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298025
平价药房:购药指导不足藏隐患
http://www.100md.com 2003年9月16日 金羊网
     新快报记者张桂萍/文

    市民“提篮购药”增加了同时服用多种药导致的“配伍”危害

    短短一年多时间,广州药品分销市场形势可谓风起云涌———平价药房就如雨后春笋般接连冒出,一些面积巨大的“超级卖场”更将药价一路降得刹不住车。多年为药价虚高所苦(现在大多数医院和一些药店仍在维持暴利)的广州市民进平价药房就像入了“宝山”,有的人将“副作用有多大?有没有配伍禁忌?有效期内是否能吃完?”等性命攸关的注意事项全部抛诸脑后,只管像买生活用品一样提篮“抢购”。 记者近日对一些平价药店暗访后发现,一方面一些商家为了逐利和降低成本,在偌大卖场内没有配备足够药师指导市民购药和服用,市民购药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另一方面,市民“提篮购药”回家后又增加了同时服用多种药导致的“配伍”危害———有专家担心,如果没有足够规范的管理,平价药房的“平价”反而可能暗伏“杀机”,对市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购成极大危害。
, 百拇医药
    ■图:每一家新开张的平价大药房里都人头涌动张桂萍/摄

    市民:忽略副作用和配伍禁忌

    本月12日,记者在广州河南某平价药房看到,虽然药店无复开张时人头攒动的盛况,但前来提篮买药的市民显然比其他药店要多。周女士笑称自己已成了“实验室白鼠”:她和老伴都有心脑血管疾病,长期服用降血压和降血脂药,大卖场内这方面的药品种类很多,她也不知道哪一类药更适合自己,只能选择价格“合适”的购买;如果某种药效果不明显就再换一种吃,找到合适的就长期吃,用药量也根据症状轻重自己加量或酌减。至于药物副作用,她说“各种药品说明书要么不够详尽,要么都差不多,问药店工作人员也不清楚,干脆就懒得管了”。

    一位同样长期服药的女市民一听“药价”就情绪激动。她说她每个月退休工资仅1000余元,每月药品支出就要好几百,这么多年医院药价贵得离谱,她以前吃药要么“省吃俭用”,要么忍病不治,所以她特别感谢“平价药房”的出现,她现在要尽情吃药治病,“反正吃不死,什么副作用也管不了”。
, 百拇医药
    记者看到某市民一家三代全体出动,购买的满满一篮药更是包罗万象:从外用药、消炎药、心血管药、胃药、清凉药等不一而足,女主人解释说放在家里“备用”,有病可以搭配着吃。

    除这些“自信”的买药者外,记者也发现许多“犹豫的疑惑者”:在非处方药货区,记者见一位老人在仔细比较了两种药品说明书后仍不明白到底哪一种药更适合自己,到处问却没有一个人可以解答,在旁边的售货员只一个劲推介“这里药品全市最平,都买回家准没错”。

    有药业专业人员告诉记者,事实上老百姓这种购药倾向非常危险,首先要知道“是药三分毒”,所有药物都有副作用;而且药物虽然是商品,但有其特殊性,如药物有季节性问题、对症下药问题和配伍禁忌问题等。比如在冬季人们的血管比较脆弱,一些心脑血管和降压药会呈现较强的刺激性,对某些患者可能造成损伤或危险;再比如有的药品单服毒性较小,但一旦与其他两三种药品混合服用则可能变成“毒药”,严重的不良反应可能会影响人体健康甚至危害生命。
, 百拇医药
    商家药企:刻意“隐瞒”或“模糊”不良反应

    今年9月1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在其网站上首次向社会公开发布了第四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并称今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不定期地向社会公布药品不良反应。

    而与政府部门试图建立起“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透明渠道背道而驰的是包括厂家、商家在内的集体“不作为”甚至刻意隐瞒。公众在自己生命和健康受到侵害时却被人有意无意地限制在“无知”范围内。而广大狂购“便宜药”的市民也对这种危险或不察觉或不重视。

    广州某药企一位老总“直白”地告诉记者,他们的药品卖了许多年,早就可以转为非处方药了,但根据国家最新规定,处方药转为非处方药要将所有可能的不良反应标示在说明书上,他们认为“老百姓知道得太多会影响药品的销量”,所以不愿意改。

    一位药学专业人士透露,事实上这种现像很普遍。与长得象一匹布一样的进口药说明书不同,由于历史原因,国内许多药品特别是中成药,药品说明书上有关“禁忌和不良反应”等内容很不详尽,患者要想自己根据说明书准确判别用药安全肯定有难度;再加上目前药房售药员的素质普遍不高,有的药店为了销售一些积压药或将药品多推销出去,工作人员常常有恃无恐刻意隐瞒药品的副作用甚至欺骗消费者。而消费者不察觉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大多药品的副作用需要积累一定时间才能体现出来。“药品副作用积累起来,对人体的刺激和伤害是很大的,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到了三四十岁就感觉身体虚弱,腰肾不好,可能与以往所服药品副作用的积累有关。”一位医生称。
, 百拇医药
    在海珠区某家“生意很好”的平价药店,偌大的处方药区记者没看到一个药师,两位年轻的小伙不停指导前来购药的消费者:“我们有一个药师在出口处,有疑问你可以到那里问。”“你这里这么多药,怎么选择怎么用药消费者要么只能买下来才能问,要么就是抄下来往返多次才能问到,这样不是很不合理吗?”对记者的疑问卖药的小伙承认“是不大对劲”。

    而在出口处,记者并没见到标识明显的“药师询问处”之类的地方。一位工作人员解释道,“我们有7、8个药师,但因为要轮班所以一次只有一个,药师现在不在,可能是吃饭去了”。

    有业内人士称,现在的药店特别是平价大药店配备药师少,一方面是因为药师相对仍是“稀缺资源”,以执业药师为例,广东缺口达7成,中国缺口就达32万,商家对他们支付的工资成本显然比普通售药员要高,这便是商家以较少的药师“点缀”卖场,让因“平价”吸引来的顾客“自己搞掂”的客观原因了。

    另外,因为消费者获得药品不良反应的信息渠道有限,一般厂家、药店的销售人员为了多做销售,也不会主动将药品的副作用告知消费者,就算有心询问,从一个没有经过正规训练的售药员那里也不会得到很专业的回答。
, 百拇医药
    广告:“虚报疗效”助纣为虐

    由于药品市场秩序与公共健康安全息息相关,国外发达国家对药品的广告和副作用宣传管理非常严格。

    但是在中国,情况完全相反:有心人看到,目前支撑中国电视媒体7成以上份额的,都是药品广告;而类似“淋病、梅毒、妇科炎症,尿不出,还笑得出吗?”之类的似是而非“疗效宣传”广告更是铺天盖地。消费者却绝少有机会听到这个正在广而告之的药品到底有什么“禁忌和副作用”,“哪些人群不适宜”等最应该了解的相关知识———有关人士担忧,大众媒体上“没有节制”的广告宣传正在助纣为虐,像“卖菜一样卖药”对平价药房而言既是吸引顾客的“招牌”也可能变成“事故陷阱”。

    一位药店经营者承认,现在消费者到药店购药要么凭自己的用药习惯,要么听信广告推荐,把自己的症状“对号入座”来买药,而对自己是否“特殊人群”、对这种药是否属于“脆弱人群”、服某药有什么样的长期或短期副作用所知甚少———事实上,不会保护自己的消费者等于“慢性自杀”,而短视逐利的商家也将自己置于一种“高危”的营商环境中,消费者一旦有什么不测,受害的最终将是急功近利的商家或厂家。,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