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378720
中医药在香港
http://www.100md.com 2003年7月8日
     香港中医药的发展历史

    自古以来,港人就有运用中医中药治疗疾病和养身的传统习惯。1840年鸦片战争后,香港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英政府正式统治香港时,曾作出过承诺,表示尊重中国人的传统风俗习惯,允许保留一切中国的传统习俗,中医药作为传统习俗之一,才得以生存和发展。但由于港英政府一直对中医药采取歧视、压制和排挤的政策,使香港中医药业起起落落,几经波折。

    一、中医药占医疗主导的时期

    以往,港人就有运用中医药治疗疾病和养生保健的风俗习惯,英政府接管香港后,对中医药行业不加干预,也无法律管理,因此华人在香港用传统医术行医,无须向卫生署办理登记,只须向税务部门办理商业登记即可挂牌行医。由于中医资格无一标准,无论中医药水平如何都可自称中医而悬壶行医,因此中医师在港岛、九龙、新界之高楼大厦、街头巷尾、直至屯里乡间,处处可见,有人称之为“十步百步移,抬头见中医”,可见中医在香港之普遍;但另一方面,这也造成了庸医充斥,使中医名誉受到了严重的损害。1884年香港颁布了医药登记条例,颁布这条法例的用意,主要是确定西医的标准,并非限制中医中药。条例中明文规定,凡使用西方医学必须依法进行登记,而中医不受该条例的限制,这是因为香港开埠之初,西方医学尚未在中国普及,所以必须依法登记,当时制定该条例是因为本港地区中西医各立门户,而华人习惯于中医治疗,故有第三条华医不受该条例限制在规定,给予华人自由悬壶行医的权力;另一方面,对于西医执业则严加取缔,因为当时本港华人尚不能接受西方医学,西医执业者多为西方人,而就诊于西医者也以西方人为多,因此从“开埠”到1945年,实际担负医疗保健工作的是中医,而以整个十九世纪里最为显著。据统计,十九世纪末香港人口已增至24万人,中医门诊平均每年为11.6万名,即超过45%的人曾就诊过中医,故在此期间中医药已成为香港医疗保健的主体,对香港人民的健康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百拇医药
    二、中医药的高峰时期

    1872年,东华医院开诊,成为第一家以中医中药为主治疗疾病的公立医院,不仅门诊部全用中医中药进行诊治,而且对留医患者也是应用中药。医院内设有中药库和煎药房,方便患者服药。至1940年,是香港中医药业的顶峰时期。当时东华医院已聘用中医16名,每日义诊3小时,中医门诊量约8倍于西医,并赠药予患者。尤其是“七七芦沟桥事变”后,大批华人迁居香港,到1940年,香港人口已超过150万。庞大的人口,医疗服务需求不断增大,于是相应增加了东华医院的负担,每天到东华医院求诊的患者络绎不绝。为了应付繁重的工作,院方不得不将药方编成《验方集》,将各方编成固定号码,患者到药房即可按号码取药,在工作上收效迅速;另一方面,将处方药制成粉剂,既方便了患者,又节省了药材,成为香港中医中药剂型改革的开端。

    1937年10月广州沦陷,广州汉兴中医学院迁至澳门,广东中医药学专科学校也迁至香港,在跑马地找到新校址后即恢复上课,校中教职员工大批从南下而来,由陈任枚任校长,周仲房任教务主任,讲师包括吕楚白、罗元恺、刘赤选、朱愚斋等人,皆属当时中医药界名家。当时港绅何甘棠因曾跟随国内名医蔡咏南学习过中医,也被院方聘为客座教授,当时,人才荟萃,极一时之盛。
, 百拇医药
    三、 中医药的低谷时期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香港后,香港中医药事业也发生了重大转折。1942年7月,日方在港成立了“总督部香港中医学会”,制定中医资格标准,办理中医登记,容许中医继续行医;但另一方面,日方认为中药服用需煎煮,手续烦琐不适合战时需要,下令取消了东华医院的中医门诊和病房,只留用原来的西医。这样,有数十年历史的东华医院中医门诊,从此一蹶不振。战后东华医院虽仍保留中医门诊,但已停止赠施中药,只保留了一间小房象征性维持中医药治疗。所以日本帝国主义占领香港的5年,严重摧残了香港中医药的发展。

