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373380
内蒙古地区部分曼巴扎仓
http://www.100md.com 2003年6月13日 蒙医药信息网
内蒙古地区部分曼巴扎仓//
请点击放大!
内蒙古地区部分曼巴扎仓//
内蒙古地区部分曼巴扎仓//
请点击放大!
内蒙古地区部分曼巴扎仓//
内蒙古地区部分曼巴扎仓//
请点击放大!
内蒙古地区部分曼巴扎仓//
请点击放大!

     内蒙古地区部分曼巴扎仓

    苏诺

    一、乌兰察布盟地区

    清代的乌兰察布盟,除现在的行政区域外,还包括今巴彦淖尔盟乌拉特前、中、后旗。

    1.百灵庙:建于1702年,又名“巴吐哈拉嘎庙”,清赐名“广福寺”,位于乌兰察布盟达茂联合旗的百灵庙镇内。

    百灵庙是内蒙古地区规模宏大的古刹之一,庙中共有殿堂10座,其中有些殿堂近似内地宫殿的结构。外观白壁尖顶金色,内部雕梁画栋,图案新颖,造型优美,还有一些建筑则是以藏式平顶白墙建筑。在这些建筑中,苏古沁大殿(大雄宝殿)是该寺最大的,以3座连串逐级降低的建筑,每座殿顶直有象征佛法的塔形“甘迪尔”和东西两端有日月相照的赤铜“甘迪尔”。在大草原上,差不多数十里外都可以看到它的光辉和巨大。苏古沁大殿南面是却日殿(经堂),这里是学习显教学的经殿,却日殿东南面是朱德布殿,为喇嘛们诵经超度冤魂的殿堂,堂顶置有黑色石块为镇压物。苏古沁殿东邻洞科尔殿(时轮殿)为学习时轮、数学部的经堂,苏古沁大殿两侧为学习医学的“曼巴殿”,东侧为研究天文的“吉如海殿”,苏古沁大殿两侧还有九世班禅的府邸。九世班禅于1934—1936年间曾驻锡在这里,除此而外在百灵庙诸建筑中,有两座宛如双峰叠玉,对峙并立的双塔。双塔后面还有10余座小白塔,这里面是藏经卷和喇嘛舍利。
, http://www.100md.com
    清朝一代,百灵庙喇嘛定额实数不清。到了1859年时,百灵庙的喇嘛人数达到最高峰,共约1500多人。

    2.锡拉木伦庙:建于1758年,清赐名“浩特勒·额伊勒图苏莫”,位于乌兰察布盟四子王旗境内,它在历史上曾管辖过清朝一代察哈尔、绥远地区的喇嘛庙事务,从而号称“塞北拉萨”,其最盛时期喇嘛数达 1400多人。锡拉木伦庙曾有过殿宇,经堂等15座,大型建筑和僧侣住宅200多处,该庙的“曼巴扎仓”,曾培养出许多有名的蒙医。

    3.五当召:建于1749年,清赐“广觉寺”,位于今包头市东北方向约五十公里处的吉忽伦图山内,清代属乌兰察布盟地区。主体建筑以八大经堂(现存6座)、3座活佛邸和一幢安放本召历世活佛舍利塔的灵堂组成,另有僧房60余栋以及塔寺附属建筑,全部房舍2500余间,占地300多亩。

