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相关其它 > 教育科研 > 继续教育 > 肾脏内科 > 07
编号:10299514
急性肾衰的发病机制及临床(2)
http://www.100md.com 2003年9月26日 好医生
     在缺血性ARF动物模型中,使用人工合成的RGD三肽,结果尿中管型明显减少,肾小管阻塞显著减轻,内生肌酐清除率明显改善。其机制为给予RGD后,即封闭了β1整合素受体,使脱落的肾小管上皮细胞之间不容易粘附形成管型。

    (三)生长因子与ARF

    肾缺血或中毒后,肾小管上皮细胞结构与功能可完全修复,故ARF是否发生及发生后能否会完全恢复,除取决于损伤的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还取决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再生的能力。这种再生能力与某些生长因子的基因表达,受体水平及肾小管上皮细胞对此的反应性有关。已有实验发现:急性肾缺血损伤后,动物肾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EGF)mRNA水平及尿中EGF浓度迅速降低。近年来,在实验室及临床都进行了运用生长因子防治ARF的研究。在缺血性ARF模型中,使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可明显改善GFR,显著增加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再生和修复。在一组主动脉和肾动脉手术病人中,使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组的方法,观察到IGF- I能显著预防缺血性ARF的发生,ARF的发生率下降33%。
, http://www.100md.com
    (四)肾小管上皮细胞极性变化与ARF

    在正常情况下,肾小管上皮细胞具有极性,即在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可把小管腔中Na离子、葡萄糖、氨基酸等转运至小管周围。这种功能有赖于Na+-K+-ATP酶正常分布及功能。Na+-K+-ATP酶是一转运蛋白,它镶嵌在细胞骨架的特殊成份如actin上,后者通过整合素粘附在基侧膜上。基侧膜上Na+-K+-ATP酶通过主动转运,把上皮细胞内钠离子泵至管周。管腔内Na+因与细胞内浓度与电位差而进入细胞。

    近年研究发现,在肾缺血后,肾小管细胞内结构可破坏,细胞极性消失,Na+-K+-ATP酶可由基侧膜移位至管腔侧。这引起近端肾小管重吸收Na+障碍。大量Na+流经致密斑,使球管反馈增加,促使GFR持续下降,从而诱发ARF发生。当肾缺血纠正,细胞内能量代谢恢复后,Na+-K+-ATP酶极性又可恢复正常,从而近端肾小管重吸收Na+功能亦随之恢复正常。
, http://www.100md.com
    (五)能量代谢及钙离子代谢与ARF

    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由细胞内正常的能量代谢维持。当肾脏缺血后,肾小管上皮细胞内ATP含量迅速下降。由于ATP是细胞内各细胞器的主要供能者,ATP含量的下降使重要细胞器如线粒体、溶酶体等结构破坏。ATP含量的下降还可使Na+-K+-ATP酶的活性下降,从而导致细胞内Na+浓度上升,细胞肿胀。ATP含量下降使细胞内钙泵供能不足,从而使细胞内Ca2+上升,从而导致细胞死亡。已有实验证实,在肾缺血时,GFR与肾小管上皮细胞内ATP含量呈正相关。实验动物及临床上,已有不少研究证实,在使用外源性ATP后,能使ARF无论是功能还是形态有明显改善。

    细胞内钙离子浓度上升可使血管平滑肌收缩,导致GFR下降;此外,还可通过活化蛋白激酶和磷酸激酶,破坏细胞骨架和线粒体能量代谢,对肾小管上皮细胞产生直接毒性作用。近年来在实验室及临床上运用钙离子拮抗剂(CCB)防治ARF,都取得一定疗效。在预防移植肾出现ARF及对抗环孢素A所致ARF,CCB都显示出明显效果。此外,在预防造影剂所致ARF方面,CCB也有令人鼓舞的报道。但对缺血型ARF,CCB的防治效果尚不理想,可能与CCB会导致低血压,从而加重肾缺血有关。, http://www.100md.com(陆福明)
上一页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