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理伦探讨 > 医理纵横
编号:10193396
“寒因寒用,热因热用”是否归属于反治法
http://www.100md.com 2003年7月28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1988期
     编者按:近来在《中国中医药报》网站的医药论坛中,爆发了一场关于“‘寒因寒用,热因热用’是否归属于反治法”的论战。论战的发起者翟鉴认为,教科书中将“寒因寒用,热因热用”归属于“反治法”与《内经》原意相悖,而且《内经》中并无“寒因寒用,热因热用”的说法,是后人添加的。Caoxibai则认为从前后文意来看,《内经》“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应是错版,“寒因寒用,热因热用”才符合《内经》原意。名为“实事求是”的网友则针对二人的争辩提出:全国中医统编教材的编著者对《内经》原文的理解有些失误,混肴了治法与用药的问题,混肴了从治法与反治法的内涵与概念,把从治法等同于反治法,然后再引申发挥成“寒因寒用,热因热用”。这种把“寒因寒用,热因热用”牵强附会到《内经》名下,任意篡改《内经》原文的做法是不对的。他建议中医界也要发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以“改正中医的弊端,补充中医的不足”。读者彭吉勇近日又给本周刊编辑部发来题为《把“寒因寒用,热因热用”归属于反治法是错误的》的文章,进一步加固了“实事求是”网友的认识。现将他们争论的主要内容摘录如下,读者可参与其中,深入探讨。
, 百拇医药
    鉴:教科书中“反治法”有误

    教科书所言:“热因热用,即是用温热法治疗临床表现为假热症候的病症,故又称‘以热治热’。主要适用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所形成的‘假寒真热’。例如:《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中的‘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通脉四逆汤主之’”。又曰:“寒因寒用,即是用寒凉法治疗临床表现为假寒症候的病症,故又称‘以寒治寒’……临床上常见的热深厥深的热厥。……以致出现手足厥冷,脉沉等很似寒证,但同时还可见壮热、烦渴、喜冷饮、小便短赤、舌质红等”。对此治疗的处方多认为应该是白虎汤。

    对以上说法,先让我们看看《内经》的原文:“帝曰:何谓逆从?岐伯曰: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帝曰:何为反治?岐伯曰: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表明《内经》并没有“寒因寒用,热因热用”之文,而是后人添加的。若证实添加此说是否合理,关键只在两个字“因”和“用”上。“因”指病因;“用”指用药。如书中说“热因热用主要是用于阴寒内盛”,注意!“阴寒内盛”中的“阴寒”是病因。“其人面色赤”是病症的征象(临床表现、现象)。很明显,书中把“象”(现象)当作“病因”了。说明通脉四逆汤并非是“热因热用”,而是“寒因热用”。再如,“寒因寒用”的白虎汤症,“热深厥深的热厥”中的“热厥”是病因。而手足厥冷是病的征象(临床表现、现象)。很明显,用白虎汤治疗此病,说明并非“寒因寒用”,而是“热因寒用”。这样明显的错误竟然在高等中医院校教科书中出现,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 百拇医药
    Caoxibai:《内经》“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应是错版

    此文中最后一段“岐伯曰: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经文,可能有误,综合前后文意来看,此中“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应是错版,应写成“寒因寒用,热因热用”才能与前后文意相顺通,也才符合文章的本义(有些版本,有些人的著作中已予纠正)。流传千年的古籍,辗转易手,反复编排,出现错误是难免的,是可以理解的。错了改过来就是了,予以纠正就是了。

    实事求是:我们中医界也要发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

    1.“寒因寒用,热因热用”是治则治法的范畴,只能归于从治法。

    2.“热因寒用,寒因热用……通因通用”是在治则治法指导下的具体选择中药用法的范畴,根据《内经》原文精神,正治法与反治法的用药法一样,都是“热因寒用,寒因热用……通因通用”。
, 百拇医药
    3.全国中医统编教材的编著者对《内经》原文的理解有些失误,混肴了治法与用药的问题,混肴了从治法与反治法的内涵与概念,把从治法等同于反治法,然后再引申发挥成“寒因寒用,热因热用”,这种把“寒因寒用,热因热用”牵强附会到《内经》名下,任意篡改《内经》原文的做法是不对的。

    4.当然我们要辨证地分析这种牵强附会。“寒因寒用,热因热用”,它作为对《内经》原文的引申发挥基本上是正确的,但是把它归于反治法则是错误的,如果把它归于从治法则是正确的。如果当初归于从治法则不会有歧义与争端发生了,也就不会有如今的争论了。

    5.我们中医界也要发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

    6.翟鉴对中医的善意的“吹毛求疵”是我们改革中医弊端的推动力,这样的人士越多越好,因为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都是为了“改正中医的弊端,补充中医的不足”。,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