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针骨专业 > 信息
编号:10304681
针灸配合火罐治疗发作性睡病1例
http://www.100md.com 2003年9月29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024期
     发作性睡病是一种以不可抗拒的短期睡眠发作为特点的一种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清楚,可能与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功能降低或桥脑尾侧网状核功能亢进有关。多数病人伴有猝倒症、睡眠麻痹、睡眠幻觉症状,合称为发作性睡病四联症。目前西医治疗除加强生理性睡眠外,主要是中枢兴奋剂、拟交感药物及抗抑郁剂的合理应用。

    笔者在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针灸科学习期间与带教老师,运用针灸配合火罐辨证治疗发作性睡病1例,疗效显著。现总结如下:

    患者,女,45岁,已婚,公交售票员。患者于2001年11月因右腿骨折在家休假,某日晚上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全身肌张力降低和运动抑制,险些从床上摔到地上,幸有家人扶助。在家休息10分钟左右自行缓解,发作时意识清楚只是无法控制。此后继发白天频繁出现无法控制的睡眠、多梦,一般持续5~30分钟。有时做着饭丢掉勺子小睡片刻,并伴有梦境但非噩梦,常是一些不着边际的事,醒后如常人,每天发作3~5次。晚上睡眠亦多梦,且晨起疲乏,无清爽感。全身肌张力下降和运动抑制的猝倒现象在情绪激动和劳累时易发,平均每天发作3~4次,持续5~10分钟,如有人拍打其后背,一般2~3分钟即可缓解。饮食量多,不饿亦想吃,自发病6个月来体重增加5kg。出汗较以前少,二便调。否认有情绪刺激因素,否认有家族遗传病史,平时性情平和。在某西医院诊断为“发作性睡病”。给予百优解、立支醒治疗。服药1周后自觉发作次数稍有减少,但出现了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故自行停药。2003年1月来我处寻求针灸治疗。刻下症:除具上诉所有症状外,还伴有精神倦怠,形体肥胖,后背发沉不适,怕冷,舌质暗红苔薄白,脉沉细滑。
, http://www.100md.com
    患者素体肥胖,加之骨折行动不便,动静失调,久逸伤睥,湿浊内生,阻遏阳气的正常运行。当患者因情绪失调、劳累等因素气机运行失常时,内蕴湿浊随之生乱。湿浊上蒙头窍,使心神暂失君主之威,“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故见四肢解堕,神虽知但不可控;湿浊阻遏卫气使“卫气留久于阴而不行,故卒然多卧焉”;内扰心神则多梦;阳加于阴则为汗,阳气被湿邪阻于内,不能蒸腾阴液而为汗,故病人汗少;患者自骨折以来活动减少,阳气不能宣达于外,脾运失常故多食而肥,后背发沉不适,怕冷,拍其后背可振奋阳气,可使猝瘫发作时间缩短;舌质暗红苔薄白,脉沉细滑,也为阳郁湿蕴,气血不畅之象。综合诸症,辨证为湿浊内蕴,阳气郁闭,阴阳失和,病位主要在心、脾及肾。治宜祛湿安神、调和阴阳。运用针灸、火罐,“从阴引阳,从阳引阴”,调阴阳而引邪出。

    治疗时,病人取仰卧位时,对百会、四神聪、膻中、中脘、气海、关元、天枢、神门、内关、足三里、太溪、三阴交依次针刺,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用灸盒灸腹,以神阙为中心,旁及水分、阴交、气海、盲俞等,灸30分钟,与针刺同步。
, 百拇医药
    取俯卧位时,对百会、四神聪、大椎、陶道、神道、灵台、肺俞、心俞、脾俞、肾俞,依次针刺,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用灸盒灸腰部,以命门为中心,旁及悬枢、肾俞等,亦灸30分钟,与针刺同步。

    每次治疗或仰卧或俯卧,二者交替,每次针灸完毕,沿后背督脉、膀胱经拔火罐,留罐10分钟。前2周每天治疗1次,连续5天,休息2天,以后每周2~3次。共治疗3个月。

    病人在治疗1周后,猝倒症状明显减少,每天偶发1次或无。发作性睡眠次数亦减少到每天2~3次,且作梦也少了。2周后猝倒症状在没有外界刺激下,已基本不发作;发作性睡眠仍如前,但梦更少了;患者自觉有汗,后背有清爽感。自此延长治疗时间,3个月后诸症全消。随访,至今未发。

    本例发作性睡病的病机是湿浊内扰,阴阳失调,神明失司,故治疗上运用针灸、火罐疗法祛除湿邪,宣发阳气,兼补坎中之阳,标本兼治。任脉为“诸阴之海”,督脉为“诸阳之海”,二者总督全身之阴阳,故调阴阳以二者为本,依症兼取心、脾、肾、膀胱之经。
, http://www.100md.com
    仰卧位时以任脉为主,宣发内郁之阳气,健脾和胃,化湿浊而安心神。膻中是手厥阴心包经之募穴,又是八会穴之一,气会膻中,素有“上丹田”之称,故取此穴有畅通气机、宁心安神之功效。中脘是阳明胃经的募穴,八会穴之一,腑会中脘,也可健脾和胃,化湿宁心,中脘亦是任脉与手少阳、太阳、足阳明经的交会穴,故又有调阴阳之功。气海为盲之原穴,《经穴解》:“当人身生气之海,人身之气生于此穴而会于膻中”,此穴上与膻中呼应,益肾壮阳,以助阳气的宣发。关元是任脉与足三阴的交会穴、小肠经的“募穴”,小肠与心为表里,故此穴不仅协气海培元益气,又具通小肠、调阴阳和安神之力。神阙,即脐中穴,旁及水分、盲俞、阴交、气海,可阴中求阳,补坎中之真阳,畅达一身之阳气。配督脉之百会、四神聪,引坎中之阳及内郁之阳上行四布宣发。配大肠之募穴天枢,以助真阳及内郁阳气的敷布。配心经之原穴神门,心包经之络穴内关,引阳气入内而养神,以司君主之令。配足三里、三阴交、太溪,健脾和胃,化湿安神,调补肝肾。

    腹卧位以督脉为主,兼取膀胱经,从阳引阴,宣发阳气。百会、陶道是督脉与太阳经的交会穴,大椎是督脉与手足三阳经的交会穴,督脉本为阳,以上诸穴又居阳之阳位,并与诸阳经相汇,为纯阳之地。配四神聪、肺俞具有宣阳益气、调和营卫之功。灵台前与膻中相对,神道正在心之后,故取二穴配膀胱经之心俞、脾俞、肾俞健脾益肾、养心安神。命门与神阙相对,灸之亦可补坎中之阳。针灸后用火罐,可引邪外出,患者也自觉拔火罐后清爽。由此可见,针灸配合火罐以任督二经为中心,调阴阳,兼以祛邪,治疗发作性睡病时有一定效果。, 百拇医药(于 红 柏巧玲)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医疗法 > 拔罐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