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动态 > 访谈
编号:10305319
“文化自觉”与中医基础理论研究 访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所长潘桂娟
http://www.100md.com 2003年10月13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028期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中医学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时代和未来的历史进程中,如何处理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如何理解中医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就此中医界焦点问题,记者请教了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著名学者、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所长潘桂娟,她虽未直接回答,却曲径通幽,从“文化自觉”谈到中国传统文化,继而谈到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她说,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20世纪自80年代以来多次论及中华民族需要“文化自觉”的问题。所谓“文化自觉”,最重要的是要弄清楚本民族文化的来龙去脉、思想内涵、现代价值、未来走向。联想中医学的百年沉浮,特别是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现状,深感“文化自觉”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复兴的基础,也是中医学理论继承与发展的关键。

    潘桂娟首先谈到中国传统文化近百年沉浮,她说,自18世纪开始,东方不仅遭受西方船坚炮利的侵略,而且同样遭受其文化上的侵袭与破坏。近代以来,伴随着东方文化遭受的严重挑战,包括传统医学在内的东方文化的价值遭到全面的非议和否定。就中、日、韩三国传统医学在近代的兴衰而言,就“是中西方文化冲突的悲剧,是滥用行政、法制手段以一种文化排挤另一种文化的历史典型,是人类社会在疾风暴雨的冲动年代否定民族传统文化的幼稚病,是科学发展之路山重水复、趑趄进退的折光反映”。(《医道与文采》)20世纪以来,人们仍自觉不自觉地将“现代化”与“传统文化”,当作相互矛盾、相互对立的两方面来看。中医学术界对传统文化的荒疏、淡漠,对中医学理论的轻视、曲解,表现在医疗、教育、科研各个层面。早在80年代,德国慕尼黑大学的汉学家波克特教授就指出:“中医药在中国至今没有受到文化上的虔诚对待,没有为确定其科学传统地位而进行认识论的研究和合理的科学探讨,没有从对全人类的福利出发给予人道主义的关注,所受到的是教条式的轻视和文化摧残。这样做的不是外人,而是中国的医务人员。他们不承认在中国本土上的宝藏,为了追求时髦,用西方的术语胡乱消灭和模糊中医的信息”。值得反思的是,这种倾向至今依然存在。
, http://www.100md.com
    那么,如何认识中医学理论的思想内涵与现代价值?如何在中医科研中合理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方法?潘桂娟从“文化自觉”的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刻论述:

    在“文化自觉”中溯本求源

    中国文化渗透在中医学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的各个方面。以中国道学为例,它是达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探讨自然、社会和人生规律的学问。道学的精华,在于参透自然、社会、人生的客观规律,进而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性,追求人与社会、自然界及各种关系的最优化。中医学即是充分吸收中国传统道学思想,运用阴阳五行等象数理论,研究人体生命运动及其调控规律的学问。中医学之所以能历千年而不衰,是因为它以“道”为本,兼容百家,执形而上之“道”,用形而下之“术”,“术”可变而“道”终不变,始终遵循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基本法则,坚持不懈地研究人类生、长、壮、老、已这一生命规律的结果。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以养生为本,治病为末,和道学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若不明中国文化,不懂中国道学,不解《黄帝内经》,则是自行断绝中医学术继承与创新的活水源头。因为,包括中国道学、中医学在内的中国文化,不是已经消失的遥远记忆,而是贯通中华民族精神与智慧的千古命脉之所在。脱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谈中医学术继承,好比无源之水;抛开中医学的理论思维,谈中医学术创新,即是无本之木。中医学要在与近现代西方医学及世界各国传统医学的联系与交流中,保持自己的风格与特色,展现自己的生命力与影响力,为现代人类的卫生保健事业作出独特的贡献,必须依赖于自身优秀传统文化的启迪,必须尊重、发掘、承继、阐释自己所脱胎的传统文化;潜心研究中医学理论与中国文化的内在联系,研究历代医家如何从中医的诊疗思想出发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只有通过“文化自觉”理解中医学理论的来龙去脉、丰富内涵、现代价值及存在问题,正确判断中医学所处历史方位和根本走向,才有光明的前途。
, 百拇医药
    在“文化自觉”中潜心悟道