    五当召是内蒙古地区有名的学问寺,是内蒙古现存的最大的一座喇嘛庙,周围各旗的寺庙,都派遣喇嘛来此学习,进修。内设有四个学部,分占四座大殿。洞科尔独殿为时轮学部,位于苏古沁独宫之后,建于1749年,是传授数学、天文、地理、占卜和历学的所在,殿门额上悬有乾隆御赐匾额,用满、蒙古、藏、汉四种文字书写“广觉寺”名。殿前的讲经台也是学术升级的口试场所。殿内壁画形象逼真,色彩明快,是不可多见的艺术佳作。
, 百拇医药
    却依林独宫(殿)为宗教学部,传授宗教哲学,位于苏古沁独宫的西侧,建于 1835年。殿内供有召内最高的一尊释迦牟尼铜佛像,高达10米,是内蒙古地区现存最大的一尊铜佛像。阿会独宫(殿)为医学部,传授医学,位于山坡的最高处,建于1800年。日木伦独宫(殿)为教义学部,传授喇嘛教的教义、教规和历史,位于阿会独宫的右前方,建于1892年。殿内正中供奉宗喀巴铜像,高达九米,这是内蒙古地区现存最大的宗喀巴像,两侧壁龛内供奉有1000个宗喀巴小泥像。在6座大殿的左右侧分布的三府,一是甘珠尔府,是五当召第一世活佛居住的地方,建于 1784年;二是章嘉府,是西藏喇嘛十四世章嘉呼克图来内蒙古传教时的住宅,建于 1842年;三是洞阔尔活佛府,是五当召历代活佛居住的地方,建于1784年,现今仍陈列着活佛用具和生活用品。

    二、察哈尔地区

    该地区今分别归属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和锡林郭勒盟。

    1.汇宗寺:建于1691年,位于今锡林郭勒盟多伦县城北三里,蒙古人称“库克苏莫”,清赐“汇宗寺”。
, 百拇医药
    1691年,清康熙帝请来蒙古喀尔喀部诸汗贵族等553人和漠南蒙古四十九旗的王公贵族,于内外蒙古适中地点多伦诺尔 (今多伦县)举行会盟(史称多伦诺尔会盟),喀尔喀蒙古正式归附清朝。在这次会盟上,清决定在多伦诺尔地方建庙,并命蒙古各旗派一名喇嘛居之。1711年,清赐名“汇宗寺”。

    汇宗寺,是蒙古地区规模宏大的寺庙,其占地面积曾达到18.4公顷,在藏传佛教寺庙中,除西藏布达拉宫外,没有这样规模大的召庙。汇宗寺的建造是清政府开创了政府直接在蒙古地区建造喇嘛庙的先例。

    汇宗寺设有藏传佛教寺庙的各种学部,其中曼巴扎仓在清朝时期很有名,培养了很多蒙医人才。

    2.海音哈日瓦庙:位于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境内,始建于1726年。该庙主要建筑曾有大雄宝殿27间,其四周小殿五座,后扩建“宗喀巴殿”12间,设有曼巴扎仓,僧房百余间,喇嘛人数达200余人。 1775年,清赐名“普祥寺”。
, 百拇医药
    三、锡林郭勒盟地区

    1.贝子庙:1743年始建,当时所建的第一座有六十根柱子的楼阁式大经堂,外有大围墙。1783年开始大规模地扩建,当时所扩建的建筑有金刚殿两座,药王殿 (曼巴扎仓)还有其它经殿4座,钟鼓楼寺,僧侣住宅等建筑。此外,当时还扩建了最初兴建的十大经堂,扩建后清赐名“崇善寺”。贝子庙的这一建筑规模基本上保持到了“文革”以前,整个建筑气势宏伟、壮观典雅。

    贝子庙的最高活佛称为“章隆·班智达”,共转世七代。第一代班智达法名罗桑班觉伦珠拉布杰,此人学识渊博,尤为擅长医学占卜,他有三位高徒后来都成了活佛,世世转生。本寺的第二代班智达也是一位学识高深、精通藏、蒙古文的高僧,他曾写过《法轮大殿崇善寺史》、《福荟寺建造佛像概要》等著作。贝子庙在“文革”中遭到极其严重的破坏,现仅存几座破旧的殿堂。

    2.查干敖包庙:建于1714年,清赐“福佑寺”。位于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境内,曾是塞北名刹之一。
, 百拇医药
    查干敖包庙有殿堂11座,设有显宗学部、时轮学部、医学部和密宗学部,各学部占房81间,寺内还有为供应和管理四大学部的香资费用,设立过大小不等的十四个分仓。该寺院曾有过木刻印经院,最盛时期喇嘛数曾达1000余人,其建筑之宏伟远近闻名。

