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424632
读案视点:药物剂量
http://www.100md.com 2003年7月23日 厚朴中医网
     黄 煌

    前人医案中的药物剂量,不外3种类型,即重剂、轻剂、常规剂量。

    1.重剂

    每超过常规剂量数倍,通常见于危急重症的医案,正如王孟英说:“急病重症,非大剂无以拯其危。”因为重剂力宏,能解燃眉之急。此时邪气方盛,正气未衰,病情单纯而变化较小,病人体质充实,医家每抓住契机,一鼓作气,祛邪务尽。一般来说,用重剂者,药味不多,3~5味,至多不超过8味。因为药味过多,则药性互相牵制,不利速战速决。此外,各家注重配伍,以起协同作用,其中的经验奥秘需要读者去悉心体会。

    〔案1〕

    周善教 黄疸不透。

    麻黄六钱 生石膏一两 炙甘草二钱 生姜三钱 红枣八枚
, 百拇医药
    (《范文虎医案》)

    编者按:范氏曾谓:“用药分量,应重则重,应轻则轻”。本例麻黄用至六钱,想必湿热内郁,表气不透,病势颇急。麻黄非重不能达开鬼门、洁净府之功。

    〔案2〕

    婺人罗元奎,丁亥夏卒发寒热,旋即呕吐不能立,自言胯间痛不可当。孟英视其痛处,焮赤肿硬,形如肥皂荚,横梗于毛际之左,乃曰:此证颇恶。然乘初起,可一击去之也。用金银花六两,生甘草一两,皂角刺五钱,水煎和酒服之。一剂减其势,再剂病若失。

    (《王孟英医案》)

    编者按:大剂甘草治疗疮毒,医家颇多经验。治疗脱疽的验方四妙勇安汤,即用甘草30克,金银花90克,玄参90克,当归30克。今人阎孝诚先生治疗疖肿痱毒、荨麻疹、湿疹等疾病,每重用生甘草30克,配马齿苋30克,忍冬藤30克,生大黄3克,共研细末,每次服10克,1日3次,重者按上药剂量水煎,每日1剂,每每获效。
, 百拇医药
    〔案3〕

    朱海畴者,年四十五岁,患疫得下证,四肢不举,身卧如塑,目闭口张,舌上胎刺,问其所苦,不能答。因问其子,两三日所服何药?云进承气汤三剂,每剂大黄两许不效,更无他策,惟待日而已,但不忍坐视,更祈一诊。余诊得脉尚有神,下证悉具,药轻病重也。先投大黄一两五钱,目有时而转动;再投舌刺无芒,口渐开能言;三剂舌胎少去,神思稍清。四日服柴胡清燥汤,五日复生芒刺烦热,又加再下之,七日又投承气养营汤,热少退,八日 仍用大承气汤,肢体方能少动,计半月,共服大黄十二两而愈。数日后始进糜粥,调理两月方平复。

    (《温疫论》)

    编者按:本案大黄每剂达45克,可谓重剂,然更有甚者。《诊余集》记载王九峰治一龙阳毒腹痛,生大黄用至120克。但总有指征在,否则伤正。本案的大黄证为舌上芒刺,舌苔厚,脉来有力。虽前诊已投大黄30克,但下证仍在,故一下再下,至下半月而愈。可见,有是证用是药。
, 百拇医药
    2.轻剂

    低于常规用量。通常见于内伤久病,体质柔弱;或外感热病而病在上焦,或湿热交阻者;或疾病病机比较复杂,不可大剂攻击者。而最主要的,尚是看胃气的强弱程度。胃气弱者,药量宜轻,否则易伤胃气。王孟英说:“大人之病,亦须量其胃气而权方剂,脆薄之人,竟与小儿同视可也”(《归砚录》)。如叶天士医案、蒲辅周医案大多是轻剂,这种风格也值得研究。

    但也应注意,清代不少医案用药过于纤巧轻灵,以致华而不实,在读案中应予注意,不可一味模仿。

    〔案4〕

    某21 诵读身静心动,最易耗气损营,心脾偏多,不时神烦心悸、头眩、脘闷,故有自来也。调养灌溉营阴,俾阳不升越,恐扰动络血耳。

    淮小麦三钱 南枣肉一枚 炒白芍一钱 柏子仁一钱半 茯神三钱 炙草四分
, http://www.100md.com
    (《临证指南医案·虚劳》)

    编者按:本方为甘麦大枣汤加味,方极轻灵,大抵病属神思间病,劳伤心血者,只需如此。

    〔案5〕

    蔡某,男,30岁。自汗,形寒,汗出烘热,汗后见风则觉凉然不安,有时心烦不宁,寐差,脉濡滑,苔薄腻。病已半月余,服感冒片等成药,未见改善。营卫不和,心神不安。治拟调和营卫而安虚神。

    川桂枝1.8克 炒白芍9克 炙甘草3克 淮小麦15克 煅龙骨9克 煅牡蛎18克 炒枣仁9克 红枣5枚 3剂

    (《程门雪医案》)

    编者按:程门雪说:“对于处方的分量,当如东垣法,宜轻不宜重。药物的作用,是导引,是调整,是流通,所谓四两能拨千斤是也。东垣用每味数分,至一二钱而取效,姑且不谈。譬如热病常用的至宝、紫雪、牛黄、玉雪等丹丸,不是仅用数分而效果很显著吗?以此例彼,即知用药过重,完全是浪费的。”程氏所言,亦自成一家,非久经实践者,不能到此炉火纯青的地步。
, 百拇医药
    〔案6〕

    清代太医院院判张仲元治慈禧案

    脉息左关沉弦,右关沉滑有力,肝胃气道欠畅,蓄有积热,是以眼目不爽,食后嘈杂,谨以古方调胃承气汤调治。

    酒军八分 元明粉六分 甘草五分

    (《慈禧光绪医案选议》)

    编者按:眼目不爽,食后嘈杂,仅是浊热之气而已,和中理气即可。用调胃承气汤轻剂,意为重则攻积,轻则理气,实为揣度。如此方案有标奇眩异之嫌,当年孟河名医费伯雄在《医醇剩义》中曾批评过这种不良风气。 B04,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