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医方剂 > 现代名医名方 > 综合信息
编号:10333955
管氏治疗面瘫六原则
http://www.100md.com 2003年8月15日 清阳客栈
     汤晓云 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所(650223)

    姜云武 云南中医学院(650011)导师:管遵信

    原载于《云南中医中药杂志》1999年第6期

    面瘫亦称面神经麻痹,是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成年人较多见,以冬春两季发病较多。面神经麻痹可分为中枢性和周围性两类。本文总结的是导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基本原则。祖国医学认为本病是邪风中于脉络,《诸病源候论》云“风邪入于足阳明、手太阳之经,遇寒则筋急引颊,故使口喎僻,言语不正,而目不能平视”,由于机体正气不足,颜面脉络空虚,外感风寒之邪,侵入面部的筋脉,以致经气阻滞,筋脉失于濡养,导致纵缓不收而发病。

    1 临床表现

    起病迅速,于数小时内症状可达高峰。少数患者起病前或发病时有同侧耳后乳突区、面部疼痛,常在清晨洗脸漱口时发现口面喎斜。患侧面部表情肌动作完全丧失,额部皱纹消失,眼裂增宽,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并被牵向健侧,患侧不能作蹙额、皱眉、闭眼、露齿、吹口哨、鼓腮等动作,常有流泪、流涎、食物留滞于病侧颊和齿龈之间,有的并可出现味觉减退或听觉过敏,甚至外耳道出现疱疹等。如病程日久,可因患侧面肌痉挛而口角歪向患侧,称为“倒错现象”,并有肌肉跳动,面部牵扳不舒等感觉[1]。
, 百拇医药
    2 治疗总则

    祛风散寒、疏通经气。

    3 管氏六原则

    3.l 耳背放血在病初

    放血疗法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一种方法,它的起源可追溯到石器时代,后在《素问·调经论篇》中有:“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之说。《素问·血气形志篇》云:“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为面瘫早期的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本病之初当消炎止痛,耳背放血正具此功,病之初期此法乃首选方法之一,列为治疗之首位。

    方法:选取一侧耳背近耳轮处显而易见的血管一根,按揉数分钟,使其充血,常规消毒后,用尖型手术刀划破血管,放血10~30滴,擦去血迹,以消毒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急性期每天放血一次,两耳交替,急性期过后患侧耳后压痛消失后便可停止放血。
, 百拇医药
    3.2 病在早期宜重灸

    灸法可补针药之不足,正如《医学入门》所云:“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艾灸有温通经脉、调和气血之功,面瘫系风寒之邪客于面部脉络之间,故在病之初期重灸患面,有利于温通经脉,祛邪外出。

    方法:每次治疗时重灸患面30min,并嘱患者回家后自灸患面,每天1~2次,每次30min。

    3.3 初期患面忌电针

    电针疗法是在中医针灸疗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早见于《针灸杂志》1934年第一期,近年电针在临床上得到普遍运用,它能代替长时间的持续运针,比较准确地控制刺激量,然而电针疗法具有相应的适应证,一些顽固性病证、痛证可通过较强的刺激而收效;而有的疾病则不宜用电针,用后不仅无效,反而会加重病情,甚至带来严重的后遗症,面瘫便是这类病症中的一种。即使采用电针治疗也应在急性期过后,患侧耳后乳突区疼痛消失后方可使用,并且在电针的波型上导师也有讲究,认为疏波优于其他各波型。
, http://www.100md.com
    3.4 补患侧时泻健侧

    面瘫系面部气血不凋所致,表现为患侧虚而健侧实,脉气实的一侧牵引脉气虚的一侧,而致喎僻不遂;正如东汉医家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所云:“…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故在治疗时理当泻其有余的一方,补其不足的一侧,使得左右气血平衡而自愈,吾师将针刺手法的补与泻同施一体,乃导师治疗面瘫的一大特点。

