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378747
中医药在马来西亚(一)
http://www.100md.com 2003年7月8日
     (一)中医药发展简史

    马来西亚于1963年正式独立,现有疆土分东、西马,包括马来亚、沙捞越、沙巴三个部分,共13州和1个直辖区,人口近200O万,其中华裔约35%,超过700万人。最大城市是首都吉隆坡,93万人。凡有华人居住处皆有中医药,马来西亚亦然。

    公元前1~公元2世纪,中马两国已有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班固的《汉书·地理志》记载了中国僧人、商船经马来半岛去印度的史实。至7世纪,唐朝已有华人移居马来。南宋方腊起义将士、宋江的部属也泛海南徙,到达马来、泰国等地。公元1260年,元朝忽必烈远征婆罗州(加里曼丹,包括东马),曾留下不少军卒。15世纪,明朝三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五至马六甲,时称满刺甲(Malac-ca),带去不少中药材与中成药,主要是茶叶、生姜、肉桂、大黄、茯苓等,留下医生、匠人,著名中医师匡愚,名载史册,至今为人传颂。那时的马来西亚由满刺加王国统治,与明朝交好,进贡朝拜、商务往来、文化交流都很频繁,马来的豆蔻、胡椒、沉香、丁香等药物输入中国。15世纪以后.当地华人移民大量增加,到本世纪初已有1700万人之多。不久,又有半数返回中国,有些则移居他国。有资料显示,及至1941年马来之华人总数为2,418,615人,占当地总居民的44%,雪兰莪(Selangor)、霹雳(吡力、Perak)等地华人过半。他们的医疗保健世代依靠中医药,尤其是劳作在吉保山区的采矿工人和种植园的劳工,更是倚赖中药、针灸来繁衍生息。
, http://www.100md.com
    公元1796年,广东梅县人古石泉在槟城(Pinang,又名George Town)创办首家中药店——仁爱堂,其后裔敦守祖训,经营药业百年不衰。公元1881年华人叶观盛在吉隆坡创办中医机构培善堂,公元1894年扩大院址,增建楼房,更名为同善医院。又有黄进聪等人在按城创办南华医院,公元1884年开业接论。这两家医院的开设标志着马来西亚的中医事业正式开始,为近由年来的发展打下基础。本世纪20年代,马属各地先后建立医院、诊所近2O家,也出现了中医药组织,以1924年成立的麻坡中医药研究所为最早。此期,中药店增至数百家,仅吉隆坡、槟城两市均各有200个中药店铺,一般是家庭式经营,规模较小。1929年,Hooper调查马来中药店经营情况,发现药店常经销近500种药物,其中植物类占90%以上,也有数十种动物药与矿物药,店家内设小作坊,进行粗加工或调制药茶4~6种,如田七人参茶、清凉菊花茶、苦味中药茶(成分不详)等均沿街兜售。当地气候潮湿炎热,四季如夏,用中草药保健甚为普遍,以祛暑胜湿、解毒辟秽。

    针灸简便有效,早已普及使用。20年代出现电针,诊所里常备有简单的电刺激设备,依证情选用不同电压、频率、电流和治疗时间。有些诊所还使用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计等简单医疗工具,可见行医者也略知现代医理,常结合现代医学知识给病人以综合诊治。但总体医疗水平欠佳,曾系统学习中西医学的医生不多。
, 百拇医药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中医药处于低潮,政府限制中医师使使用现代诊疗手段。及至50年代,马来西亚政府仍不承认中医,不予以必要的管理,有时还制造事端,增加课税。为了维护中医药业的正当权益,于1955年成立了马来西亚华人医药总会,或称马华医药总会,下属30个分会,统管华人医疗行为。到1976年,全马登记中医师797人,中药商1958家,中医药院校7所。至1982年底,中医药团体30个,其中有中医师团体8个,中药商团体10个,中医药联合会12个。

