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药业版 > 市场动态 > 市场快讯
编号:10296454
药材公司:中医药光环下的阴影
http://www.100md.com 2003年9月18日
     “我们的经营不太理想,中药饮片厂已关闭,连厂长都走了,前途渺茫啊。”

    “我们的销售虽然增长了,但是利润下降近十个点,日子很不好过。”

    “我们这些退休的老职工现在什么补贴都没了。”

    近日,记者本欲就中药事业发展的话题展开采访,不料却引来上海、广东等地药材公司的人士连倒苦水。他们发出的声声叹息,与中医中药如今在全球的走红显得那么的不和谐。

    ■ 药材公司成了附属品

    “改革开放以来,药材公司风光不再。”已从广东省药材公司退休的刘药师感慨万千。

    据了解,中国药材公司成立于1995年,各省(市、自治区)也设立了相应的分公司和药材采购供应站。在中国药材公司这支大旗的指挥下,下属各级单位几十年来一直担着中药生产、流通的重任。县里的技术人员甚至常下到村里,指导药农种植、采收、加工药材。当时实行药材统一收购、统一调拨制度,既保证质量,又保证及时供应。“那时的药材公司由国家拨款,是‘铁饭碗’,优越感很强。”
, 百拇医药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逐渐减少了对药材公司的拨款,药材公司开始走向市场化,自负盈亏。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药材公司凭借雄厚的基础和原有的网络,日子依然过得不错。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药材公司开始走下坡路。

    今年4月底,国有资产委员会正式批准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和中国药材集团公司的重组申请,至6月,两公司完成重组,中国药材集团公司归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管理经营,成为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的二级子公司。据了解,中国药材集团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遭受了许多挫折,错失了许多发展机遇,才不得不另找出路。早在去年下半年,中国药材集团公司与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就已经签署了重组协议。

    省级药材公司的处境也好不到哪里去。广东省药材公司退休职工刘药师对记者说,该公司科级以下的小公司几年前已基本承包出去,说得不好听是被卖清光了,公司科室的架构还在,人员却早已大大压缩。以前逢年过节,几百名退休职工都能象征性地拿到一点慰问金,现在连这点慰问金都没有了。
, 百拇医药
    退休后担任广东一心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的李锦开,曾是广东省药材公司的副总经理。“我在职时坚决反对承包、挂靠的做法。因为早已有国营单位被承包后不方便管理并最终走向衰落的先例。”李锦开无奈地说,“早些年做得比较好的有广东、云南、四川、上海、天津、北京等省级药材公司,现在大多数经营不景气,承包、挂靠等做法早已成为公开的秘密。”

    据上海的同行透露,昔日曾风光一时的上海市药材公司如今已萎缩,旗下原来每个老区(县)都有一家药材公司。近年经过整合,有的公司垮了,有的卖给了民营企业,剩下的真正叫药材公司的已经不多,有的连名称也改掉了,像雷允上这样经营较好的公司屈指可数。另据业内人士透露,国内县级以下的药材公司、药材供应站已普遍解体。

    今年非典过后,中国中药协会给会员单位下发了《关于对“非典”疫情相关情况调研的函》,收到反馈回来的调研材料屈指可数。协会秘书长傅晶莹无奈地说,造成这样尴尬局面的原因是药材公司大多不景气,要么名存实亡,要么变成了当地医药公司的附属品。
, 百拇医药
    ■ 个中原因何在

    各级药材公司从组建至今,走过了将近半个世纪的历程,是什么原因导致其衰落呢?对于中国药材集团公司不景气的原因,其总经理左太行归结为内部企业分散无合力、现金流严重不畅、包袱过重负债率高、没有拳头产品及研发能力、管理模式陈旧和领导改革意识不强等等。

    从河南省药材公司跳槽出来另立门户的王先生认为,药材公司主体结构太臃肿,整体机制也不灵活。他原来在药材公司曾做到部门经理的位置,业务开拓也不错,但是员工的业绩并不与工资挂钩,无法体现自身的价值。王先生说,原来公司里真正有抱负有能力的人都跳槽了。听说后来有领导想改革,但由于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改革未行领导先遭匿名告状,最后改革还是没能进行下去。

    广州市药材公司在同行中算是效益不错的,该公司近年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同时,大力整合内部资源,发展大零售、大批发业务。今年1~7月份,该公司的销售额将近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超过两位数,但利润下降近10个百分点。据说该公司本来可以有更大的发展,但受制于许多客观原因,如分配机制等。
, http://www.100md.com
    退休前曾任药典委员会委员,现仍担任国家中药品种保护审评委员会委员、中医药学会中药专业委员会委员等职的李锦开,自60年代末大学毕业后不久便投身基层药材公司,从最基本的药材炮制做起,见证了药材公司的兴衰。他认为药材公司走到今天,除了以上提到的主、客观原因之外,还有几点原因值得关注。一是从1955年组建至今已近50年,药材公司无一例外背负着沉重的包袱,普遍有着几百名退休职工的负担,企业每年用于退休职工的补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二是受一些不规范药材市场的冲击,规范经营的药材公司因成本比不规范的高而处于劣势。三是药材公司中药饮片厂受到一些个体小作坊的冲击,许多都垮了。

    ■ 中药饮片优汰劣胜?