    中医学的精髓,是中医学理论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文化结构的内核,是某一种特定文化的真正生命力所在,文化的延续乃是思维方式的延续。在中国文化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始终是整体性思维,“天人合一”成为一种最普遍的、最基本的观念,构成了中国系统思维的基本立足点。中医学从“天人合一”观念出发,以“系统思维”模式立论,创立了独特的自然观、人体观、生命观、疾病观及临床方法论。中医学与近现代西方医学最根本的区别,是各自文化背景所导致的思维方式的区别,是思维方式导致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区别。如果不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不研究中医理论与传统文化在思维方式上的内在联系,也难以真正认识和理解中医学理论,更谈不上运用中医学理论去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研究和阐发中医学理论的思维方式,目的是探索解析中医学之“道”,实践中医学之“道”的路径。因此,这不仅关系到如何理解和对待过去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如何指导和创造未来的问题。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研究,重于对中医学理论的“微观探索”,“指标检测”,“客观实证”。五十年来大量所谓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既不是道法自然,也不是道法中医,而是“道法西方”、“效法西医”。其间,或执西医之道,用中医之术;或执西医之法,用中医之药;或以西医之术,验中医之理等等。这是中医基础理论学科,需要在指导思想和思维方式上进行理论反思的问题。
, http://www.100md.com
    在“文化自觉”中卓然自立

    在中国文化的沃土上,中医学自古以来就是一条容纳百川的文化长河,而且生生不息地世代传承两千余年,现代的中医科研、教学、临床依然是向多学科全面开放。但中医学,特别是中医学理论,50年来未能取得普遍认同的实际发展。其基本原因是,在一百年来传统文化衰落的大势中,中医学失去了原来健康生存的气候、环境与土壤,始终处于东西方文化撞击的旋涡中,在一定程度上已丧失了学科主体性;中医学实际上成了被质疑、被审视、被验证的学科,中医学理论成了被质疑、被审视、被验证的思想体系。未来,中医学科能否在学术上自主发展,依然面临严峻考验。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是这个问题的焦点。当前,中医基础理论学科,首先需要通过“文化自觉”实现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自知之明”,全面树立和强化学科主体意识,这是中医学科主体性能够存续,并在学术上与其他学科平等交流、有机融合与相互促进的基本前提。如近代中医学家章次公先生所说,“欲求融合,必先求我之卓然自立”。中医学术界只有通过“文化自觉”,获得对本学科理论的“自知之明”,才能在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把握中医学的历史方位和根本走向而健康发展。
, 百拇医药
    在“文化自觉”中继往开来

    中医学理论的继承,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古典中医学著作中的思想精华和实践经验,探索中医学理论起源和发展的规律,才能促进中医学科理论的主体性发展。要真正认识中医学理论的本质与特征,回答“中医学理论从何而来”,必须全面阐发中医学理论的思想文化基础,探索和揭示中医学理论与中国文化的内在联系。要回答“什么是中医学理论”,必须在全面梳理历代经典著作和各家学说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对中医学的理论内涵和思维方式,进行深入的解析和阐发。中医学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史积淀,有待于系统的理论综合和提炼。对于古典中医学著作中记载的历代各家学说应深入钻研,力求系统而深刻地领会贯穿流动于其中的学术思想,全面而准确地理解蕴含包容于其中的科学事实,而不是仅仅停留于一家之说或只言片语。特别是中医历代医案、医话、医论之中,贯穿着丰富的中医理论思维,记载着大量的实践经验和科学事实,是中医理论创新的重要源头,值得深入提炼与研究。

    中医学理论的创新,首先要解决思路与方法问题。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如果不是从中医学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思维方式出发,研究的结果必然对中医学理论的发展无所裨益。此外,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方法,在充分、合理地运用传统与现代研究方法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坚持理论思维为主导,只有运用理论思维对古今实践进行理论概括与综合,才能从中提炼出新概念、新法则、新规律。因此,与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相关的文献研究、实验研究、临床研究,还不能完全等同于以理论思维为主导的理论研究。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特别要着眼于新的实践对理论发展的需求。以防病治病的实际问题为中心,继承和发展中医学理论,才能抓住理论联系实际的最现实的课题。不能苛求前人创立的理论,为今天产生的临床问题提供现成的答案,也不能以古书中的方药去和现代问题简单对号入座。中医学者应该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坚持面对新问题,探索新规律的发展思路。

    潘桂娟关于“文化自觉”与中医学理论继承与创新的这些卓见,思想犀利,使人茅塞顿开,也引人反思。最后仍以费孝通先生的一段讲话作为此文结语,其云:“文化自觉,是当今世界共同的时代要求,并不是哪一个个人的主观空想。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与各种文化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处条件”。(对文化的历史性和社会性的思考—— 费孝通先生2001年在第八届“现代化与中国文化研讨会”上的讲话), http://www.100md.com(刘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