氏反应判断分析错误,肥达氏反应是伤寒的特殊检查,在注射过伤寒疫苗者可出现假阳性,或在发热时出现弱阳性。本例两次均弱阳性,且在4周病程之内不呈成倍升高,故无诊断意义。

    5.单从血象上看,病毒性肝炎与伤寒白细胞计数均不高或轻度下降,但伤寒病人多数白细胞计数低于4×109/L,同时嗜酸细胞计数显著降低,本例缺乏这一特征性表现。

    6.虽然肝功检查对肝炎和伤寒有时难以分辨,但通过上述临床症状的鉴别及本例病毒血清标志物,抗HAV-IgM阳性,即能确诊为病毒性肝炎、急性无黄疸型、甲型。

    误诊教训本误诊案例说明医生对临床症状描述不够认真,对无黄疸型肝炎和轻型伤寒的认识不足,对一些症状、体征发生的机制理解不深刻,对临床表现不能抓主要矛盾,有关伤寒的特殊检查分析不正确、不全面,导致误诊时间较长。因甲型肝炎是自限性疾病故未造成严重后果。, http://www.100md.com(王融冰)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消化内科 > 其它 > 黄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