    有人说,现在是市场经济年代,药材公司经受不住市场的洗礼,自然会有新的公司替代,是大浪淘沙勇者胜。对此,广州市药材公司的陈美玉认为,在市场法则不那么完善的条件下,竞争是不平等的。像中药饮片进医院的问题,医院里西药、中成药都要通过招标才能进去,惟独中药饮片是不用招标的,于是,一些不规范经营的厂家利用给医院回扣轻易就能拿到“通行证”,国营公司不给回扣,即使质量保证、价格优惠也很难进入。陈美玉说:“我们公司有130多个饮片技术含量高,价格也比其他小厂低,但是除了一些毒性较强、炮制要求高的品种以外,其他的很难进医院。而药店的份额只占两成,如果光靠药店销售则只能惨淡经营。 长此以往,在中药材行业内就会导致优汰劣胜。”
, http://www.100md.com
    另据了解,上海信谊联合医药药材有限公司下属的20家药店原来都设有药材专柜,但现在只剩下8家店有药材专柜了,原因之一是随着市场的规范化管理,上海的药店不许接收白头中药配方(指非正规医生开的处方,在民间甚为流行)。另一方面,医院采取各种手段防止处方外流,导致中药柜销售萎缩,该公司的中药饮片厂也受到波及。该公司考虑到饮片规模小,通过GMP的投入又高,于是干脆把它关了。

    “除了进不了医院、医院的处方不外流之外,传统中药店还受到面积小的困扰,更无缘进入定点药店的行列。”陈美玉说,医保等部门规定经营面积必须达100平方米以上才有资格晋升为定点药店,广州市药材公司属下的采芝林药店,分布在市内荔湾、越秀等老城区的分店大多经营了几十年,面积一般在50~80平方米之间,“老城区寸土寸金,扩建店面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对以经营名优滋补药材、中药饮片为特色的采芝林药店来说形成了不小的打击,享受医保的市民也少了购买优质药材的机会。”

    ■ 何去何从费思量
, http://www.100md.com
    河南的王先生从药材公司跳出来后,尝到民营企业机制灵活的甜头。他表示,国营药材公司改制是必然的,不改早晚会死掉。药材公司是到了非改革不可的时候了,那么,该怎么改?药材公司不再承担药品调拨的行政职能后就可有可无了吗?要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建立起新的供应体系吗?对此,业内人士担忧颇多。

    就拿中国药材集团公司被划归为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的二级公司来说,一些业内人士颇有微词。

    李锦开认为中国药材集团公司变成二级公司后,将不利于中药事业的发展。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药材公司构建了完善的药材产、供、销网络,是中药事业的一面大旗。如今这杆大旗臣服了,即使有关方面为了给中药、中药材的发展留下充足的空间,中国药材集团公司的名称和法人地位仍然保留,但是,外国人来华合作往往找到的不是药材公司而是医药公司这杆最大的旗帜,中药国粹的地位如何突显?我国以前没有中医院,后来国家把医院里的中医科单独划出来扶持发展,如今已涌现出了大批著名的中医院和中医药专才。试想,如果不是国家重视、大力扶持,中医院能得到如此专业的发展吗?中药的发展道理也是一样的。
, http://www.100md.com
    上海的同行向记者透露,收载在药典里的药材炮制规范只有几百种,各地另外制定有地方标准作为补充。但由于近年饮片的剂型有了很大的发展,而地方版的标准依然停滞不前。像上海市面上经营的品种有1000多个,采用的药材炮制规范依然是1995年版的。“有关部门的人才已流失,都没人管这个标准的修订了。”上海的同行深表忧虑。

    “一些名优中药材品种将濒临灭绝。”广州市药材公司的陈美玉对此很有忧虑。她说,该公司负责著名的广藿香的繁殖任务,但由于近年公司效益日下,国家也没有专项拨款,完全靠企业自己承担,压力很大,如今广藿香种植只剩下几分地在苦苦支撑。今年,该公司在非典期间为了平抑物价,亏本向市民供应金银花、板蓝根等药材,企业为此贴了不少钱。如今,仍有部分货物积压在仓库里,每月至少要花10万元来养护,这些都由企业在默默承担,真是一言难尽。

    李锦开也有两点担心,一是药材种植的源头没人管或管理形同虚设。以前药材公司会派专人上门指导药农严格按规范种植、采收,现在没人做这项工作或者不愿意做了。而药农则是看到什么好卖就种什么,很盲目。有不少地方、企业在推广GAP基地种植,但据了解,一些企业只拿GAP当作宣传的手段,而真正使用GAP基地种植出来的药材少而又少。二是药材炮制不规范甚至疏于炮制,不能体现中医用药的特色,如今的中医药院校也不重视此类人才的培养或者无人去钻研。以前老药工带徒弟代代相传,现在的年轻人认为学这个没前途,长此以往,只怕独具特色的中药将消失在我们这一代或下一代,这绝非危言耸听。

    业内人士呼吁要重振中药材事业,国家必须在政策方面要有倾斜,要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另外,药材公司将何去何从,有关方面也要好好论证。

    李锦开认为药材公司经过几十年的积累,有质量管理方面的优势,也有一支专业的队伍,尽管已有部分人才流失,但仍然不乏有志振兴中药事业的人士。如果认为国营的药材公司机制不灵,也可以对症下药,不一定要走承包、兼并之路,一切事在人为。,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