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191446
[声音]呼啦圈还能转多久
http://www.100md.com 2003年7月16日 新民晚报
     它有个“怪圈”:风靡全国——骤然消失——起死回生——生而又衰 呼啦圈还能转多久

    视点导读

    最近在小区里遇到刚“升级”做母亲的阿眉,只见她兴高采烈地拿着一个一人高的“圆环”。仔细一瞧,这个花花绿绿的“圆环”竟是久违的呼啦圈!

    提起呼啦圈,人们就会想到10多年前上海市民甚至全国人民一起“呼啦”的情景,那可真是一道风景线。然而,呼啦圈来得快也去得快,似乎一瞬间就从街头消失得无影无踪,仿佛从来没有人转过这玩意儿。

    非典让人们重新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这无疑是呼啦圈起死回生的重要“药方”,然而,面对如今的“后非典时期”,呼啦圈是否会重蹈十多年前的覆辙?记者的调查从楼下小朱姑娘买“圈”开始。

    小朱跟风买“圈”
, http://www.100md.com
    促使楼下小朱也买呼啦圈的动因之一是阿眉那个硕大的呼啦圈。还有个理由似乎更简单——减肥。其实小朱并不胖,但和大多数女孩子一样,想要从她们嘴里说出“我很瘦”这类话是件困难的事。

    不知从哪天起,小朱开始管呼啦圈叫“圈儿”,亲切又简洁。7月的第一天,她决定要到城隍庙“看看,买个圈儿玩玩”。现在的“圈儿”卖得如何?带着疑问,记者和她一起顶着大太阳朝城隍庙“进军”。

    福民街小商品市场早已恢复了以往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的生动景象。在错落得有些混乱的一排沿街摊位旁,记者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在不少卖日用品的摊位出口处,五颜六色、大小不一的呼啦圈都成了招徕生意的“门面”。间或还有七八岁模样的女孩用她那细细的腰肢起劲地转着“圈儿”,市井味十足。

    “这里看看。”小朱姑娘对路头的一家呼啦圈摊位青眼有加。摊主黑脸膛、红汗衫,自称姓李。在“李老板”的招呼下,小朱仔细地挑着“圈儿”,简直比挑换季减价的衣服还仔细。
, 百拇医药
    1500与300的反差

    在小朱挑“圈儿”的空隙,记者跟“李老板”聊了起来。他名叫李成福,2年前开始和妻子一起做呼啦圈等文体用品的生意。他们的呼啦圈都是从温州、义乌进货,然而托运到上海。

    “非典确实让呼啦圈火了一把。”李成福毫不掩饰脸上的喜悦。他告诉记者,5月中旬到6月中旬这段时间卖得最好,这些价格在5元到18元不等的呼啦圈一天要卖出1500个左右。

    然而好景不长。“最近10天呼啦圈的销量明显下降了。”李成福声音轻了下来,他向记者透露,现在每天最多只能卖出300个左右。相比半个月前,呼啦圈的销售量下降了80%左右!

    好在李成福还挺习惯呼啦圈的起起落落,言语间颇为轻松。记者问他,你觉得呼啦圈还会再次“咸鱼翻身”吗?他决然摇头:在短期内肯定不会了。他分析道,不少上海市民喜欢“轧闹猛”,再说大多数人都有从众心理,你买我也买,你转我也转,你买中号的,我就买大号的……表面上呼啦圈的商机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但在呼啦圈销售顶峰的时候我就知道,这个现状不会持续太久。”李成福吸了口烟说。
, http://www.100md.com
    正说着,小朱姑娘千挑万选的“圈儿”终于“浮出水面”,她得意地向记者展示:这是个蓝黄相间的呼啦圈,直径约1米;有两三个手指头粗;李成福说这是最大号的,约有2公斤重;里面是钢圈,有些钢圈里还有沙土,外面是用彩色橡胶包裹。“为啥挑这么重的?”“大家都说重的好转!”小朱如是说。

    并非人人能转圈

    小朱将她的“圈儿”搬回了家。第一天练习结束后,小朱告诉记者,感受只有两个字:酸痛——沉重的“圈儿”转不起来,打在腰上、脚上,又酸又痛。

    第二天下班后,小朱神色有些慌张地跑来对记者说:“阿眉转‘圈儿’出事体了!”记者一了解,原来阿眉昨天练好呼啦圈回家后发现脊椎疼痛、下肢有些麻木。

    “并不是人人都适合玩呼啦圈。”上海市体育科学研究所全民健身中心主任刘欣在得知了阿眉的遭遇后对记者说。他的观点是,转呼啦圈是单纯的腰部运动,运动量小,光靠这一运动来达到瘦身效果是不现实的,这是广大市民的一个“误区”。另外,他还说,腰肌劳损者、脊椎有伤者、骨质疏松患者以及老年人,是不适宜此项运动的。记者不禁想起最近看到的一个新闻,一名9岁男孩饭后玩呼啦圈,突然感到腹痛难忍,送医院后被诊断为肠扭转,需通过手术复位。有关专家提醒:玩呼啦圈有讲究,摇法不当有害健康。
, 百拇医药
    昨天又碰到小朱,她说她的“圈儿”现在成了客厅里的摆设品,再也没见它“飞舞”起来。

    呼啦圈的“怪圈”

    记者在随后的调查中了解到,5月至6月间,不止呼啦圈卖得火,一些商场的羽毛球拍、乒乓球拍、篮球等也销量惊人,甚至出现脱销;之后,这些运动器材的销售额又似乎在同一时间开始有所下降。

    福州路“好家庭健身器材城”仅5月份就卖出跑步机100多台。一位销售人员告诉记者,近3000元一台的跑步机最多的时候一天卖出六七台;上海第一百货商店Sport100连锁店市场推广主管杨寅也告诉记者,5月中旬到6月中旬期间,店内的运动器材销量增幅达70%-100%,呼啦圈的增幅为50%-70%。“不过现在又回落了。”杨寅虽然没有透露现在呼啦圈的销售量,但他肯定地说,“这种回落是比较迅速的”。

    在这些健身器材的冷热销售中,呼啦圈毫无疑问是起落最大的运动器材之一。由此,我们似乎已经看到了一个发生在呼啦圈身上的“怪圈”:风靡全国——骤然消失——起死回生——生而又衰。
, 百拇医药
    不少商业人士感叹,难道偌大的上海能给市民提供的大众健身消费,仅仅囿于简单旋转着的呼啦圈吗?这似乎映照出了目前上海健身消费市场与市民健身欲望之间的差距。业内人士预言,谁能为广大工薪族提供价廉物美的健身产品,谁就会是健身市场的下一个赢家。从这个意义上说,单一的呼啦圈的“存活”几率似乎更在一点点地减少。

    记者手记

    从跳舞毯到呼啦圈

    记得在2000年的夏季,跳舞毯在年轻人中风起云涌般时髦起来;而2001年下半年的一部影片《浪漫樱花》也成就了沪上颇为壮观的“PARAPARA舞”热。可时至今日,你还能听到楼上小伙“噔噔噔”跳着跳舞毯的脚步声吗?还能看到年轻人手舞“樱花”的美好形态吗?

    呼啦圈原本也属于“过季运动”,但因为非典,它起死回生;又因为非典,它生而又衰。对此现象,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范丽珠博士分析道:非典时期呼啦圈能再次达到风靡的程度,说明购买者存在非理性思维。

    目前呼啦圈销售量的回落,也许正是人们消费思维回归理性的反应。因此,如果呼啦圈再次成为“过季运动”,那也是无可厚非的。 本报见习记者李玮,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