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文化 > 医林漫话
编号:10322598
【中医学堂】历史上的中外医学交流
http://www.100md.com 2003年8月16日 新浪网
     第一阶段:从两晋开始,我国的医学和国外的医学已经有了交流。我国的医学传入高丽、百济、新罗、而中药中也已经使用从新罗传入的白附子等。隋唐五代,中外交流甚为频繁,直至明清之际。

    我国传出的医籍,至日本、朝鲜等国,曾被他们定为医学的必修书目。某些古籍,甚至在我国已失传,赖在国外得以保存,并再携入我国。我国传出的医术,如脉学、针灸、炼丹等,流传更为广泛;种痘术在国外流行也较广;传出的药物,如附子、茯苓、牛黄、水银、朱砂等,也曾远至欧洲。而国外传入的医籍、医术、药物,也对中医药发展有着一定影响。医籍如印度医书《龙树菩萨药方》、《婆罗门药方》等。某些佛家理论,对我国医学有一定影响。根据我国医学学说编著的医籍,亦有不少,如《东医宝鉴》等。日本医学家编著的中医书籍,以及对中医理论的探索,近年还在传入我国,并具有一定的特色。传入我国的药物则更多。现在常用的乳香、没药、血竭等,均来源于国外。不少中药材,至今还从国外进口。

    总的来看,这一阶段中外医学的交流,促进了各自医学的发展。

    第二阶段:自明、清之际西医传入我国后,当时的不少中医,认识到西医理论、治疗方面的一些特长,试图在中国固有体系的基础上,吸取西医的优点,汇通中西医学。梁启超曾说:“然使一民族对于外来文化而无容纳之可能性,则其族非久遂成为‘僵石化’而决不足以顺应生存于大地”。中西医汇通派,是当时中国医药学发展的主流。所谓“改良医学,博采中西国医理,发明新理新法,取集思广益之效”。

    企图汇通中西医学者,方法各异。有以西医体系为主,结合某些中医理论。如英人合信医师著《全体新论》,称“是书文意其与中国医术暗合者引用数语,其不合者不敢混入”。

    有以中医体系为主,采西医之长者。如唐容川:“西医亦有所长”;“因集灵、素诸经,兼中西之义解之,不存疆域异同之见,但求折衷归于一是”。张锡纯说:“乃知西医新异之原理多在中医包括之中,特古籍语意浑含,有赖于后人阐发耳”。

    他们的不少著作,如《血证论》、《衷中参西录》等,确有新意,他们是现代中西医结合的前驱者。, 百拇医药(火龙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