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针骨专业
编号:10191719
针刺疗法案例
http://www.100md.com 2003年7月17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1982期
     魏稼教授的飞针手法与临床应用

    上海中医药大学针灸经络研究所委海、袁建英在《中国针灸》2003年第2期上撰文介绍了魏稼教授师承徐少廷飞针法,并融入古代“凤凰展翅”与“饿马摇铃”补泻法经验。飞针法的特点是针具粗(直径0.71mm),快(进针)、准(刺人迅速得气)。以迅速刺入代替捻转进针法,以左手拇指甲紧切穴位,使表皮麻木,减轻进针时疼痛,并固定穴位,再用右手拇、食二指持针柄上端,中指扶针体,针尖着穴上,沿左手大拇指指甲,运用右手拇、食二指的压力迅速刺入到预定深度。“凤凰展翅”属于捻转泻法,操作时二指夹持针柄,朝一个方向一捻一放4~8次,如瑞鸟展翅状;“饿马摇铃”属于捻转加提插补法,操作时二指持针柄缓慢轻微摇摆50次,如饿马无力之状。验案:

    三叉神经痛:(1)患者女,52岁,因三叉神经痛就诊。证属阳明少阳实热,取合谷、承浆、地仓、迎香、下关、翳风、外关及阿是穴,患侧均刺,健侧取上肢及面部各1穴。始用一般毫针,施“凤凰展翅”泻法,得气后留针约30分钟,间隔数分钟运针1次,持续3~4分钟。治疗5次后,诸症不减,改用“飞针”调气法,留针1小时,针法同前,用粗针刺入下唇阿是穴,使针感与痛处重合,患者痛减,再刺合谷,使针感传导,针1次,痛势顿挫,再次发作较前减轻,且间隔时间延长,针6次,疼痛基本消失,续4次善后,随访1年未复发。(2)胆结石合并急性胆囊炎:患者女,46岁,因胆结石合并急性胆囊炎就诊。证属胆胃失调,气机郁滞,湿热蕴结,治以调理肝胆脾胃,行气止痛,清热降浊。取阳陵泉、阴陵泉、肝俞、胆俞、期门、支沟、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0.5寸处夹脊穴,先一般毫针刺,施“凤凰展翅”泻法,留针约30分钟,治1周后,上腹胀痛稍减,复针4次,收效不显。改用飞针调气法,使夹脊穴气感下传或向前沿右肋放射,因手法过重,症情反有加重趋势。次日改用“饿马摇铃”补法,3日后诸症好转,续针20余次,诸症悉除。后以胆、肝、交感、神门等耳穴贴压善后,2个月后B超示结石全部消失。(3)支气管哮喘:患者男,28岁。证属寒邪袭肺,肺失宣降,痰气壅滞,治以宣肺祛痰,平喘理气。先后以白芥子末外敷和一般毫针针刺未果,改用飞针调气法,取肺俞、天突、风池、足三里、阴陵泉、外关、合谷等穴,以1~5胸椎棘突下缘旁开0.5寸处夹脊穴为重点,施“凤凰展翅”手法,针后呼吸困难即减,痰少气顺,易咯出,针4次,夜间能平卧。坚持日1次治疗,共40次,诸症悉除。次年冬又发1次,再针30次,未再发。
, 百拇医药
    在临床辨证施治时,魏稼教授强调操作手法是手段,调气补泻是第一目的,最后目的才是治愈疾病。只注意手法不够,还须注重调气即调控针感,因疗效与得气密切相关。《难经》云:“不得气是谓十死九不治也。”只有取得理想的针感,才有较好的效果。

