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文摘专辑
编号:10209262
消化系统疾病(2003.08.06)
http://www.100md.com 2003年8月6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1993期
     四逆散合小陷胸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

    中医认为,反流性食管炎的主要病机为肝气郁结,横逆犯胃;饮食不节,湿热郁于胸脘,胃失和降;缺乏运动,脾胃气机不畅,浊邪上犯。治当以疏肝理气,化湿清热为法,以调畅气机为主。

    据悉,河南省三门峡市中医院的杨银良医师根据上述治则,用四逆散合小陷胸汤加味治疗反流性食管炎50例。他在治疗时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用四逆散合小陷胸汤加味,药方由柴胡、枳实、白芍等9味中药组成。在治疗中随症加减:咽部异物感明显加芦根、苏梗;嗳气频频加诃子、丁香;胆汁反流性呕吐加金钱草、鸡内金;嘈杂加乌贼骨、浙贝母。每日1剂水煎服。对照组用吗丁啉每次20mg,每日3次饭前30分钟口服;硫糖铝每次1g,每日3次饭前30分钟服,睡前加服1次,均嚼碎服下;雷尼替丁每次150mg,早晚各1次分服。两组均4周为1疗程。经治疗后发现,治疗组50例中,痊愈30例,显效1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0%;对照组50例,痊愈21例,显效14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7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
, 百拇医药
    杨银良医师认为,四逆散疏肝理气解郁,小陷胸汤清热化痰,下气和胃,加代赭石、竹茹以降逆止呕,在治疗中灵活运用,随症加减,故用四逆散合小陷胸汤加味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可获良效。详见《浙江中医杂志》2003年38卷第5期