    (二)中医药现状与发展前景

    马来西亚政府尚未正式承认中医药为医疗手段,因而中医界尚无合法地位,缺乏法律保护和政策扶植。但因当地华人很多,数百年来信赖中医,其他民族居民也世代受到中医药与针灸的庇护,因此中医业在全马各地均有市场,许多城市如槟城、吉隆坡、怡保、马六甲、诗巫(西布)、沙阿兰等地中医院、中药店堂林立,每城在百家以上,有的街道开设七八家之多。当地居民几乎均服用过中药,有的治病,有的保健。祛暑的六一散、菊花茶之类,家喻户晓,往往不找医生,径去药房选购自服。Gwee曾调查某医院病房,发现90%以上的病人曾接受过中医治疗或同时中、西药并用。1985,马来西来卫生部官员陈汉沅拿督在槟城中医药学院院庆时讲过,中医药在本邦对国民健康起着重要作用,希望中医学院认真传授中医学术,负起研究的重任,开发学术精微,使之发扬光大,并继承其良好的医德医风。马来西亚中医药发展有好的势头,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与加强管理是关键所在。目前,当地中医人员业务素质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大部分未经正规、系统学习训练,有些江湖骗子也讹称为中医世家。总体医疗水平不高,制约了中医药的发展,缺乏政府管理法规也难以襄扶正气。近年马来西亚中医界有识之士加强了与中国中医药院校或研究机构的交往,开展中医方面的合作,促进了国际间的学术交流,预示着该国中医药发展新阶段的到来。
, 百拇医药
    中医药管理

    (一)中医与针灸管理

    中医与针灸是马来西亚各族人民的重要医疗保健手段,但因政府尚未出台相应的管理法规,使得中医药市场较为混乱,也因此降低了中医的形象与地位。一些江湖郎中甚或不通医理的骗子均自称中医、祖传名医,滥作广告,招徕病人,其结果可想而知。政府和西医界对中医产生误解或成见,因而排挤中医,不承认中医的合法地位。该国长期沦为英国殖民地,是英联邦成员,官方使用英语,医界常用英文名称,如医生为Doctor,但中医师不可用;医疗诊所为Clinic,而中医诊所不可用;药房为Dispensary,而中药店不可冠以此名。甚至还不许使用听诊器、血压计之类的一般诊断工具,不允许手术或使用西药,只许用传统的望闻问切,所以中医难于形成一定规模的、系统的医疗体系,学术水平也较低。

    总之,马来西亚对中医、针灸缺乏必要的管理与支持,又有一些歧视性法规制约其发展,是一不利因素。近年政府要员多声称支持中医事业,中医界内部的行业管理也在加强,中国的中医政策也对该国政府有所影响,这些内外因素将促使马来西亚中医药向正确轨道上发展。
, 百拇医药
    (二)中药管理

    马来西亚对中药饮片进口可以免税,但应经检验。如中药饮片是否内含毒剧成分,按国家毒药管理法执行,不准进口川乌、草乌、附子、穿山甲等药,并应确保进口中药所含砒(砷)、铅、铜、汞等有害元素不得超标。经加工的中草药必须按传统药品登记注册,具体规定包括重金属与有毒物质含量低于最高控制虽,如农药、细菌等都是重点检测内容。中成药还不允许掺入抗生素、激素、安眠药写西药成分。中药进口税不断增加,因此走私伪劣制剂、地下仿造中药作坊逐渐增多。由于管理不严,打击不力,非正常渠道的中医药活动泛滥,冲击正当经营。

