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医院 > 医院动态
编号:10188378
当心!乙脑流行季节到来 302医院姜素椿教授谈乙脑防治
http://www.100md.com 2003年6月27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1971期
     近日,广东省部分地区发生了乙脑疫情。据广东省卫生厅19日的通报,至当日上午10时,广东全省11个地市累计报告乙脑病例211例,死亡18人。目前,广东各地正相继开展乙脑疫苗的查漏补种工作。围绕乙脑的相关问题,笔者采访了解放军302医院原专家组成员姜素椿教授。

    姜教授指出,乙脑不是一种新的传染病,它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从1871年首次在日本发现至1934年在日本分离出乙脑病毒,已经过十几次大流行。我国除新疆、西藏少数省市外,全国均有乙脑病例报道。它是世界上流行广、危害人群健康最严重的一种虫媒病毒性疾病。病死率为5%~15%,老年患者病死率甚至可高达50%~70%,病残率在30%左右。随着近年来广泛的疫苗接种以及防治措施的进步,该病的发病率、病残率和病死率均有所下降。

    姜教授首先介绍了乙脑的传染源、传播媒介及易感人群。他说,乙脑病毒感染通常在动物间传播和流行,自然界约有60多种动物可感染乙脑病毒。一次自然流行过后,猪的感染率达100%,马、驴为94%,牛为92%,狗为66%,鸭、鹅及各种鸟类均可感染。在人间流行前2~4周,往往先在动物间流行,大量蚊虫受感染而威胁人群。自然界多种动物均可作为传染源,但猪是乙脑最主要的传染源。传播媒介:蚊虫是乙脑主要传播媒介,也是本病长期储存宿主之一。我国约有26种蚊虫可传播乙脑,但主要蚊种是三带喙库蚊、其次是淡色库蚊和东方伊蚊等。易感人群:人群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但乙脑主要是儿童易得,还有从非疫区新进入疫区的人易得。因为儿童从母体带来的抗体消失后,如不及时接种疫苗就无抵抗力,带病毒蚊子叮咬时把病毒带入体内而引起发病。当人从非疫区进入疫区后,没有抵抗力,被带毒的蚊子叮咬后,极易发生乙脑。而久住当地的人不时被带毒的蚊子叮咬,就像接种了少量“乙脑疫苗”,这种情况称为隐性感染,有了抵抗力,便不容易得乙脑。但有的老年人免疫力低也可得乙脑,一旦得病病情也较重,具有一定危险。
, http://www.100md.com
    乙脑有哪些流行特点?姜教授回答说,第一,严格的季节性。除热带地区一年四季散在发病外,亚热带和温带地区有严格的季节性,绝大多数病例集中在7、8、9月份,约占全年发病数的80%~90%。而冬春季节只有偶尔个别病例发生。其主要原因是蚊虫繁殖及活动特性。温度在25℃以上,雨量适宜,始有流行。华中地区流行高峰在7~8月份,华南提早一个月,华北推迟一个月。第二,高度的散在性。因隐性感染多,临床发病者少,所以呈散在性分布。第三,年龄结构变化。本病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段,我国20世纪60年代以前,发病以10岁以下儿童为主,约占病人总数80%以上。这是由于成人大多为隐性感染,是获得免疫力的原因。但近年来儿童与成人之比几乎为1﹕1,而且老年人发病数逐年增多,个别地区已占发病总数30%~50%。这可能与儿童普遍进行预防接种和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抗体水平自然衰竭有关。