    自东华医院停止施赠中药之后,为了维持中医团体赠医施药的优良传统,战后许多个中医团体联合其他社团,于每年夏季都举行赠医施药,这个优良传统一直维持到现在还继续保持着。另一方面,由于二战期间抗生素的问世,使中医在内科领域的优势大不如以前。而且当时诊治疾病中,80%属传染病,即中医所指的时病。自抗生素面市后,中医疗效明显处于下风,香港医药界出现“中消西长”的局面。另外,中药价格不断上涨,使西医门诊及西药房日渐增多,而中医药行业则出现不景气的现象。
, 百拇医药
    四、中医药的复苏发展时期

    50年代初期,国内外著名中医学者大批涌入香港定居,人才济济,成为香港中医人才最鼎盛时期。1953年间,香港中医药界首次与国际东方医学家展开交流,各界对中医药感兴趣的人士也开绐了对中医药的学术研究。

    70年代初,世界掀起“针灸”热潮,加上香港脑科专家创造针刺戒毒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引起世人的瞩目,给针灸界带来了一片空前未有的兴旺。短期针灸培训班的设立有如雨后春笋,不少外国人还专程来香港求学取经。

    1955年4月,日本东洋医学会在京都大学召开国际性学术大会,香港一些中医团体首次接到此类国际性学术会议的请柬,成为香港中医药界进行国际性学术交流的开端,此后,香港又承办了多次国际性中医药学术会议。如1985年7月16-19日世界卫生组织在香港召开了“针灸穴名标准化会议”,参加会议的有11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1991年7月,香港中医学会在港主办了一次国际性中医药学术会议,有国内、台湾、澳大利亚、美国、东南亚等地专家学者200多人参加,成为香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中医药学术会议。随着国际性学术交流活动的不断开展,香港中医药学术研究正在日益繁荣。
, http://www.100md.com
    香港中医药的教育

    英政府统治香港以来,祖国传统的中医中药一直遭到港府的排挤,从未被纳入正规的医疗保健体系,同样,香港的中医药教育也从未被纳入香港的大学教育系统,香港的中医教育机构只能到商业部门去注册登记。但由于传统中医药深入人心,在没有专门扶植,仅仅依靠本身努力的条件下,香港中医药界同仁仍按照高度的自律精神,在艰难的环境条件下,兴办中医学校,开展中医药教育,为香港中医药教育及培训付出了艰苦的劳动和巨大的努力。

    一、专业性教育

    香港早期中医药人员主要来自国内移居人士,30年代广州迁港的中医为当地培训了一部分人才;40年代后期国内许多名中医在港创办多所私立中医学校,但仅属专科(如针灸等)和业余性质。50年代初期香港开设了全科学制的中医学院,如菁华中医学院、中国国医学院等,学制3~4年,也属业余性质,须利用晚上时间学习,课程设置等颇有地方特色,即中医课程以传统医学理论为主,以整体诊疗与辨证施治为重点,教学与临床相结合。随着60~70年代香港经济的腾飞和国际上中医药热的兴起,从80年代开始,香港在综合性大学开始试办了一些中医药进修之类的证书课程,如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与全港中医师公会联合承办的基础中医学课程,香港中文大学校外公开进修学院与成都中医药大学合办的中药进修课程,香港浸会大学持续进修学院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合办的中医大专班和国际中医专业、中药专业人员水平考试辅导课程等。
, 百拇医药
    据香港中医药发展筹备委员会1995年9月~1996年1月推行的“香港中医登记计划”统计资料表明:香港三所大学校外进修学院及十三所中医教育学院共举办了五十五项中医培训课程及十一项中药培训课程。由于课程主要由私人自资中医学院、中医师公会及中药商会管辖的中医药学院及各大学校外进修学院提供,故开设课程各式各样,科目、内容及年期等均各不相同,没有统一标准。

    目前“弘扬国粹,造福民康”已成为香港中医药界、教育界人士的共识。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位课程筹备委员会主席梁秉中教授认为,培训出新一代可靠的中医,发展中医临床研究,促进中西医取长补短,将势在必行。

