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医医案研究
编号:10193400
对医案写作的建议
http://www.100md.com 2003年7月28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1988期
     现如今名家的医案集子很多,作为一名中医药图书编辑工作者,我也翻看了不少,但我认为有一些书的编写方法流于形式,能使读者受益的不多。作为中医临床工作者,提高水平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读医案,多读善思,才能有所收获,但偏偏是这一“思”字,却生出许多问题来。如对于同一症状,我辨为此证,而专家却为彼证,我拟用此方,而专家却用彼方,我拟用此药,而专家却用彼药,还有对某些具体药物的应用,专家有自己的意图,而作为读者却不能理解。于是读书越多,存疑就越多,而且长期得不到解答。究其根本,便是后学者对专家的辨证思路、立方本旨、用药特色不了解,这便影响了对其经验的学习和运用。

    我建议,专家的医案集,应将医家的经验原原本本、清清楚楚、详明而无遗漏地摆在读者面前。吴瑭在著《温病条辨》时,“恐简则不明,悉于分注注明,俾纲举目张,一见了然,并免后人妄注,致失本文奥义。”我想名家的医案集亦应如此,要在字里行间把自己的想法、意图一一点出来,省去读者苦思冥想的工夫,一见文章便了解专家的思想,便再也不会存疑,也不会引起歧义(张仲景《伤寒论》一出,注释发挥者几百家,观点不一致之处极多,岂均探得张师真经?直是乱花渐欲迷人眼,后学者何去何从,颇费思量),同时专家也可以通过这种形式,确立自己的学说,理解的人多了,运用的人多了,也就形成了共识,于是便如喻昌的秋燥论、大气论,叶天士的胃阴学说、久病入络说一样,在中医各家学说当中占有自己的一片天空(金元四大家中,有一种现象值得思考,为什么朱丹溪学说流传最广?我认为一个重要原因是朱丹溪弟子众多,“一时学者,咸声随影附”,他们从不同角度发挥丹溪医学,形成了历史上队伍庞大的丹溪学派,并且直接影响到明清医学的发展,他的学说东传扶桑,甚至在那里出现了“丹溪学社”等组织,被尊崇者奉为“医中之圣”。但同时我也意识到,朱先生的学说流传之所以形成如此宏大之气势,仅仅靠其亲炙嫡传的努力是不够的,私淑者甚众亦是重要的一环,对于私淑者,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一是对其确有崇敬之心,专心向学,这是基础;而欲藉此成名者,则需对丹溪理论融会贯通,学以致用,这是关键。倘若存疑甚多,苦思不解,既便白发几茎雪,丹心一寸灰,也不会达到至高的境界,只有“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慨叹了。作为年轻的学子,得不到名家的点拨而生惆怅时那种焦急而悲凉的心境我是真真正正感觉到了)。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我想通过这样的写法而成的书,便不再是一本普通的印刷品,而是将名医化身千亿,读者购书一册,涵泳其中,便如一名师在畔,耳提面命,岂不痛快。同时这本书,也就成为典型的病案教学,是后学者的实战训练,所谓“春风风人,夏雨雨人”是也。

    张锡纯先生曾有诗云:“惨淡经营几度年,此心非不爱逃禅。为使后世堪持赠,长作千秋未了缘。”让我们为这样的“未了缘”努力,为中医事业,为临床工作者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吧。, http://www.100md.com(陈东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