    1992年12月,马来西亚卫生部长李金狮宣布,传统药的营销一定要申办注册许可证,未经注册者严禁销售。须经注册的传统药品多为加工过的中药,它们是:①经混合和(或)提炼的自然物质,包括植物、动物、矿物药的丸、散、膏、丹、胶囊、片剂、水剂等制剂。②植物药保健品、③外用药含有樟脑、薄荷脑、香精油(丁香油、豆蔻油、桉树油)等制剂,还包括胶布类。④以化学药品为辅料的中成药。⑤驱虫用传统药,包括植物、动物、矿物、不管加工或未经加工者。⑥药用茶剂、酒剂,如减肥茶、人参酒。⑦顺势药。
, 百拇医药
    不必注册的传统药有:①无毒的、未经加工的自然药品,如用以配方的中药饮片。②仅经简单加工的自然药品,如晒干、破碎、研粉或打碎的传统药,包括生晒参、煅瓦楞子、煅龙牡、大黄粉、白芨粉、三七粉等。③作为传统食品、食物佐料的传统药,规定标签说明不应有治疗作用。④化妆品,用以清洗、外搽的传统药品制剂按1984年药物与化妆品管制条例的有关规定办理。

    (三)医疗保险

    该国设有医疗保险公司,大约八至九成的城市居民投保,工矿管理机构为正式职工投保。投保人看病多由保险公司付费,但中医、针灸与其他传统医学的诊疗费用不在医疗保险范畴之内,要求病人自费,这使中医业服务对象受限,病种也趋于慢性病、终末期疾病。近年已有呼吁将中医、针灸纳入医疗保险的提案,引起上层管理要人的重视。但是,该国有多元文化、多民族杂居,马来土医、印度土医、顺势医生等传统医学从业人员同时存在,若在法律上承认了中医,将难于处理其他传统医的地位,如若普遍承认,将难以控制医疗质量。这项工作将从国家级考试认可制度的制订与实施入手,逐步将针灸、中医纳入正规医学与医疗保险范畴。
, 百拇医药
    三、中医医疗、研究机构与学术组织

    (一)中医医疗机构

    到1986年,该国中医医疗机构已逾2500家,中药店堂3000多家,但多数规模较小,设备简陋。中医机构可分为两种:①自由开业者,往往以家庭为单位,诊所加药房,少数人为药房的坐堂先生。②慈善机构,慈善组织开设的诊所或医院,规模也不大,多属于私人所有。药房多为前店后坊式,即前为药店门面,常有坐堂医,后院有粗加工的制药作坊。公立医院仅少数设立中医或针灸科室。近年来,马来西亚与中国联合开办的中医药机构不断增多,往往起着示范作用,推动该国中医业的发展。现将主要中医院所简介如下。

    1.仁爱堂

    公元1796年由古石泉创建于槟城,是全马第一家中药店,内设坐堂医。为当地中医师配方提供数百味中药材,也经销传统中成药。
, 百拇医药
    2.培善堂与同善医院

    公元1881年由叶观盛创建于吉隆坡。初名培善堂,后经扩建而更名为同善医院。本世纪初即应用中西医两法诊疗,后改为中西合壁的公立医院——一雪兰莪(Selangor)州同善医院。1986年开设中医住院部,60张病床,包括内科、伤科、针灸科,收治较多瘫痪病人,尚能运用辨证施治原则,采用针灸、中药与推拿按摩等中医综合措施处理病人。内设中医研究中心,设备虽然简陋,仍不失为该国较好的中医院和中医科研基地。

    3.南华医院

    公元1884年由华人黄进聪创建于按城,长期以门诊为主,1980年扩建。增设中医病房与西医部。

    4.中华施诊所

    1955年由马华医药总会创办,开设中医内科、针灸科,并配备化验室、X线室、心电图室等现代诊断科室。该所有煎药室和制剂室,自制中药汤剂、水剂(合剂)、散剂,药房进有数百种中药饮片中成药。1959年,落成三层大楼,二、三层作为马华医药学院教学区,并增购图书与教具,改善教学条件。
, 百拇医药
    5.吉隆坡中医医疗中心

    1992年,贵州航空工业总公司302医院与马来西亚北京医疗保健(马)有限公司联合开办这一医疗中心。诊务由302医院派出的医疗队承担,医疗队以中医为主,配备西医师,他们将以精湛的医术、优质的服务,占领中医医疗市场。