    二、大众性教育

    据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于70~80年代进行的多项调查显示:约有60%的香港市民曾接受过中医药的治疗,尤其是使用中药煲汤或作凉茶服用,显示出对中医药的信赖。为教育市民正确和安全使用中医药,积极开展大众性健康教育活动,积极支持专业团体举办展览、讲座,例如自1987年开始每年一次举办的“香港花卉展览”中,市民在欣赏化卉的同时,还能了解到许多中草药的食用和药用功效,以及安全使用中草药的知识,受到了香港居民的欢迎。1991年12月香港科学馆内举办的“中医药展览”,虽然规模不大,但扼要地将中医药学源远流长的丰富内容以图文、实物、辅助视听器材用中英文对照的方式展出,起了很好的宣传教育作用,对扩大中医药的影响发挥了很大作用。
, 百拇医药
    三、香港执业中医师的主要教育及培训方式

    根据中医药工作小组初步调查结果表明,香港中医师接受培训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①全日制中医课程(约占4.4%);②兼读制中医课程(约占14.5%):③学徒式培训(约占30.5%);④自学(约占1.4%):⑤西医学院(约占12.3%);⑥其他(约占0.7%)。香港中医师多数在我国出生,绝大多数人已在香港居住10年以上。接受培训地点除在本港外,还有我国内地、新加坡、台湾等地。目前香港的执业中医多在自学或学徒式培训的基础上,在我国内地修读全日制中医院校课程或在港接受各种中医团体兼读制培训课程。

    1995年9月22日至1996年l月21日期间推行的“香港中医登记计划”,在主要培训方式方面,中医全科毕业的登记中医共有2888人(占42%)。其中894人(占13%)修读全日制中医全科课程,1994人(占29%)修读非全日制中医全科课程;由祖传或师传的共有3385人(占49%),其中1954人(占28%)为祖传,1431人(占21%)为师传。
, 百拇医药
    迄今为止,香港尚无全日制中医师培训课程,现有的中医培训机构仅提供兼读制培训课程,课程为期2~5年不等。这些机构的教师多数为中医学院或大专毕业,或行医超过10年以上在当地较为知名的执业中医师,无专职教师,均是兼职任教。由于教授课程及所用教材不统一,故教学效果也有很大差别。学制与课程方面有较大的地方特色。在香港,尽管各中医药团体和私立中医院校的前辈们几十年来为香港中医药的发展和学术水平的提高竭尽全力,但由于香港所处的历史和人为因素的影响,香港执业中医师所受的训练模式、教育程度和临床经验参差不齐,在整体学术水平上落后于我国内地的中医药发展。

    1994年中医药工作小组中期报告书中建议成立一所正规的全日制培训学院,作为发展传统中医药的长远目标。在香港大学医学院杨美博博士的倡议下,香港的中医药人员和其他人士已经开始筹办香港新中医学院。这所学院将成为香港第一所全日制的中医学院,招收香港和其它地区高中毕业学生,进行为期五年的中医药系统学习,以充实和壮大现有的香港中医药队伍。还可增设中医进修学院和中医药研究院,帮助正在执业的中医师提高执业水平和进行科学研究。目前,香港浸会大学已着手开办五年全日制中医学士学位课程,内容包括中医专业的理论、实习和西方医学基础知识等,并安排一定的临床实习,使培养的人才达到中西医结合的水平。
, 百拇医药
    香港的中药市场

    香港的中药市场与我国内地的政治、经济发展密切相关,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各地区越来越多的贸易交往,以及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迅速过渡,香港的中医药市场也随之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目前,香港中医药行业从业人员约1.2万,出售中成药已达3300种,其中,中成药的80%,药材和饮片的90%是从国内进口,有中成药厂60家,中药饮片厂30家。100多个药材饮片批发商,300多个批发点和1600多个零售药店。

