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296187
新一轮卫生体制改革挑战国有医院
http://www.100md.com 2003年9月18日 中国经济时报
     “要调整财政支出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结构,加大卫生投入,向公共卫生和农村卫生倾斜,促进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这是不久前召开的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定下的基调。

    有专家认为这标志着新一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大幕已经正式拉开,而且是希望之所在,但是这对吃惯了“财政饭”的上万家国有医院来说,可能不是个好消息。

    “财政对医院的投入不足已是公认的事实,如果有限的资金再倾斜的话,医院得到的财政投入将更加少,这将逼迫医院进行新一轮的改革,显而易见的是,今后要依靠市场的力量配置医疗资源。”一位业内专家如是说。

    医疗机构:不给钱我们怎么办?

    对SARS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出现的新动向,记者试图采访一些医院的管理层,甚至联系了不下十余家医院的院长,但无一例外都受到了婉拒。

    一家二级医院的副院长说,这个事情还有什么好说的呢?医疗服务的价格不能提高,医院的收入又不让药品的收入来补偿,假如财政投入再减少的话,我实在不敢想象医院到底怎么生存,弄不好,到时候吃亏的还是老百姓。
, http://www.100md.com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医患关系紧张的局面并没得到明显的缓解,医疗消费群体中从患者到家属依然在抱怨吃不起药、看不起病。有一位患者的家属跟本报记者诉苦说:“现在医院的门槛还是太高,看一次感冒要花上几百元,还要看医生的脸色,住院了更让人心里不是滋味。”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医患之间复杂的关系?很多医疗机构内的人士把原因大致归结为三种:首先是财政投入不足,医院也是巧妇难为无米炊;其次是医疗服务的价格太低,而医生的服务属于高科技的劳动,医生当然心怀不平;第三,药品从生产到流通,都很混乱,医院想切断医生与药品的联系很难。

    更多的人是把原因归结为财政对医院的投入不足。中国医师协会会长殷大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分析,我国医院一般都是国家办的,但是国家资金不足,医院的发展还要靠医院自己去挣,所以,医院必须要靠“检查”来挣钱,靠药品来挣钱,有的医生开处方跟他自己没有直接关系,可间接的就有关系了,因为医院收益多了,可以发奖金,可以发福利。
, http://www.100md.com
    财政投入难言“多还是少”

    北京疾病控制中心卫生经济学博士雷海潮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细算了一笔账。

    雷海潮分析,从卫生总费用的结构来看,确实存在财政投入不足的情况,无论是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还是占财政支出的比例都呈现下降趋势,即使是跟发展中国家相比也是比较低的。个人付费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

    根据测算,政府卫生投入占全社会卫生总费用的比例已由1991年的23%下降到2001年的15%,而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在此期间由39%上升为61%。“六五”期间政府卫生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例为3.1%,而到2001年,这一比例下降到1.7%。一般来讲,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用于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的支出应当随之提高,但我国的情况与此相反。但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城乡健康保障制度尚不健全,医疗保险覆盖的范围和支付力度非常有限。城市享有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口只有1亿,在农村合作医疗只覆盖15%左右的农村人口。由于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个人对医疗费用上升的速度相当敏感。
, http://www.100md.com
    虽然财政投入不足是事实,但专家们并不认同医疗机构的抱怨。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尚希说,“俗话说,会叫的孩子有奶吃,医院是事业单位,院长们当然等着财政出钱了,但多少是多?多少是少?”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余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目前,医生的平均收入与社会平均水平相比来说不算低。卫生这个产业有其特殊性,属于医患不对称的行业,如果不加以控制,会导致过渡的消费,所以医院或者医生把财政投入不足作为借口,政府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也就默认了医疗机构药品的收入,也造成了医患之间的关系紧张。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苏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则认为,财政投入本身也有问题,资金有限却往往热衷于建大型的医院,大部分资金也往往都流进了大医院,豪华的大楼,高档的设备,甚至有些地方把建大医院作为“政绩”,而大部分的中小医院却“会哭也仍然没奶吃”。政府应该好好核算,财政到底该往哪里投,到底该投多少。
, http://www.100md.com
    有限的财政如何用到刀刃上?

