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相关其它 > 教育科研 > 继续教育 > 神经外科 > 01
编号:10301019
介入神经放射学在新世纪中的发展空间(1)
http://www.100md.com 2003年9月26日 好医生
     以下文章中的[]表示参考文献

    脑血管病的治疗是神经外科中的一个主要分支。介入神经放射学又称血管内神经外科,是脑血管病治疗的重要生力军。在二十一世纪高科技发展的大趋势下,将会越来越显示出其创伤小、病人恢复快、治疗范围广、疗效明显提高的广阔前景。

    一、颅内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死亡率可高达25~60%,以往手术夹闭动脉瘤是唯一的治疗方法。近年来,由于显微导管和栓塞材料的可控性研制,使得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治疗越来越普遍。在欧洲80%的动脉瘤不需要开颅而仅用栓塞治疗。栓塞材料主要由Guglielmi等发明的电解脱铂金弹簧圈(GDC)为先导,使动脉瘤的栓塞可以控制释放弹簧圈,进出自由,大大增加了安全性和载瘤动脉的保留。经栓塞后的病人通常2~3天即可出院,缩短了住院时间,减少了病人许多痛苦。尤其对于后循环或巨大等手术难以接近或无法夹闭的动脉瘤,栓塞更是独辟蹊径,是手术治疗盲区的重要补充。以后又相继出现机械性钨弹簧圈(MDS)、内联式机械解脱弹簧圈(IDC)、水压解脱铂金弹簧圈、随时可解脱的镍钛合金弹簧圈(LLC),以及将要本研究出台的可生物降解性弹簧圈等。对于栓塞后的动脉瘤再通问题,仍在栓塞材料中进行多种改进:如弹簧圈中含有致凝纤维蛋白原,含有铁离子等,还有应用醋酸纤维素溶剂(CAP)或Embolyx栓塞动脉瘤,有报告可有较好的上皮生长,在栓塞技术上越来越娴熟的再塑型(Remodeling)技术,也使宽颈动脉瘤得到较好的疗效,扩大了治疗范围,减少再通率。
, 百拇医药
    二、脑动静脉畸形(AVM)

    脑AVM最危险的症状之一是出血。Nussbanm对脑AVM的自然发展史进行分析,认为不管以往是否出血,AVM每年的出血率为3~4%,每一年内再出血约6%。每次出血的致残率为30%,死亡率为12.5%,而积极治疗的总残废率加死亡率在10%以下。对有出血史的脑AVM积极治疗的策略已得到共识。Frizzel复习32个中心1246例AVM栓塞结果,总残废率8%,死亡率1~2%。血管内栓塞对于单支或少数供血动脉的AVM,特别是新近出血的病例,可达到微侵袭、痛苦小、疗效迅速的目的。近来改变栓塞方式,将导管直接放置在畸形血管团内,注射NBCA胶,可使畸形团的解剖治愈率提高至27~34%。再加上更细、超滑的微导管问世,栓塞的并发症更为降低。针对大型、功能区的AVM,栓塞可缩小其体积,改善血液动力学分布,以利于显微外科手术切除或放射外科治疗,是后二者的重要辅助手段。目前在栓塞用胶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不少进展。美国MTI公司研制的Embolyx有不粘管、重复注射的优点,但其溶剂的DMSO(二基甲亚枫)对血管的腐蚀及对全身循环的影响,仍有颇大争议。另有美国Kerber公司生产又一种不粘胶Neuroglue则对血管无损伤,初步实验结果普遍看好。

    显微手术切除AVM仍有较彻底、迅速的治疗方法,对于直径3、深部、功能区、未出过血的AVM,是γ-刀或χ-刀治疗的主要适应症。另外,大型AVM经若干次栓塞后体积缩小也可放射治疗。但栓塞物质应是NBCA。其它颗粒或丝线栓塞,均有复发之虞。目前脑AVM的基础研究也在增多,lyLyK利用猪的咽升动脉末端颅底血管网制成AVM动物模型,便于人们研究AVM的栓塞材料及栓塞前后的血液动力学变化,为练习和获取栓塞技术及栓塞后的病例变化提供了广阔的前景。Wasserman等应用二维门控反相碰共振成像法(2DGPCMRI)测量AVM供血动脉和对侧相应血流截面速度,可以较准确地标出AVM的平均血流量,监测栓塞或手术前后AVM血流量变化,以预防脑正常灌注压突破现象。, 百拇医药(凌锋)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