    6.其他医疗机构

    本世纪2O年代建有雪兰莪杏林别墅、吡叻药材行、彭亨州针灸诊疗中心、岑株巴辖同仁医社。吡叻中华医院建于60年代,隶属于毗助中医中药联合会,是毗响中医学院的实习基地。各地德教会、佛教会所设赠医施药机构数十家。

    (二)中医研究机构与学术组织

    马来西亚中医药研究机构与学术组织数十个,多为民办,规模不大。30年代前,已建有麻坡中医药研究所、槟城中医中药联合会等5个,至1985年增到32个,其中9个中医师团体,11个中药商团体,12个中医中药联合会,均属于马华医药总会领导。
, http://www.100md.com
    1.槟城(或称槟榔屿)中医药联合会

    该联合会于1928年成立。1948~1954年胡文虎任名誉会长,80年代由拿督何海天任名誉会长。该会宗旨为“振兴中医中药,联络感情,共谋同业之福利”,因而开办诊所、中药店与中医学院。其会员300余人,分为中医师组、生药商组与药业商组,设有监督委员会、执行委员会等管理机构。

    2.马来西亚华人医学总会

    该总会于1955年成立,为该国中医界的最高机构。下属37个分会,会员遍及全马。其职责是①对外向政府争取合法权益,如中草药、中成药免税、低税进口,放宽行业限制,订击损害中医药的行为。②对内提高中医人员素质,如创办学校、召开学术会议,纯化队伍,与冒牌行骗者作斗争,给予揭露或对簿公堂,以维护中医声誉。

    下属大马中医师公会于1991年2月在吉隆坡召开会议,选举第31届理事会,德高望重的中医师饶师泉、高哲光任名誉理事会会长兼特别顾问,黄叙平任会长,梁以就、刘保生任副会长。现任会长李长发。
, http://www.100md.com
    中医药教育

    该国中医、中药教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早期(1955年前)因袭中国医学教育传统,重视家传、师承或私淑名医,多有较好的中医基础理论,而知识面往往较狭。中期(50~80年代中期)开办一些中医学院、针灸学院,开展学校教育,但因生源与经费不足,教学体系尚未形成等因素导致无定期招生或停办,30多年全部毕业生不足千人。这当然与中医药尚无合法地位、从业人员总体素质不高有关。近期(80年代后期以来)与中国中医院校联合办学,成绩显著,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也促进了在职教育,比如到中国进修学习、请专家讲学与开办短训班,学术交流也已启动,一改昔日万马齐暗的沉闷景象。

    (一)主要中医药院校简介

    1.马华医药学院

    马华医药学院正式成立于1955年10月,是全马第一个中医药学府,隶属于马来西亚华人医药总会。教师多为马华中医师公会的医师,以中华施诊所为实习医院。原订学制四年,1978年后改为5年。增加1年临床实习。课程设置遵中西医学比例7:3的原则,学习中医传统理论与临诊经验,兼授西医基础与临床学科,如生理、病理、内科学等。每二年招收一个班,约40~50人,现有毕业生400余人。80年代后期与中国联合办学,1989年与广州中医学院联合创办中医专科研究班,1991年6月正式开学,卫生部长李金狮出席了开学典礼。学制3年,由广州中医学院派遣教师主讲并提供有关教材。两校于1993年又增办学士学位班、中医学专业本科班。
, 百拇医药
    2.吡叻中医学院

    吡叻中医学院成立于1967年,隶属于吡叻中医中药联合会。

    实习医院为吡叻中华医院,学制四年。现有5届毕业生,共百余人。院址在吡叻州首府治保(Ipoh)。

    3.诗巫(西布)中医学院

    诗巫中医学院创办于1960年,隶属于诗巫中医药公会。院址在沙捞越的诗巫市(Sibu,Sarawak)。仅有两届毕业生而因故停办。

    4.槟城中医学院

    槟城中医学院创办于1964年,隶属于槟榔屿中医中药联合会。学制四年,晚间上课,周学时为4学时左右,实际上是业余教育。

    5.沙捞越中医学院
, 百拇医药
    沙捞越中医学院创办于1965年,隶属于沙捞越中医中药联合会。因资金不足、生源缺乏而于1975年停办,仅有两届毕业生共70人。1985年又重新建校。

