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理伦探讨 > 医理纵横
编号:10333926
浅谈秋燥与秋湿
http://www.100md.com 2003年7月15日 清阳客栈
     江西省安义县中医院 (安义330500)

    原载于《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0年9月第3期

    秋燥与秋湿是2个不同的概念.《内经》云“秋伤于湿”,有人认为是错简误字,或释为长夏之延续。明末医家喻嘉言创秋燥论,是以秋燥之说盛行。笔者认为秋燥与秋湿因时、因地、因人在临床上同时并行。

    因时者,因时令气燥,干旱少雨,特别是反秋燥气偏重,则秋为燥气所主,天干气燥,地干水少,则秋多燥病,多发热不退,干咳少痰,唇舌皮肤干燥,咽痛声嘶。若因秋雨绵绵,天阴气湿,顺秋凉气早袭,地湿雾浓,则秋多湿病,多泄泻、痢疾、呕吐之病。

    因地者,因地处平原城廓,秃山荒丘之地,则燥热气盛,则秋多燥病,多鼻干咽燥、发热少汗、干渴等症;若因地近江湖之滨、高山林茂之所,热气蒸发,湿气熏浊,则秋多病湿,多肢体沉重、头重、食欲不振等症。

    因人者,因人素体阳盛,或喜食辛辣,野外劳作,则汗出过多,则秋病燥,多口燥咽干、鼻痒声嘶等症;若素体肥胖,恣食生冷,涉水淋雨,多秋病多湿,多恶心呕吐、大便泄泻等症。

    从《天时五运六气》观点来看,岁金太过,燥气流行,则甲子中有庚午、庚辰、庚寅、庚子、庚戌、庚申六年为岁金太过,其年当秋燥偏行;或安水太过,则湿气偏重,甲子中有丙寅、丙子、丙戌、丙申、丙午、丙辰六年为岁水太过,时令偏湿,当秋病湿。

    故在临床上,秋季就诊病人,当询问其饮食居住,验其体赋,结合当年时令所在,而辨其燥之所在,湿之所处,灵活用药。然燥为秋季之主气,易伤津液,故临床上不论燥与湿否,都应时时顾护津液,既属湿患,亦当化湿即止,或减用慎用大辛大热之品,可望秋季治病得心应手。

    病案举例:蔡某某,男,42岁,台山人,1996年8月26日诊,时值处暑,其人素体脾湿素盛,头痛10余天,四肢重而无力,口不渴,饮食不振,自种水田10余亩,每日耘禾干活。舌苔厚而微腻,脉浮濡缓。其年正值岁金太过,此秋日病湿,湿邪在表,当芳香化湿,解表和中。药用藿香、白芷、蔓荆子、川芎、焦山楂、茯苓、陈皮、苏叶、大腹皮,服药数剂,症状消失。, 百拇医药(刘清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