    中西药合用治疗返流性食管炎

    安徽金寨县红十字医院的潘旭东观察了调和胃肠法配合西药西沙比利治疗返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内科学》(陈灏珠,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552)。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用半夏泻心汤加味,药物组成为:党参10g,姜半夏10g,黄芩10g,干姜10g,甘草10g,厚朴10g,生栀子10g,乳香10g,黄连6g,苏梗15g,乌贼骨15g,蒲公英20g。在治疗中随症加减:单纯性返流性食管炎减党参加降香10g,豆豉15g;继发食管糜烂溃疡或伴有出血者加生蒲黄(包煎)10g,生大黄10g;食管裂孔疝继发胃食管返流病者加山药30g,白术10g,黄芪10g。具体用法:每日1剂水煎300ml分服。并用西沙比利5mg,每日3次口服。对照组用西药H2受体拮抗剂(如西米替丁400mg,每日3次口服)或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40mg,每日1次晨起空服)加促进胃动力药物(如用吗丁啉20mg或西沙比利5mg,均每日3次口服)。两组均60日为1疗程,服药20日后,间隔10日后再连续服药,以至总计服药时间为60日。所采用的疗效标准:参照《中医内科疾病诊断常规》疗效判定标准。治愈:症状及体征消失,X线钡餐及(或)食管镜检查粘膜恢复正常。好转:症状及体征减轻,X线钡餐及(或)食管镜检查病变有改善。未愈:症状及体征,X线钡餐及(或)食管镜检查均无变化。经治疗后结果如下:治疗组46例,痊愈40例,有效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3.5%;对照组40例,痊愈28例,有效3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7.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据此认为,中药清热利湿,调和胃肠,通降止血,结合西药治疗返流性食管炎,疗效满意。详见《实用中医药杂志》2003年第19卷第3期第140页
, 百拇医药
    针药并用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湖南益阳市沧水铺医院的尹洪观察了针药并用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所采用的诊断标准: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孙传兴,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75)中诊断标准。慢性反复发作性或持续性腹泻、腹痛、粘液脓血便且里急后重;乙状结肠镜检或纤维肠镜检查可见结肠粘膜多发炎性或浅表性溃疡充血、水肿,呈弥漫性分布,结肠粘膜处粗糙不平,呈现颗粒状组织脆弱易于出血,可覆盖有脓性分泌物,结肠扭袋可变平、钝或消失;钡灌肠可见结肠管缩短,结肠袋消失,结肠呈铅管状外观,腹部平片示结肠明显扩张,横径5~6cm以上;结肠粘膜活检见炎症性反应,糜烂,隐窝脓肿,结肠腺体排列异常及上皮改变;凡具备①项及②、③、④项中任意1项者,即可确诊。具体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用补中益气汤加味,药物组成为:黄芪30g,炒白术10g,苍术10g,陈皮10g,木香10g,石榴皮10g,玄胡10g,党参15g,白芍15g,白头翁15g,柴胡6g,升麻6g,甘草6g,黄连3g,白花蛇舌草20g。在治疗中随症加减:实热盛加银花15g,大黄6g;便血甚者加田七5g,地榆炭20g;腹胀、里急后重、肛门坠胀加槟榔10g,佛手8g;完谷不化加山楂10g,肉蔻仁10g,干姜10g;大便滑脱不禁加赤石脂10g,五味子10g。具体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并行针刺,具体方法:第1组取天枢、气海、足三里,第2组取天枢、气海、上巨虚。两组穴位交替针刺,隔日1次,手法以平补平泻,得气为度,留针30分钟,10次为1疗程。对照组用柳氮磺胺吡啶片,每次1g,每日4次口服;用甲硝唑片每次0.2g,每日3次口服。两组均治疗20日为1疗程;未愈者,休息5日,再行第二疗程。所采用的疗效标准:治愈: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纤维肠镜检查病变粘膜恢复正常,随访半年以上无复发。显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肠镜检查肠粘膜仅有轻度炎性改变。好转:症状和体征减轻,肠镜检查病变程度有所减轻。无效:症状体征、肠镜检查均无变化者。经治疗后结果如下:治疗组36例,治愈27例,显效6例,好转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4%;对照组34例,治愈18例,显效2例,好转1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61.8%;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据此认为,补中益气汤加味方具健脾益气,除湿升阳,理气化瘀之功效,用其结合针刺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满意。详见《实用中医药杂志》2003年第19卷第3期第120~121页
, http://www.100md.com
    乌梅丸合痛泻要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柳文、沈琳观察了乌梅丸合痛泻要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及对NO的影响。诊断标准:参照1992年9月全国慢性非感染肠道病学术研讨会(全国慢性非感染肠道病学术研讨会.中华消化杂志[J].1993,13(6):354.)制订标准。方法:随机分为两组,治疗期间均停服其它药物。本组用乌梅丸合痛泻要方,药物组成:乌梅30g,细辛5g,干姜4g,黄连10g,黄柏10g,制附子10g,党参30g,当归15g,桂枝10g,川椒3g,白芍药30g,防风30g,白术30g,炙甘草30g。用法:日1剂,煎取500ml,于早晚饭前各服200ml,另100ml睡前l小时保留灌肠,30天为1个疗程。对照组用补脾益肠丸,每次8粒,日3次,连续治疗2个月。疗效标准:痊愈:临床症状消失,纤维结肠镜复查粘膜正常,停药观察6个月无复发。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纤维结肠镜复查粘膜轻度炎症反应及部分假息肉形成。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内镜及病理检查无改善。结果:本组30例,痊愈12例,有效10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3.3%;对照组30例,痊愈7例,有效9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53.3%。本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NO浓度无明显差异,治疗后血中NO浓度均有所下降,但本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本方温脏祛寒,养血通脉,清热化湿解毒,疗效满意。详见《上海中医药杂志》2003年37卷1期35~36页
, 百拇医药
    和胃汤加减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河南三门峡市中医院杨银良观察了自拟方和胃汤加减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疗效。诊断标准:参照有关文献(汪鸿志,《中华内科杂志》,1998,37(8):509)。有上腹不适疼痛、腹胀、胸骨后痛、早饱、泛酸、嗳气、烧心、纳差、恶心、呕吐等症状,病程超过4周;胃镜检查未发现溃疡、肿瘤等器质性疾病,亦无食管炎;实验室、B超、X线等检查排除肝、胆、胰及肠道器质性疾病;无糖尿病、结缔组织病及神经肌肉等疾病;无腹部手术史。方法:随机分为两组,本组用自拟和胃汤,药物组成:香附15g,白芍15g,白术15g,莱菔子15g,枳实10g,槟榔10g,半夏10g,莪术10g,刘寄奴10g,生姜3g。随症加减:脾胃湿热加黄芩10g,苍术10g;脾胃虚寒,去生姜加桂枝9g,干姜9g;烧心泛酸加海螵蛸20g,浙贝母10g;恶心呕吐加陈皮15g,竹茹10g。用法:日1剂水煎服,治疗期间停用其他各种健胃药物。对照组用吗丁啉每次20mg,日3次饭前半小时口服。两组均4周为1疗程。疗效标准:参照2001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第13次会议通过的《功能性消化不良(FD)中医诊治规范(草案)》拟定,采用半定量法,治疗前对9大症状分轻、中、重3级记分,根据治疗前后症状总分,按公式求出疗效指数。临床痊愈:症状消失,疗效指数≥90%;显效:症状明显减轻,疗效指数60%~89%;有效:症状减轻,疗效指数30%~59%;无效:症状无减轻,疗效指数<30%。结果:本组100例,临床痊愈33例,显效32例,有效26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91%;对照组100例,临床痊愈18例,显效26例,有效27例,无效29例,总有效率为71%;本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本组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各症状疗效指数较高,≥61.5%;对照组对嗳气、恶心、早饱、纳差、腹胀等症状疗效指数较高,≥60.1%,而对泛酸、胸骨后痛基本无效,疗效指数<30%。结论:和胃汤疏肝理气,和胃降逆,运脾消痞,疗效满意。详见《新中医》2003年35卷3期21~22页
, 百拇医药
    桂附地黄丸合枳术丸治疗胃下垂