    姜教授指出,乙脑的潜伏期为4~21天,一般为14天。感染乙脑以后,症状轻重不一。轻者仅出现一般呼吸道症状或呈一过性发热。重者表现为高热、头痛、呕吐、颈项强直、惊厥、意识障碍甚至呼吸衰竭等。典型临床经过可分为3个阶段:1、初热期。指发病至高峰阶段(第1~3天),多以急性起病,1~2天内体温高达39℃,常伴头痛、恶心、呕吐,并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如嗜睡或昏睡。儿童此期可有腹痛腹泻或上呼吸道卡他症状。极重型病人起病时即出现高热、频繁抽搐、深度昏迷而进入极期。2、极期。指体温达高峰持续不退阶段(第4~10天),发热在39℃~40℃以上,且持续1~2周,平均7~10天。剧烈头痛,可出现谵妄、惊厥,昏迷,严重者呼吸衰竭或休克。老年患者除意识障碍和呼吸衰竭发生率较高,程度较重外,还可出现循环衰竭,表现为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心律不齐,且可并发消化道溃疡,出血,严重危及生命。多数病人从第10~12天开始,体温逐渐下降,病情逐渐改善,进入恢复期。3、恢复期。指极期过后体温降至或接近正常阶段。此期神志逐渐转清,语言、意识及各种神经反射逐渐恢复。部分病人需1~3个月以上的恢复期。多表现为低热、多汗、神志迟钝等,不发生肺炎等并发症,走向康复,但可留下五官、肢体功能及意识障碍,到半年不恢复,可成为后遗症,如聋、哑、跛,甚至部分肢体瘫痪。
, http://www.100md.com
    一旦得了乙脑,该如何治疗?姜教授说,乙脑轻型病例容易恢复,重型发展迅速,治疗应抓住主要矛盾,把好高热、惊厥、呼吸衰竭关,特别要注意脑水肿、脑疝和呼吸衰竭的早期表现,及时脱水及气管切开,保证供氧等措施。对乙脑要特别强调预防为主,做到无病早防,一本万利,但一旦得病,就要及早住院治疗,减少死亡率及致残率。具体包括:1、抗病毒的药物:如利巴韦林有一定效果,近年制成的乙脑单克隆抗体可进入脑内抑制病毒,但要强调早用,越早越好,过了初期病毒已造成脑损坏,基本不起作用了。2、纳洛酮对退热、防止抽风及减轻脑损伤,有一定效果,而且不良反应少。3、干扰素及中药也有一定作用,可酌情使用。4、乙脑是一种短程自限性疾病,细心护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是病人能否顺利度过难关的关键。5、恢复期及后遗症处理。除注意加强营养,防止褥疮、肺炎等并发症,肢体瘫痪者应保持肢体功能位置,防止肢体畸形。对癫痫、失语等精神神经症状可早期采用高压氧治疗。此外恢复期应早采用针刺、推拿、按摩并配以药物和功能锻炼的综合治疗措施。实践证明,恢复期大多数症状可望在6个月内恢复,只有少数病人留下终身残疾。
, http://www.100md.com
    在谈到乙脑的预防时,姜教授说,预防乙脑的关键是抓好灭蚊防蚊、疫苗注射及动物宿主的管理。

    1.灭蚊和防蚊。可采用以下灭蚊措施:重点抓好稻田、大面积水坑、家畜圈及周围环境灭蚊工作;以化学灭蚊剂为主,辅以其他方法。国外多采用飞机超低空喷撒灭蚊剂如马拉硫磷,实行大面积灭蚊。时间一般从5月底开始,每2~3周1次,3~4次即可。防蚊主要采用蚊帐、蚊香、驱蚊剂等。2.预防接种。我国广泛进行地鼠肾细胞组织培养的乙脑灭活疫苗或减毒活疫苗接种,是保护易感人群的有效措施。按国家规定,重点是儿童以及新由非疫区到疫区的人要及时注射乙脑疫苗。乙脑预防工作者和未接种的老年人也应注射。但中枢神经有损伤、嗜酒者、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者,要小心不良反应。一般在流行前1~2个月进行。地鼠肾乙脑灭活疫苗第一年注射2次,间隔7~10天,其后2、3、7、13岁时分别加强注射1次。剂量:年龄6~12个月每次0.25ml,1~6岁每次0.5ml,7~15岁每次1ml,16岁以上每次2ml。3.控制动物宿主。猪是乙脑主要扩散宿主。做好对猪、马等大牲畜管理,改善猪、马圈等环境卫生和灭蚊工作。争取对猪、马等牲畜进行乙脑减毒活疫苗预防接种,降低动物圈带毒率,从而保护易感人群。

    姜教授最后说,总之,乙脑是一种预后较差的传染病,但它的病原、传染途径均已清楚,不会像传染性非典性肺炎一样迅速传染,是通过蚊子叮咬传染,传染性不如非典那样强,一般也不会暴发流行,所以,无须恐慌。但少数易感人群要重视预防感染,特别在7~10月进入疫区的旅游者,更应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预防,以防被传染。, http://www.100md.com(黄显斌 唐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