    一、中药材市场

    目前在香港可买到的药材品种约1900多种。在药材铺出售的药材约900种,其中常用的有约400种。药材市场年贸易额约18亿港元左右。进口药材主要品种中,居前十位的药材品种为:人工培植人参、野山参、甘草、当归、党参、黄芪、淮山药、生地黄、菊花、枸杞子。其在港销售约占55%左右,其余则销往台湾、东南亚、美国、加拿大等地。其中人工培植人参主要从美国和内地进口,野山参主要从韩国进口,其它药材大部分均由内地供应。
, 百拇医药
    经营内地药材的进口商,七十年代末约有20余家,规模均较大。八十年代末约有近百家,规模均较小。由内地进口药材的进口值,每年均有所递增,平均值约为10亿港元,其中专业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公司约占30%,特区及内贸公司占70%左右。八十年代末出口量比七十年代末约增5倍。由我国内地进口的药材,其中留供本地销售约为30%,其余70%则转口至台湾、日本、韩国、东南亚、美国、加拿大等地。

    目前,香港中药材加工业不太景气,因为租金、工资高涨,体积大的“粗货”药材几乎不能经营,不少炮制商已把工场迁往深圳及我国内地其他城镇,现仍在本港经营的炮制工厂或工场不足30所,而且以家庭工场居多。但近年来,香港药材业有倾向集团化发展经营的趋势,具有雄厚的实力和独特的经营手法,企业内分设董事局、行政、会计、采购、电脑等各部门,分区开设门市部,集进口和零售于一身,大量进货以减低成本,这样,为香港中药的出口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窗口。

    二、中成药市场
, 百拇医药
    香港市场经营的中成药主要来自我国内地、本港药厂、日本和新加坡等地,欧美也有以药用植物为原料的成药输入。市面出售的品种约3300种左右,其中本地生产的约 500种,进口的约2800种,而从中国内地进口的约占2600种左右。近年来,香港输入的中成药值约为4亿港元,而从内地输入的约占3亿港元左右,占输入中成药值的75%左右。

    中成药在香港的销售渠道主要靠零售店、国货公司、药行、超级市场、免税店等。香港现约有国货公司30家,品种较齐全,流通较快。药行约有1500家,规模有大有小,药行不销售中药材,只销售中西成药及化妆品、保健用药等。超级市场销售的中成药多为保健饮料及伤风、咳嗽、胃药、药油、跌打药膏等常用成药。售卖中成药的免税店有4家,主要销售对象为游客,品种约20~40种,价格较高。传销方式在港已开始渗透到药品行业,主要经营欧美主产的药用植物药。

    世界各国对药品进口一般均有较严格的管理和限制,因条件和情况各异,转口量也有所不同。国产中成药主要通过香港转口台湾、印尼、北美、越南、非洲、中南美,少量转口到日本、韩国、欧洲、澳洲和中东;本港产的中成药主要出口东南亚、中南美和非洲等40多个国家,根据卫生署1996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由于香港的中药基础工业比较薄弱,本港大约有60个成药制造商,其中除一两家规模较大外,其余均属小本经营,他们采用的技术并不先进,大多是靠手工或半自动化机器来制造药物,产品剂型以丸、散、膏、丹和药油为主,品种主要是胃肠药、外用药油、止咳药、感冒药等家庭常备用药。
, http://www.100md.com
    对内地生产的中成药,独家经销的经营格局已基本解体。以前只能通过专业进出口公司进货,现在可通过多渠道,尤其是从深圳特区进货。老经销商大多数缩小经营规模,新经销商也多为小规模。内地产中成药老产品,由于受到多渠道出口,自我竞争激烈,价格显著下降。同时由于“水货”的影响,很多品种的销售额大幅度下降,利润也显著下降,而新产品的批零价格大多比老产品高出很多。港产、日产成药价格逐年上升,与伤湿止痛膏同类的日本产膏布药。零售价十年来上升200~300%。内地产中成药的品种数量近年来显著增加,但产品质量有所下降。目前,由港商提供包装或自行在港易名换装的药品也大量增加.约占中成药的40%以上。

    三、药酒市场

    药酒在香港被列为有税品,进口要交纳酒税。无论进口商、批发商、零售商均需执有酒牌。加上进口商、批发商需要有较大的仓贮地和运输工具,故假货极少。药酒业与药材业、中成药业相比,销售金额虽小,但利润较为稳定。近来,每年进口值约为5000万港元左右,药酒进口批发商不多,零售主要集中于国货公司和超级市场。,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