    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

    视网膜色素变性,祖国医学上称之为“高风雀目内障”。本病常双眼罹病,有进行性夜盲,视野缩小等症状。病程长,最终中心视力下降,可致失明,目前尚无特效疗法。江苏省中医院针灸科罗明临床应用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方法:针刺主穴取风池、翳明、球后、攒竹、四白、养老、合谷、三阴交、太冲;肝肾不足型加取肝俞、肾俞、太溪;气血不足型加取膈俞、脾俞、足三里。穴位分成2~3组,每次选用3~4对穴位。眼周及其邻近穴位针刺手法宜轻,后颈部及四肢远端穴位力求针感扩散。每次留针20~30分钟,其间可行针3~4次,隔日1次。穴位注射取风池或翳明、足三里、肝俞、脾俞穴,将黄芪注射液、当归注射液各4ml混和,用5号局麻针头按穴位注射常规,将药液分注各穴,每穴约1~1.5ml,隔日1次,与针刺交替进行。疗效标准:(1)视力疗效:显效:光感、手动、指数上升至 0.02以上,或由0.02上升至0.1以上;国际视力表提高3行以上。有效:由光感上升至指数,或由 0.02上升至0.05;国际视力表提高2行。无效:视力提高不到2行或无好转。(2)
, 百拇医药
    视野疗效:显效:周边视野扩大20度,管状视野扩大10度以上。有效:管状视野扩大5~10度,周边部盲区重新出现岛状可见区。无效:视野扩大小于5度,无变化或恶化者。结果:本组62只患眼,治疗2个月,视力疗效:显效16眼,有效27眼,无效19眼,总有效率69.4%;视野疗效:显效15眼,有效32眼,无效15眼,总有效率75.8%。

    临床疗效证实:针刺能疏通眼络,促进视网膜功能恢复,再加补气活血中药穴位注射,可调整肝、脾、肾功能,促进其生精益血以充养目窍,使病情得到稳定和控制。详见《中国针灸》2003年23卷2期102页

    针刺对脑梗塞患者血小板线粒体的影响

    近年来研究表明,脑梗塞的发生和发展与血小板的异常有密切关系。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王丽平、边垠、周炜等医生在《中国针灸》2003年第2期上撰文阐述了他们对针刺对急性脑梗塞患者血小板线粒体呼吸功能的影响所进行的观察结果。所有入选患者均用血塞通每次400mg,日1次静滴,共15日,颅内压增高者,给予脱水治疗,不用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不用抗凝剂与溶栓剂。均取血测定后针刺治疗,取患侧曲池、合谷、足三里、双侧风池、百会、后顶。手法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隔日1次,共针15次。另设正常对照组15人。疗效标准:参照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观察语言、肢体运动功能及其它全身症状。有效:积分增加超过5分。无效:积分增加不足5分。结果:30例,针刺治疗前后(针前:发病前3~5日;针后:发病后10~12日、30日)对14例血小板线粒体功能(第三状态呼吸速度、平均呼吸控制率)的影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有16例低于正常对照组,针前与针后10~12日、30日自身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0.05);14例血小板线粒体功能正常者与16例血小板线粒体异常者进行组间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14例血小板线粒体功能正常者与16例血小板线粒体功能异常者针前与针后10~12日积分自身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针前与针后30日进行积分自身对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阳明经与督脉之穴,能通脑络活气血,对急性脑血管病血小板线粒体呼吸功能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 http://www.100md.com
    高频电针治疗肛周脓肿

    山东临邑胜利石油管理局临盘医院刘振惠、邵才建、刘宝昌医生采用高频电针治疗肛周脓肿,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他们取穴分为三组,1组秩边穴;2组长强、会阴穴;3组肛缘外1寸截石位3点、9点处。肛周皮肤严格消毒,秩边穴稍向内下方进针3~3.5寸,使针感放射到外阴部;长强穴沿尾骨及直肠后壁间进针2.5~3寸;会阴穴垂直进针2~2.5寸;肛缘两侧穴位与直肠纵轴平行进针2.5~3寸,如针下阻力较大应将针退出少许向外调整方向重新进针。按组分别接通6805~1型治疗仪,用连续波,先将频率调至最高位置(约100Hz),缓慢将电流调至病人能耐受程度,局部有较强烈的收缩感,留针