    6.柔佛州中医学院

    柔佛州中医学院创办于1965年,隶属柔佛州四家中医药团体。院址新山,即柔佛巴鲁(Johor Bahru)。有3届毕业生,1971年因故停办。

    7.吡叻针灸学院

    吡叻针灸学院创办于1975年,隶属于吡叻针灸学会。目标是培养针灸人才,学制2.5年。院址在吡叻州怡保市(Ipoh,Perak)。

    8.马来西亚首都中医学院

    该院于9O年代马中双方合作兴办,北京广安门医院承揽主要教学任务。目标是培养高质量的中医药人才。院址在吉隆坡(Kuala Lumpur,Malaysia)。
, 百拇医药
    (二)中医教育目标与课程体系

    该国中医药院校的教学过程多参照马华医药学院惯例。共开科目23门,早期用自编教材,1971年起使用南京中医学院主编的系列教材。80年代以后增加西医课程,使得中西医课程按7:3讲授。中医基础如中药、方剂、四大经典(内经、伤寒、金匮等),中医临床如中医内科、医案医话。西医课程重在基础,如生理、解剖、病理、诊断学与临床常见病诊疗。因该国中医专业学制不一,2~5年,又常在晚间上课,总课时常不足1000学时,教材建设是一项重要工作,不宜沿用中国有关教材。

    近年,马中双方合作办学模式有些不同,课程体系也有相应调整。马华医药学院与广州中医学院合办的中医专科研究班培养较高层次的中医人才,主攻中医内科。第一、二年分别学习医学科学方法论、医学伦理学、中医心理学、实用中医内科学、中药药理学、各家学说、临证指南与现代诊疗技术,第三年组织临床实习,撰写毕业论文。教学方法以函授为主,1/3时间面授并考试。学士学位班为4年理论,1年临床。马来西亚首都中医学院由北京广安门医院安排教学过程,探索新的模式。这都为马来西亚中医教育的发展新阶段打下基础,也为中医药合法化、资格考试做了准备。
, http://www.100md.com
    中医药研究

    该国中医药普遍使用,中医药从业人员甚众,但似乎研究工作未受重视,国内外学术交流也较少。

    (一)针灸研究

    该国针灸师分属两大派系,针灸临床自亦不同:①传统针灸;强调辨证施针,循经取穴,捻转提插,注重手法。疗效往往较好,但不太重视经验总结,因此学术报道较少。②现代针灸:多用电针、激光针,一般不讲操作手法,以调整电压、电流与刺激时间来控制刺激量,体现补泻之义。马来西亚用针灸治疗急慢性疾病百余种,涉及内外妇儿与各科急证。在边远山区、偏僻乡镇,针灸几乎无病不治,例如诸痛肿疡、呕逆泄泻、过敏受风、跌打损伤、小儿惊痫、妇女经孕,均以针灸为先导,轻者即愈,重者再服中药、推拿气功、拔火罐等综合疗治。针麻与戒毒也已开展,1980年新山中央医院应用针灸麻醉进行大中手术,该院也开展了较为广泛的针灸治疗。此后,在淡边成立针灸戒毒中心。1983年,该国卫生部指示各地试用针灸戒毒。
, 百拇医药
    (二)中医研究

