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专业 > 中药资源 > 药用植物栽培
编号:10304483
药农心中的“黄连之圣”——记黄连栽培新技术创立者徐锦堂教授
http://www.100md.com 2003年9月24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021期
     45年前,刚从山西农学院毕业分配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不久的徐锦堂来到利川,开展黄连栽培的科学研究,他在福宝山一扎就是8年,首创“栽培黄连的玉米和造林遮荫技术”。45年后,利川发生了巨大变化,早已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利川市政府与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联合举办“中国黄连利川论坛”,再次把徐锦堂请回利川做报告;利川药农自发集资为徐锦堂塑像,并尊之为“黄连之圣”;利川市人民政府还授予徐锦堂教授“荣誉市民”称号。这一切都表明,利川人民忘不了徐锦堂。

    今年已74岁的徐锦堂也忘不了利川,忘不了福宝山。他说,在福宝山蹲点8年的往事,日夜相处的福宝山人,常常晃动在我眼前,时时撞击着我的胸膛。

    1958年,徐锦堂被中国医学科学院派往黄连产区进行栽培技术调查。在福宝山徐锦堂看到,在这个黄连生长的天然宝地,遍山搭满了黄连棚,还有一片片为搭黄连棚而砍成秃岭的荒山。他了解到,黄连为阴生植物,三百多年来一直都是采用砍山搭棚、伐林栽连的方法。因为搭棚要用直径10-15厘米的木材作桩子,所以采用这种方法栽黄连,每栽一亩黄连就要用掉10立方米的木材,需要砍伐3亩森林,因此造成了森林被毁、水土流失,自然生态被严重破坏。这一切深深刺痛了徐锦堂的心,他立志要改变这种毁林栽连的方法,从此他把福宝山药材场和四川石柱黄水坝黄连农场作为实验基地,开展了科研工作。
, http://www.100md.com
    福宝山和石柱相距175里山路,中间隔着三座山和几十里无人烟的森林。那时徐锦堂一边一个月,来去两地之间,要走三天,他与豹子打过照面,后来竟练成了“飞毛腿”,“跑山”只需一天。他说,福宝山的领导和工人给我的大力支持也深深感动了我,他们为我专门划出了试验地,组织了实验队,都由我调拨。我和他们相处就像朋友、兄弟一样。三年困难时期,老工人周厚俊为了给我改善生活,用墨水瓶做炸弹到水沟炸鱼,不慎炸掉了一只手,是我一生的遗憾。

    改变过去毁林栽连的方法,解决的办法就是要改造棚架。徐锦堂提出,黄连在人工栽培之前是长在森林里的,是不是可以让它重回森林中生长呢?老药农说,“搭棚栽连是祖辈传下来的。林间栽连好是好,但谁敢担保下大雨淋不死黄连,要知道棚栽黄连,棚子高过五尺都要淋死黄连哩。”为了观察死连的原因,徐锦堂不分白天黑夜,只要下雨就到实验田里观察。一次一场百年未见的暴雨过后,他惊喜地发现林子里的黄连并没有淋死。这是为什么呢?经过几个小时的蹲守观察,这个秘密终于被他揭开了。原来下雨时都伴随着不同程度的风,有风树叶就会摆动,雨点经过树叶四处飞溅,雨水是飘洒到黄连和地上的;而固定的棚架,雨水会顺树枝集中于一点落下,棚架越高雨水下落的重力加速度就越大,因此棚高五尺就会淋死黄连。
, 百拇医药
    原因找到了,林下栽连可以推广了,但望着一片片被剃光了头的秃山,徐锦堂在想,如果先栽树,即使速生林也要十年才能为黄连遮荫,怎么办?经过观察、试验,他研究出了黄连、玉米、林木套作的技术,就是在刚栽种的树苗尚不能为黄连遮荫时,利用玉米叶定向生长的特点,在树苗两边定向摆播玉米种或定向移栽玉米,使其叶横向相对达到遮荫效果,再在玉米下面栽上黄连,秋季玉米收获后将其杆相互搭连编织成矮棚,不仅可为黄连遮荫还可防冬季风雪,如此种上三四季玉米,树木已可为黄连遮荫,五六年后黄连收获时树已成林。

    10年后,利川黄连丰收,树木成林,连起林丰,起连还山,达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完美结合。

    此外,徐锦堂还与当地药农一起试验成功了黄连种子湿沙棚储、精细育苗等技术,解决了传统育苗出苗率低、连苗紧缺的问题,使出苗率提高了8-10倍,满足了生产大发展的需要,黄连在利川得以大面积推广生产。在此基础上,药连间作、简易棚栽连、林间育苗、不同育苗对比、黄连熟地栽培、种子播种期、种子直播、黄连基肥等试验项目也开展起来,他们还对黄连生长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观察,采用小区对比和药农多点生产试验相结合的方法,使大部分项目在1961年至1965年间就获得了较好效果。
, 百拇医药
    他的这项研究成果——“栽培黄连的玉米和造林遮荫技术”,在1978年获得了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奖,1984年获得国家三等发明奖。

    黄连栽培技术改革试验的成功,吸引了省、市、县30多个单位到福宝山药材场参观学习。当时的利川县在全县推广黄连栽培技术改革试验成果也见到了成效,全县黄连面积由解放初期不足1000亩发展到1979年逾1.5万亩,产量由2万公斤提高到10万余公斤;2002年,利川市黄连留存面积已逾4万亩,产量60余万余公斤。

    如今,尽管当年的老领导已经退休甚至故去,但利川的现任领导和广大药农却忘不了为他们带来致富新技术的徐锦堂,利川市市长孔祥恩在“黄连之圣”塑像揭幕仪式上发自肺腑地说,徐锦堂教授历尽艰辛,潜心研究,传授黄连种植技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改变传统的种连毁林方法,他披星戴月,风里来雨里去,钻树林,住草棚,做实验,搞样板,研究摸索出了栽培黄连的玉米和造林遮荫新技术;为提高黄连单产和质量,他的足迹踏遍了千家万户,用科技为药农打了开致富之门,为帮助药农把黄连产业做大、做强、做精,他扎根福宝山与药农同吃同住同劳动,使药农发展黄连的信心倍增。徐锦堂是黄连种植新技术的发明者,是黄连种植科技的带路人,是我们山乡药业发展的大功臣。

    面对利川人民给予的荣誉,徐教授表示,我实在担当不起。黄连的研究成果不是我一个人的,是福宝山广大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应该把这座塑像看成是我们搞黄连研究、黄连生产的人共同的塑像。我把最年轻、精力最旺盛的时期都放在了福宝山,过去我说我是半个利川人,今天我可以说我就是利川人。过去我为黄连做了一些工作,今后我将继续为这项事业投入我毕生的精力。, 百拇医药(张东风)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专业 > 中草药汇编 > 中药大典 > 根茎类 > 黄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