    45分钟,日2次,7日为1疗程。治疗中,如脓肿溃破,红肿消退,应继续治疗1个疗程以巩固疗效;脓肿未形成者在红肿完全消退后,继续治疗1个疗程。疗效标准:痊愈:疼痛症状消失,红肿消退,脓肿溃出,经个8月到1年随访未见复发。有效:疼痛症状明显减轻,红肿消退,脓肿溃出,但6月后原部位复发,继用4个疗程后症状消失。结果:在收治的67例患者中,治疗1~2个疗程,痊愈66例,有效1例,总有效率100%。结论:本法强化了对局部的刺激,使肛周肌肉强烈收缩,加速了脓肿的溃破及炎症的消退,疗效满意。详见《中国针灸》2003年23卷2期105页
, 百拇医药
    耳穴为主治疗慢性鼻炎

    据《中国针灸》2003年第2期报道,湖北襄樊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针灸科翟秀清采用耳穴为主治疗慢性鼻炎取得满意疗效。方法:耳穴贴压:(1)慢性单纯性鼻炎和慢性肥厚性鼻炎,耳穴取内鼻、前列腺、鼻柱穴为主,可同时配合体针,取肺俞、少商、迎香、印堂穴。(2)萎缩性鼻炎,耳穴取肺、内鼻、内分泌穴,王不留行籽贴穴,配合远近取穴,针刺合谷、迎香穴,鼻腔滴抗生素药水。(3)过敏性鼻炎,耳穴取肺、肾上腺、鼻柱穴为主,两侧耳穴贴压王不留行籽,每日按压药籽 4~6次,3日更换1次。耳穴针刺:取穴与耳穴贴压相同,每日针刺1次,7日为1疗程。疗效标准:治愈:鼻塞和鼻腔异常分泌物消失,嗅觉恢复。显效:鼻道通畅,分泌物明显减少,嗅觉改善。有效:鼻塞减轻,分泌物减少。无效:症状改善不明显。结果:在收治的33例患者中18例先耳穴针刺1疗程。再用耳穴贴压法;15例采用耳穴贴压配合体针治疗,其中有5例中途改用耳针治疗1疗程。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治愈18例,显效8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到93.9%。本法能够改善鼻腔通气,减少分泌物,疗效满意。
, http://www.100md.com
    盘刺、毛刺为主治疗面瘫

    面瘫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20~40岁多见,给患者的健康带来危害,并严重影响着工作、生活与社交。《中国针灸》2003年第2期报道了河南安阳市中医院刘晓娟医师以盘刺、毛刺为主治疗面瘫的经验:方法:取风池、翳风、阳白三透、太阳、攒竹、承泣透睛明、四白、巨髎、地仓、颊车、牵正、合谷、足三里。局部消毒,用30号1.5寸毫针,每次取穴5~7个,平补平泻法。阳白穴向下及向攒竹、丝竹空方向透刺,均0.5~0.8寸;承泣穴沿皮刺向睛明穴;眼脸下缘盘刺:取30号

    1.5寸毫针沿眼睑下缘缓慢划行,在划行中逆向点刺,边划边刺,每次3遍。面颊部毛刺:从地仓至牵正以下面颊部,雀啄式进针2~3分,两针间隔0.5~1寸,交错成片,多针浅刺。地仓、颊车穴相互透刺;其它穴位按常规操作。日1次,10次为1疗程,间歇3日。疗效标准:痊愈: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面肌功能恢复正常,随访半年无复发。显效:症状和体征大部分消失,面肌功能大部分恢复正常。在收治的65例患者中,治疗1~3个疗程,痊愈58例,显效7例。结论:本法诸穴合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活血通络,疏风散邪,疗效满意。, http://www.100md.com


    参见:首页 > 医学版 > 期刊论文 > 中国医学 > 针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