    山东泰山疗养院的牛振华等观察了桂附地黄丸合枳术丸治疗胃下垂的临床疗效。所采用的诊断标准为:症状体征为上腹饱胀或胀痛,食后站立及举物时加重,卧位时减轻,伴有恶心、呕吐或泛酸,食欲不振,消瘦,体力下降,舟状腹及腹部有振水音等;X线胃肠钡餐透视立位观察,胃小弯切迹低于两侧髂嵴连线(自拟)。具体方法:用桂附地黄丸合枳术丸,药物组成为:附子5g,肉桂5g,山药30g,云苓10g,泽泻10g,山萸肉10g,丹皮10g,枳壳10g,熟地20g,白术20g。在治疗中随症加减:体乏无力加黄芪50g,升麻10g,柴胡10g,党参20g;腹胀甚加大腹皮15g。具体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10日为1疗程,连用3个疗程。治愈后改用中成药桂附地黄丸合枳术丸内服。所采用的疗效标准为:治愈:症状消失,X线钡餐透视恢复正常。显效: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X线钡餐透视胃小弯切迹较治疗前上升2cm以上。有效:症状减轻,X线钡餐透视胃小弯切迹较治疗前升高不足2cm。无效:症状无减轻,X线钡餐透视无变化或症状虽有所减轻,但X线钡餐透视胃下垂较治疗前加重。经治疗后结果如下:50例患者中,治愈16例,显效15例,有效1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据此认为,上方温补脾肾,益气升提,用其治疗胃下垂,疗效满意。详见《实用中医药杂志》2003年第19卷第3期第126页, http://www.100md.com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医方剂 > 常用方剂 > 驱虫剂 > 乌梅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