    四、阿拉善地区

    1.延福寺:建于1733年,又称王爷清赐延福寺。位于阿拉善左旗境内。延福寺是阿拉善地区佛教的发祥地之一,庙宇总面积达6700平方米,其中殿堂 282间,有大经堂、配殿、钟楼等大型建筑。其中大经堂为三层,外层为藏式,内供有释迦牟尼和宗喀巴的雕像和绣像,钟楼内的经卷是康熙帝所赐。该寺曾设有四大学部,分占4座大殿,有时轮学部、显教学部,医学部、教义学部。在内蒙古地区是仅次于“五当召”的学问寺之一。

    五、伊克昭盟地区

    1.乌力吉图沙日召:建于1652年,位于鄂托克旗境内。“1770年、1772年分别建密宗经堂、显宗经堂,1790年把该召分院医明经堂建在阿尔巴斯山上。”即后来的阿尔巴斯曼巴扎仓,这个曼巴扎仓昌盛时期,学员达到200多名。1868年的回民暴动遭到破坏,1878年又重建。遭到破坏之前,在教学中用过针灸铜人。
, 百拇医药
    2.准格尔召:建于1623年,位于鄂尔多斯左翼前旗境内(今准格尔旗),清赐“宝堂寺”。

    准格尔召是伊克昭盟地区最早最大的寺庙之一,从明清以来300多年不断的扩建整修,规模日趋可观。先后建立大经殿 49间,正殿16间,配殿两座各为3间,还有扎仓(学部)经殿35间,学部正殿 10间,讲经院40间,曼巴扎仓3间、喇嘛住宅达300多间。

    六、昭乌达盟地区

    1.寿因寺:建庙时间不详,属原喀尔喀左旗境内。

    七、兴安盟地区

    1.葛根庙:位于科尔沁右翼前旗洮儿河东岸,原名莲花图庙,清乾隆初所修。 1748年,清赐梵通寺。经乾隆、嘉庆两朝扩建,增修,形成包括梵通寺、慧通寺、广寿寺的东庙、宏济寺、广觉寺的西庙。葛根端设有四大学塾:却赖扎仓(传授佛教经典)、居德伯扎仓(研究喇嘛教起源)、曼巴扎仓(医学部)、敦科尔扎仓(研究天文地理)。在东部蒙古地区颇有声望,周围各旗喇嘛前来学习,最盛时期喇嘛达1200多名。
, 百拇医药
    2.阿尔山寺:建庙年代不详。

    八、哲里木盟地区

    1.敖特奇庙:建于1730年,位于哲里木盟,科尔沁左翼后旗。

    清雍正初年,由蒙古镇(阜新)来一位藏医包德巴比丘,在吉尔嗄朗,建三间草房,同两名徒弟在附近行医。1730年,包德巴比丘以行医收入欲建一座喇嘛庙,得到郡王罗布桑喇什的支持,在照斯楞图塔拉的温勤岗上建成七间喇嘛寺庙,因建庙的发起者是藏医,为纪念藏医始祖敖特奇佛祖的功绩将庙命名为敖特奇庙。敖特奇庙初期的喇嘛数仅五六十名。至道光初年,敖特奇庙第三代扎萨克达喇嘛贺喜英贵趁郡王索特纳木多布回旗之际,请示重修敖特奇庙。索王为积德扬善,允准并大力支持。但未等庙建成,索王病故。族侄僧格林沁承袭郡王后,经多年筹措,至 1839年,才建成120间大庙,道光皇帝御赐匾额,上书“广光玉壁三宝”六个大字,从此,敖特奇庙日益兴盛。兴盛时达700多名喇嘛。伪满初期尚有300多名喇嘛。
, 百拇医药
    敖特奇庙占地很广,120间正殿后面有一座白塔,殿前左右有配殿,院中央有钟鼓楼,转经楼。大庙除主殿外,紧靠其东有曼巴扎仓,规模很大,是大庙正殿修成之后,为弘扬原敖特奇庙的传统所建的曼巴扎仓。

