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专业 > 中草药汇编 > 中药大典 > 根类 > 附子
编号:10209271
正确区分白附子与白附片
http://www.100md.com 2003年8月6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1993期
     笔者日前为了配方去药店购买少量制白附子,走了桂林市四家规模较大的综合性药店,竟然没有一家药店卖给我白附子(制),而是卖给我白附片(制)。岂不知两者虽只有一字之差,而功效却是差之千里,为此我觉得十分有必要通过对白附子与白附片的特点进行正确区分,以防此类错误再次发生。

    白附子首载于《名医别录》,列为下品,李时针在《本草纲目》中将其收入草部毒草类。陶弘景谓:“白附子生于蜀都,三月采”。苏恭谓:“本出高丽,今出凉州以西,蜀都不复有,生砂碛下湿地,独茎似鼠尾草,细叶周匝,生于穗间,根形以天雄”。李时针谓:“根正如草乌之小者,长寸许,干者皱文有节”。根据其所述产地及形态描述,均与目前东北所产的毛茛科植物黄花乌头Aconitum coreanum (Levl.) Rapaics.的块根相符。故由此可以推定古代所用的白附子为毛茛科的黄花乌头无疑,古代东北为关外,故又称为关白附(子)(《中国药典》1977版收载)。《中国药典》2000版收载白附子来源为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Typhonium giganteum Engl的干燥块茎,因其主产于河南禹县又称为禹白附。目前市场白附子的流通及应用情况来看,一般分为关白附及禹白附两个类型,其中尤以禹白附为主流,又称为"奶附"。由于《中国药典》1977版以后再未收载关白附,关白附的应用区域也就远没有白附子(禹白附)那样广,临床处方中也多以禹白附为主。另外在商品药材中还有一种称为白附片,是中药附子的一种商品规格,是毛根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子根经炮制后纵切成薄片再漂制而成,由于白附子与白附片只有一字之差,容易使许多药剂人员发生混杂。上述三者的鉴别特点及功效如下:
, 百拇医药
    白附子(禹白附)为干燥块茎,呈卵圆形或椭圆形,长2~4cm,直径1~3cm,表面白色或至黄白色,略粗糙,上具须根及环纹,顶端有突起的茎痕或芽痕。质坚硬,断面类白色,富粉性。无臭,味淡。嚼之有麻辣味。性味辛,甘,大热;有毒。功能祛风痰,定惊搐,解毒散结止痛。用于中风痰壅,口眼歪斜,语言蹇涩,痰厥头痛,偏正头痛,喉痹咽痛,破伤风症,外治瘰疬痰核,毒蛇咬伤。

    关白附子为干燥块根,有子根及母根之分。子根呈长卵形或长圆锥形,长1.5~5cm,直径0.7-2cm,表面灰褐色或棕褐色,有纵皱纹及侧根痕。质较硬,不易折断。断面类白色,较平坦,富粉性。母根呈长圆锥形,长2~5cm,直径0.5~1.5cm,顶端有茎基,表面棕褐色或黄棕色,具纵皱、沟纹及横长突起的根痕。体轻质松。断面有裂隙,粉性小。以水湿润后,断面风多数暗色点,或环状排列散在,气微,味辛而麻舌。性味辛、甘,大热;有毒。功能祛寒湿,止痛,主要用于腰膝关节冷痛,口眼歪斜,冻疮。

    白附片为附子除去外皮的不规则纵切片,上宽下窄,长1.7~5cm,宽0.9~3cm,厚约0.3cm。全体黄白色,半透明状,并有纵向筋脉(导管)。质坚而脆,易折断。断面具有角质样光泽。气微,味淡,性味辛,甘,大热;有毒。功能回阳救逆,补火助阳,逐风寒湿邪。用于亡阳虚脱,肢冷脉微,阳痿宫冷,心腹冷痛,虚寒吐泻,阴寒水肿,阳虚外感,寒湿痹痛。

    以上三种来源及性状不同,性味与功能各异,在使用及配方时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分别采用。, 百拇医药(钟小清)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专业 > 中草药汇编 > 中药大典 > 根茎类 > 白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