    马来西亚四季如夏,多雨潮湿,故多病暑。暑性火热、升散,甚易耗气伤阴,身多夹湿,每感重着少力、粘腻难去,故当地居民常服中药菊花、葛根、五味子、六一散、荷硬与芦根之属,以益气养阴、清热祛暑。有人则以枸杞子、党参炖鸡,归、芪煨肉,此为益气养阴之药膳也。最为便当的莫如选购药茶,清凉菊花茶随处有售,内含白菊花、银花、连翘、香薷、荷叶或芦根。配方不一,然常为疏风清热、平肝明目之品,防治感暑头痛、眩冒目赤等症。中成药需求量大,其中地黄龙系列、牛黄清心丸、十全大补丸、乌鸡白凤丸、玉林牌正骨水等热销,尤其偏爱同仁堂产品。

    中药科研刚刚起步,发展不快。8O年代,马来西亚工艺学院科研所试种灵芝取得成功。他们用棉絮、杂木屑加入米糖等物培植灵芝,30日左右就可采收;也试用水栽,往往生长更快,不到一月便可收获销售。

    中医药学术交流
, 百拇医药
    (一)参观访问、考察讲学

    自古以来,中马两国关系密切,该国中医师多来自中国,探亲访友、考察讲学,自然不少。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与战后数年交往减少,中医药学术交流几乎停止。80年代以来,马来西亚中医界重视国内外沟通,与中国交往频繁,以参观访问与医疗活动为主。1989~1991年,中国大陆共有14批、40余位中医人员赴马参观访问、考察讲学或开办认训练班,也安排医疗咨询活动,间或商谈联合办学、中药贸易实体,对推动该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有积极作用。部分人以营利为目的,或推销非正规药品、器械,影响不好。中马两国正在加强管理,将双方交往引上健康轨道。

    1.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专家组应邀赴马义诊。该专家组于1991年夏赴马讲学,并开展赈灾义诊,在吉隆坡等地讲学、座谈与诊务,听讲、求治者络绎不绝,非常繁忙。讲座主题为中医药学的继承与发扬、现代中医药学研究、中医推拿等,宣传了国粹仁术,掀起了学术热潮。有人表示将学习深造,提高中医医疗水平,在马来西亚卫生保健事业中发挥更大作用。《南洋商报》等舆论工具作了详细报道,盛赞中国专家艺精、德高,可敬可佩。
, 百拇医药
    2.中医马寿仁赴马医疗。1992年8月,河南省偃师县痔瘘研究所所长马寿仁应马来西亚中国医药健康中心之邀赴马医疗。他擅长中医痔科,一般不必手术,口服他研制的消痔瘘丸(片)即可,每疗程20天。据说治愈率75%,总有效率95%以上。中医经典《素问·风论》,将痔瘘归入肠风,多属瘀血积滞,治宜活血化瘀,消积软坚,消痔瘘丸即宗其旨而研制。

    3.个体中医何前刚赴马讲学。1993年四川省江津市23岁的个体中医应马来西亚彭亨州针灸诊疗中心、州新闻局官员之邀赴马巡回讲学。他善长肛肠专科,在马举办肛肠专科培训班,并受聘于彭亭州针灸诊疗中心,开展专科医疗工作。

    4.中国气功师访马。1993年,中国“国际气功联合会石家在武当气功学校”的裴锡荣等气功师一行应马来西亚精武体育总会、医学“海鸥集团”之邀赴马访问。他们是中国文化与医学代表团的成员,受到全马文化界(作家协会)、体育界(精武体育总会)、医学界(海鸥集团的医师们)的欢迎。裴锡荣的著作《五雷掌医疗保健气功》一书举行了首发式。他做了气功与武术表演、气功讲座,并举办气功训练班。也开展医疗活动,用气功治好了一些疑难病证。中马双方有合作意向,马方将成立“武当气功科研组”,筹办“中华气功康复学院”。
, 百拇医药
    (二)中医药学术会议

    长期以来,马来西亚中医界学术气氛不浓,虽参加一些国内国际会议,但影响不大。近年情况有所好转,东南亚联盟五国的亚细安中医药学术大会多次召开,学术水平也有提高。1983年6月,由马来西亚华人医药总会与新加坡中医师公会等东盟5国中医药团体联合召开的第一届亚细安(Asian,亚洲人)中医药学术大会在新加坡召开,与会者数百人。除中医药学术交流外,还有地区性行政会务工作。第二届会议于1986年7月在马来西亚召开,第三届于1989年夏在泰国曼谷召开,到会代表达千余名。5国约定每3年召开一届类似会议,以加强地区间协作与学术交流。

