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动态信息 > 热点关注 > 热点报道 > 非典型性肺炎 > 中医药治疗
编号:10189354
“邪伏气络”学说基本反映SARS证候特点
--访中日友好医院SARS中医临床研究课题组负责人仝小林教授<
http://www.100md.com 2003年7月7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1976期
    自4月下旬至今,中日友好医院先后承担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部863、WHO等有关中医治疗SARS的临床研究课题4项。作为主要负责人,仝小林教授坚持在一线工作了近两个月,他与课题组30多位医务人员团结协作,废寝忘食,冒着生命危险,在病区里收集临床科研资料,与病人零距离接触,获取了大量的十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并通过亲身实践和对360多份病历的分析、总结,提出了一个基本反映SARS证候特点的新学说——“邪伏气络”学说。这一学说的提出,将中医对SARS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为进一步研究SARS的防治方药提供了新的依据和思路。日前,记者就“邪伏所络”学说的详细内容采访了仝小林教授。

    记者:仝教授,“邪伏气络”是不是指邪气伏于气络,伺机而发?气络是指什么?

    仝小林:首先讲讲气络的概念。人体吸入之大气和水谷精微所化生的营卫之气汇聚胸中而为宗气,宗气有两大功能,一是上循喉咙以司呼吸,二是下贯心脉以行血气。而呼吸之气与心脉之血交换的场所我们称之为气络,气络中气血的有效交换是生命的基本保证。我们将SARS的中医病名定为肺毒疫,引起肺毒疫之疫毒是一种嗜肺疫毒,它由口鼻侵入人体,客居气络。其潜伏期长短取决于禀赋之强弱、毒力之大小、年龄之长幼,长则2~3周,短则1~2天。
, 百拇医药
    记者:伏于气络之邪是如何发作的?

    仝小林:潜伏期酿热蕴毒,终成待发之势。根据机体抵抗能力强弱和反应类型的不同,初起发病形式有多种:热毒之气或浮越于太阳(恶寒、发热、头项痛、腰背痛、肌肉疼痛、骨节疼痛、咳嗽等),或浮越于少阳(寒热往来、口苦、呕恶、胁胀),或浮越于阳明(发热、目痛、眉棱骨痛、汗出、口渴、鼻干);或出现卫分证、卫气同病,或出现中焦脾胃症状,或出现湿热郁阻、表里同病的症状。但总以太阳经证和卫分、卫气同病居多。据我们统计,69%的病人以太阳经证起病,26%的病人以卫分或卫气同病起病。

    记者:您能否用“邪伏气络”学说解释一下SARS的演变规律?

    仝小林:根据对病情演变全过程的分析,我们将肺毒疫(SARS)分为潜伏期、发热期、喘咳期、喘脱期、恢复期。热毒深重,邪伏气络,气血交换受阻,水湿产生。热毒、血毒、湿毒互结阻于气络,吸气不畅,气机壅塞,而喘咳突现,喘憋而咳,越咳越喘,喘多咳少,很少有痰,这正说明病不在气管而在于气络。热毒、血毒、湿毒的共同作用,终至气络大伤,宗气外泄,喘憋加重而出现喘脱。呼吸浅促,脉细而数,汗多神疲,为喘脱之轻证——宗气外脱;若进一步发展,宗气大伤,上不能司呼吸,下不能行血气,阴阳失衡,不相维系,阴阳之气不相顺接而出现喘脱重证——元气外脱;若气络大伤,气血交换不能,心体失养,心神失用,心不敛神,可致心阳暴脱;若气络大伤,气血失调,阴阳不相维系,阴阳之气不相顺接,可致厥脱,最终以阴阳离绝而死亡。

    记者:“邪伏气络”学说在SARS的治疗上有哪些指导意义?

    仝小林:“邪伏气络”学说是我们对肺毒疫病位、病机、演变规律、证候特点分析的全面概括,它的主要内容包括:气络为邪伏之所,气络为邪发之所,气络为邪阻之所,气络为邪伤之所。气络属肺,邪伤气络,重点损肺,旁及他脏之络脉,在治疗中,我们提出“活血化瘀贯穿始终”,即是基于上述认识,早期、全程使用活血化瘀药物可大大减轻络脉的损伤。

    记者与仝教授关于“邪伏气络”学说的谈话就到这里,而仝教授的研究还在继续,我们期待着中医在防治SARS的研究中取得更大突破。, 百拇医药(赵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