    吾师治疗面瘫的另一特点是每次用穴不重复,或个别重复,这样一是可以面面俱到,穴穴均用,三次一轮回,二是可以避免一次用穴太多,增加患者的痛苦;三是可以避免穴位疲劳,影响疗效。管氏面瘫三组穴中的第一组为:丝竹空、太阳、下关、大迎、地仓、颊车、翳风。第二组为:阳白、四白、上睛明。巨髎、地仓、颊车、翳明。第三组为:睛明、迎香、牵正、禾髎、侠承浆、地仓、颊车、风池。

    方法:三组穴位交替施治,每次仅选一组穴,患、健两侧均针相同一组穴,仅在手法及留针时间上有所区别,具体操作如下:
, http://www.100md.com
    初期:轻补患侧,重泻健侧。选一组面瘫穴先针患侧,缓缓进针,每穴均行烧山火补法(眼区穴位除外),针完所有穴位后再针健侧,急速进针,每穴均行透天凉泻法(眼区穴位除外),当针完所有穴位后,患侧便出针,出针后重灸患面30min,健侧留针30min。

    中、晚期:继补患侧、停针健侧。选一组面瘫穴针患侧,行烧山火补法(眼区穴位除外),留针30min,加灸。此期温针灸可以同电针交替施治,采用疏波通电30min,刺激电流必须控制在患面微微有感觉为宜。

    3.5 配以远道同名经

    同名经配穴法是针灸配穴方法之一,是指手足同名称的经脉所属穴相配,即某脏腑或某经络发生病变,在治疗时除取本经腧穴外,亦可取与其经络名称相同经脉的经穴,其原理是名称相同的经络相互沟通、交会,在治疗上有协同作用。导师在本病的配穴上的经验是每次上下肢各取一同经之腧穴相配,双侧均刺,三组配穴为:合谷配足三里、外关配阳陵泉、中渚配悬钟。方中合谷同足三里分别为手足阳明经之穴,而外关和阳陵泉、中渚和悬钟又分别为手足少阳经之穴,而手足同名称的阳经交会于头面部,因此三组配穴均起到疏通患面经气之作用,与近端输穴相配可增强协同作用,促进疗效。
, http://www.100md.com
    方法:三组配穴交替施治,每次仅选一组穴,三组配穴均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min。

    3.6 再佐耳压或耳针

    耳与人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多途径、多层次上与机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象一个“纲”“目”分明、错综复杂的网;当人体患病后其耳穴的相应脏腑、肢体、关节、器官将发生一系列改变,耳穴治疗疾病是通过多途径、在多个方面对多个层次进行调衡,调动各方因索抗御疾病,修复机体。

    主穴:面颊、肝、口、眼、皮质下。

    配穴:肾上腺、脾、枕、额。

    方中面颊、眼、口、额皆为相应部位取穴:“肝主筋”、“开窍于目”,按祖国医学理论,面瘫是由于经筋失养,纵缓不收所致,故取肝穴;皮质下具有消炎和消除面神经水肿之作用;肾上腺具有消炎、提高人体应激能力;脾“主肌肉”,故取脾以濡养面部肌肉;枕穴镇静止痛,可以消除乳突区的疼痛。

    方法:一般采用耳穴压丸法,在按压时手法轻柔适度,透导患者气至病所,使患面出现热、麻、蚁行感为宜;若耳压疗效不理想时,可改为耳针,方穴一致,每次选3个主穴、1~2个配穴,行九阳数后留针30min。

    4 结束语

    本文所总结的六句“七律”原则蕴含着导师临证之精华,是导师在该病的治疗上始终遵循的六条基本原则,强调病在初期首选耳背静脉放血,针刺时补患侧而泻健侧,重灸患面,配合远道同名经取穴,如能在病初抓住治疗时机,方法得当,可以阻断病势发展,有利于面瘫的恢复;若延误时机,错过了急性期,治疗上只要遵循管教授的六条基本原则进行施治,也将获得疗效。,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