    中药生产与贸易

    (一)中药生产

    马来西亚地处热带,多丘陵山区,为云贵高原横断山的余脉,海拔2000米以上,又三面临海,四季多雨,故森林植被面积广阔,中草药资源十分丰富。早在公元五六世纪(我国南北朝时期),马来的丹丹国就输入中国不少香料和其他中药材,以后皆来往频繁,中药成为重要礼品或商品。马来的渤泥国(马来西亚东部)历代与我中华交好,贵重药材常为晋见礼物。公元977年,渤泥国遣使施努等来宋进贡,携带大批龙脑、苍龙脑、檀香等。彭亨(pahang)国使节来华还带有苏木、犀角之类药物,中国常有丰厚回赠,包括黄芪、甘草等中药材。这实际上是早期的中药贸易,也展示了两国中药生产的特点。
, 百拇医药
    经考察,马来西亚拥有我国湖广、云贵、川、闽的各种草药,蕴藏量较大。例如穿心莲遍地皆是,我国紧缺的石队鸡血藤、高良姜、丁香、荜茇等品类均见于吉保山区,尚未合理开发利用。

    (二)中药贸易

    该国是中草药的重要销售国或中药商品集散地。那里的华裔已逾700万人,先辈漂洋过海带来中药瑰宝与中医之术,世代以之为战胜疾病、保障健康的法宝,马来诸多民族也以之为庇佑。因此该国中药店数千家,较具规模者也有千余家。街头随处可见药材商店的招牌、幌儿。一般来说,生意不错,有的转手倒卖欧美,赢取厚利。据1993年统计,该国从香港与我国大陆进口中药及中药制品达2000万美元,居东南亚第二,非常现经营渠道贸易也很活跃。

    遵照马来西亚药政管理规定,销售中药制剂要先申请注册,获准后方可经营产销业务。否则,属于违法,将罚款或追究法律责任。截至1995年7月底,该国卫生部药品管制局共收到药品注册申请书15,277份,其中1万余份为中药注册申请,占总数的67.5%。该国颁布了一系列药品管制条例,包括禁止20多种药材进口,比如川草乌、延胡索、蟾酥、麻黄、雄黄、砒霜等药。还对药品的重金属与砷含量有严格限制。该国出于对动物保护考虑,限制17种燕子和燕窝进口,干1992年11月起执行。
, 百拇医药
    (三)中药产销中的问题

    马来西亚地产中草药未能真正开发,中药生产基地也没有建立,中草药营销仅限于转手贸易,各项管理法规松散,因此孳生了制假售劣的温床。制造假药的作坊比比皆是,有的商店公开收购中成药包装盒、瓶;也有专事印制中国中成药商标、说明书的印务商;药店还常代销《中国药典》,以供制假商选购。有些药店销售的中国名牌中成药,实际上只含有豆粉或淀粉。中药材白芍、熟地常为非同属植物加工的赝品。有的中药材杂质太多,更无清洗炮制工序,比如地龙真正是“土地加龙”。假药成本低、售价廉,往往冲击优质正品贸易,有的药商明知假药,也为利润驱使而经销。这冲击了正常贸易,损害了中药形象,亟待整顿和占领市场,我国中药业必须作出反应。比如①在马建厂、开店,推出正品正价药品,控制该国中药产销。②改进中国产品的内在质量与外包装技术。我国现有中成药包装简陋,易潮易碎,易于霉烂变质,胶囊剂常受潮变软变形,不但影响疗效、增加投诉,而且易于仿制假冒。因此必须尽快改进生产工艺。③加强商标意识,掌握市场动态,假冒必究,诉诸法律,净化中药市场。,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