    苏明说,实际上,财政投入虽然不多,但也是有一点增长的,关键是并没有把钱用到该花的地方上去,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城乡之间投入不平衡,城市投入多,农村投入少;医疗机构之间不平衡,大医院投入多,小医院投入少;卫生结构投入不平衡,医院投入多,社区卫生投入少。总之,财政对卫生的投入,既有总量问题,又有结构问题。

    卫生经济学博士雷海潮认为,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政府要做的事情很多,大幅度地投入到某一个方面也不现实,这就要考虑公共财政资金的配置效率问题,有限的财政到底怎样用到刀刃上,从而产生更大的效益。现在的问题是,有限的财政投入主要用于医疗机构,而对于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投入严重不足。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对公共卫生投入是最具有成本效益的,比如投入一元钱能产出十元钱甚至更多的健康收益,投入医疗服务方面一元钱,可能产出二元钱。

    我认为,政府没必要办太多的公立医疗机构,应该把更多的钱投入到公共卫生领域,医疗方面应该适当压缩,一方面,大力推进公立医院向私立医院的改革,一部分公立医疗机构可以通过转制和改革面向市场,另一方面在不减少财政投入的情况下,使保留下来的公立医院得到较充足的财政支持,让他们真正提供社会需要的医疗服务,发挥公立医院应有的作用。
, 百拇医药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余晖认为,从现在起,政府有限的财政应该投入到政府应举办的医疗事业上面,对有限的财政来说,除了要减少现有医疗机构的规模外,医疗教育也是在财政投入范围之内的,医疗教育是否也可以减少投入?政府应该有一个底线,要清楚最低的规模应该在什么地方。

    哪些医院推向市场?

    那么是不是财政投入转向后,政府就不再举办医院了呢?

    雷海潮对此的意见很鲜明。他说,我个人反对政府不办医院的提法,这既不符合我国国情,也不符合国际惯例。美国是最崇尚市场经济的国家,但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都举办一定数量的医院,如美国的退伍军人医院、精神病院、结核病院以及一些医学中心。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举办适量的公立医院既可以满足贫弱人群的医疗服务需要,又是政府间接调控医疗服务市场的重要手段,可以起到平抑价格、改善质量的作用。因此,政府不能不办医院。

, http://www.100md.com     苏明也认为,政府不办医院是不可能的,更是不现实的,但要清楚到底办什么样的医院。

    北京菲尼克斯医院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宝瑞告诉本报记者,对政府该办那些医院的问题,此前,政府好像趋向于管“两头”,即:政府管大医院(三级医院)和社区服务,而把中间的比如二级医院尽可能地推向市场。这样做有些不妥。

    徐宝瑞说,政府要管社区服务,这没什么可说的,但把中间的医院推向市场就有“商量”余地了,二级医院设备不先进,人员素质没那么高,实力也不雄厚,抗击市场竞争的风险能力也没那么大,但承担政府的公益事业却处处走在了前头。

    徐宝瑞举了两个例子:第一,绝大多数中低消费者几乎都是在二级医院接受医疗服务,价格适中,消费者能够接受;第二,在这次SARS战役中,几乎都是二级医院在为政府分忧解难,而三级医院呢?豪华的大楼,高档的设备,顶尖的专家,这让很多低收入者望尘莫及,但凭三级医院的实力,却有足够的能力到市场上进行竞争,政府就应该放开有实力的医院,让他们到市场上接受考验,接受选择,这也将让政府减少很多负担。

    目前的一万多家医院到底何去何从?政府应该举办那些医院?那些应该推向市场?政府应该出台什么政策?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医疗机构产权改造的进一步深入,国有医院已经到了重新洗牌的时候。,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