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医药前沿 > 科技巡行 > 正文
编号:10296328
两次与诺奖擦肩而过-邹承鲁:想得的偏不得
http://www.100md.com 2003年9月19日 医业网
人工合成胰岛素
     中央电视台《大家》2003年9月19日:

    对于一个运动员来说,没有运动员不想获得奥林匹克金牌的,同样的,对于一位科学家来说,没有一位科学家不想获得诺贝尔奖的。但是遗憾的是,中国近百年来,与诺贝尔奖一直无缘,但是最近一条消息被炒得沸沸扬扬,说中国的科学家在六七十年代曾经两次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这个件事是真的吗?如果是真的,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细节呢?

    邹承鲁,中国生物化学界的泰斗,有人甚至发过这样的评论。在中国,学生化的只要一提起邹承鲁,几乎没人不知无人不晓。之所以赢得这样的赞誉,是由于邹承鲁在上个世纪60年代作为主要参与者之一,完成了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研制工作。这一重大发现,当时在国际上的影响,丝毫不亚于中国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从而成为人工改造生命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主持人:人工合成胰岛素是在1965年研制成功的,你还记得最后测定的那一天,也就是在实验室成功那一刻的情景吗?

    邹承鲁:当然记得,最后的实验是在一个房间里进行的,因为房间小,所以参加这个工作的人没有很多。

    主持人:当时有几个人呢?

    邹承鲁:当时只允许三个人进那个屋,其他人都在外头等,等他们里头实验成功了,门开一个缝,跑出来就说成功了,那么大家都跳起来了。

    主持人:那一刻,当大家都跳起来的时候,你最大的一种感受是什么?

    邹承鲁:终于完成了。

    主持人:这项课题是1958年上马的,按当时的国情,条件应该是比较差的。所以你是不是也遇到很多困难?

    邹承鲁:是相当差的,不过这个工作还是得到了领导很大力的支持,在经费上各个方面都给予保证。

    主持人:所谓差的条件和国外比,当时相差有多少呢?

    邹承鲁:那就差得很远了,比喻来说,好像是六十年代和现在的北京比吧。

    主持人:60年代和现在的北京,有这样将近四十多年的差异。

    邹承鲁:对。

    主持人:在这么困难的条件下,你们当时提出这个课题的信心又在哪里呢?或者说当时是不是有新的科学发现或者见解让你有一定的把握呢?

    邹承鲁:没有,是一股热情。

    主持人:那您觉得在这样一个年代,科研成果成功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邹承鲁:是努力。

    在40年前蛋白质的合成,哪怕像是像胰岛素这样的一个仅含51个氨基酸残疾的小蛋白也是件令人生畏的事,因此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主持人:当时的新闻报道是这样说的,人工合成胰岛素它重要的价值,就是在于它是世界上第一次打破了生命与非生命的界限,是由实验室代替了生命体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2140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