    2.巴音和硕庙:建庙时间不详,位于奈曼旗境内。

    九、卓索图盟地区

    该地区原归属内蒙古地区,后划归辽宁省。

    1.瑞应寺:建于1665年至1669年,位于土默特左翼旗内(今阜新蒙古自治县内),初名佛喇嘛寺,清赐“瑞应寺”。瑞应寺始建五间庙宇,初名佛喇嘛寺,1690年,白佛从北京取来藏文《甘珠尔》经一百零八卷,其中有藏文印度释迦时代医经若干章节。1699年,修建主殿一座,称之为“苏格钦道根”(蒙语意:学习的场所)。后又扩为八十一间,仿布达拉宫,规模宏大。1704年,白佛面见皇帝并上书为寺赐名,御赐“瑞应寺”。白佛是瑞应寺最早的名医,也是将医经带入该寺的第一人。瑞应寺后来逐渐扩大,在其兴盛时期拥有分院五所,喇嘛达三四千人,在当时蒙古寺庙中首屈一指。五所分院学习内容为内明、因明、声明、工巧明、医方明的五明学说。
, http://www.100md.com
    2.曼巴扎仓:修建于四世活佛罗布桑土登格列(1777—1834)年间,1812年扩建。《阜新县志》记载:寺主殿苏格钦道根之东山,建曼巴扎仓一座,即药王庙。药王庙建筑群的布局规模均仿西藏拉萨布达拉宫医算局的体制和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据《蒙古镇寺庙史略》有关记载,药王庙大院独立设有正门,数个角门。有大殿三座,均对着正门,横陈于中轴线,是众僧听经开会之处。中殿、后殿建于1812年,前殿建于1813年。前殿、中殿、后殿中间两侧设有容纳百余人的厢房,求学医僧徒的宿舍,中殿是药王庙的主殿,高大突出,主殿的中央供有铜铸七尺高的一尊药王敖特奇佛像及其它众佛像。

    日本甲庭、根德二氏所著《佛寺往昔》中记载:“曼巴扎仓,医学部壁画有人体解剖和药物图”。据曾在该寺学习的老蒙医讲,药王庙三大殿内,四壁共有人体解剖、药物、器械等巨型彩色教学挂图48幅,并各具特色。据《蒙古镇寺庙史略》载:“曼巴扎仓建立初期有学僧五六十名,1822年有学僧81名。”在甲庭、根德二氏的《佛寺往昔》中记载解放前曼巴扎仓有药士15人,据不完全统计,自医经传入,药庙建立起,至1948年的260多年间共培养僧医1000余人,其中医术精湛、学识渊博、具有影响者近200人。他们都是在蒙古族医学基础上,兼及藏汉民族医学精华对蒙医及蒙古地区的医药卫生保健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从史料中可以看出,藏医学在蒙古地区的分布是和藏传佛教的传播范围相重叠的,如果进行跨文化的研究很容易显示出:世界各民族传统医学体系的分布总是与一定的宗教传播范围相重叠一致。传统医学分布空间之大小与相应民族宗教之传播范围成正比。正如文化,哲学家C·Dawson曾这样评论道:“世界各大宗教好象是神圣传统的大河,它们流过各个时代,流过它们浇灌和哺育的变化着的历史场景。”这就是说,宗教像是一条能在历史上处于新旧交替、国家剧变、不同民族文化发生碰撞的历程中,保持连续性的河流。藏传佛教如同从高高的喜玛拉雅山上流下来的圣水,它既浇灌了广袤的藏族地区,同时也哺育了它所流经的蒙古草原。,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