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各科临床 > 中医内科
编号:10304922
伪膜性肠炎辨治体会
http://www.100md.com 2003年10月9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026期
     伪膜性肠炎(CDE)又称抗生素相关性结肠炎,是由于较长时间使用广谱抗菌素,使肠内菌群受到抑制,致使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在肠道内迅速繁殖,并产生毒素而导致的一种肠炎,故又称为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性肠炎。

    近几年临床上广泛应用抗生素,尤其是在基层医疗机构或患者自购药品长时间滥用抗生素,引起继发性感染,致使肠道内菌群失调,发生病变。伪膜性肠炎的主要症状表现为腹泻稀便或水样便,但需与霉菌性肠炎(FE)相鉴别,后者虽为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等药物所致,但FE的大便可带粘液及血,而CDE可见伪膜在水样便中漂浮。

    CDE发病的特点主要有几个方面:(1)多数患者有新近使用抗生素史,可在用药期间或停药4周后发病。资料表明,除万古霉素和注射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外,几乎所有抗生素都可诱发该病。(2)本病可散发或成群发生,最常见症状为水样或半液体状腹泻,有伪膜混杂在大便中,肉眼见不到血液。常有腹部绞痛、下腹部压痛,多数患者有发热,伴有腹胀、呕吐,有些患者可仅有腹泻。(3)大便直接涂片可找到细菌,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高。结肠内窥镜检查,可见点状隆起的黄、白色斑,表面假膜广泛分布于结肠。检测血清中毒力株杆菌荚膜多糖抗体,粪便组织培养分析,可以检测导致细胞病变的毒素。无条件确诊的基层医院可试用万古霉素或甲硝唑治疗,有效者可协助诊断。

    CDE为医源性疾病,由于滥用抗生素而致,中医文献中没有此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的症、征,属祖国医学“泄泻”范畴。本病发生原因是由于长时间应用抗菌药物,使肠道内菌群失调。抗生素等抗菌药物性味多为苦寒,容易克伐中州,损伤人体正气,使胃肠功能失去平衡。脾虚失运,化湿生热,湿热之邪蕴滞胃肠,腐膜毒邪结于肠腑,使大肠传化失司,湿浊夹毒邪迫于肛门而发生泄泻。

    伪膜性肠炎的治疗关键,首先是停用有关抗生素。临床应用中医药治疗可标本兼顾,培补脾气,滑利湿热,使正复而邪去,有较好疗效。中医辨治本病当分清虚实,遣方用药时需分清孰轻孰重。湿热之邪蕴滞腑腑为其标,多表现为实,腹泻每日3~5次,重者多达10~20余次,粪便水样,颜色黄绿,带有斑片状伪膜,伴有发热、腹痛、腹胀,或恶心、肛门灼痛,舌苔黄厚而腻,脉濡数。证属湿热邪毒蕴滞大肠,治当清利湿热,佐以理气和胃,方选葛根芩连汤加味,药用葛根、黄芩、黄连、广木香、马齿苋、苦参、陈皮、云茯苓、白头翁、生甘草等。抗生素为苦寒之品,最易克伐脾胃,损伤元气,表现为脾气虚弱是其本,症见腹泻每日2~3次,偶有伪膜随粪便排出,伴腹痛、腹胀、纳差及四肢乏力,舌淡红苔薄,脉细沉或细濡。证属脾气虚弱,夹杂湿浊之邪,治当健脾益气,佐清湿热,方选参苓白术散合痛泻要方加减,药用人参(或党参,腹胀者用太子参)、黄芪、炒白术、炒白芍、莲子、云茯苓、防风、葛根、赤石脂、陈皮、砂仁、马齿苋、甘草等。对于有严重腹泻、脱水、低蛋白血症或电解质失衡者,可以配合静脉补液及高营养疗法等。, http://www.100md.com(陶春祥)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消化内科 > 肠道疾病 > 肠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