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医方剂 > 临床运用
编号:10305894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慢性乙肝30例
http://www.100md.com 2003年10月16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030期
     河北省行唐县中医院赵宝玉

    我院自2000年12月至2002年12月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选择自2000年12月至2002年12月在我院住院及门诊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60例,均符合2000年全国肝病会议诊断标准,其中男性42例,女性18例,年龄16至38岁,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间性别、年龄及肝功能指标均相似,具有可比性。

    二、治疗方法

    在一般治疗(包括休息、心理疏导)、保肝治疗(葡萄糖、肝泰乐、多种维生素)的基础上,治疗组口服麻黄附子细辛汤(炙麻黄6g、细辛3g、炮附子9g),加肝炎I号(茵陈20g、栀子10g、大黄8g)合肝炎II号(桂枝10g、白芍20g、女贞子30g、五味子(打)20g、连翘10g、枸杞10g、土茯芩30g、苦参10g、灵芝草10g、猪芩10g、半枝莲10g、重楼10g、紫参10g)。对照组口服肝炎I号合肝炎II号,1个月复查一次肝功能,3个月复查一次乙肝DNA定量,6个月复查一次乙肝五项,半年为一疗程。
, http://www.100md.com
    三、观察项目

    治疗前后分别观察患者症状(乏力、纳呆、恶心、黄疸)、体征(肝、脾肿大)恢复情况,并检查谷丙转氨酶(ALT)、黄疸指数(TBIL)及乙肝HBV-DNA定量、乙肝五项恢复情况。

    四、治疗效果

    1.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变化比较:治疗组对各种症状均能消除,有效率达100%。对照组乏力30例,有效15例;纳呆29例,改善12例,其余如恶心、黄疸均改善,但在症状恢复时间上较治疗组缓慢。

    2.肝功能恢复上:治疗组在半年内肝功能全部复常,最快恢复正常者仅用2个月,并且ALT和TBIL愈高,其复常速度愈快。对照组则有12例于半年内复常,另有18例ALT降后复升,对比有明显差异。

, 百拇医药     3.两组HBV-DNA定量指标治疗前后变化比较:治疗组30例中18例大三阳者半年后有15例降至正常,12例小三阳有9例于半年后降至正常。对照组则半年后16例大三阳者有6例降至正常,14例小三阳仅4例降至正常。两组对比差距明显。

    治疗组一个疗程后18例大三阳者有16例产生保护性抗体,其余四项阴转,12例小三阳者有9例产生保护性抗体,其余四项阴转。对照组2个疗程后则16例大三阳有6例产生保护性抗体,14例小三阳仅4例产生保护性抗体,两组对比有明显差异。

    五、典型病例

    乔××,男,26岁,本县农民,于1995年当兵体检时即发现乙肝大三阳,因无不适而未治疗。于2001年3月2日出现乏力、纳呆、恶心、右胁胀痛、身目及小便发黄,遂到我院就诊。查肝功能示:TBIL578umol/L,ALT1873u/L,乙肝五项示:"大三阳",肝脾超声示:肝脏肿大,脾厚。患者复到省医院就诊,检查结果与我院基本相同,HBV-DNA定量为8×107拷贝/ml,由于经济困难未在省级医院治疗,而转我院门诊治疗。给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肝炎I号合肝炎II号,煎汤口服日一剂,时值初春,嘱患者采集麦苗鲜者阴干,每剂药用麦苗鲜者半斤(干者用一两)为引,共服药1个月,全部症状消失。服药2个月到省传染病医院复查肝功能正常,HBV-DNA定量正常,肝脾超声正常,乙肝大三阳全部阴转并产生保护性抗体。
, 百拇医药
    六、讨论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杂病论》,文中云:"少阴病,脉沉细。但欲寐,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原为治疗太少两感而设。而慢性乙肝病人症状中纳呆、乏力、精神不振、脉沉细者占很大比例,正符合麻黄附子细辛汤病机。分析有以下几方面原因:1.乙肝由于病程较长,且危害较大,缠绵难愈,西医无特效治疗方法,致使许多患者不能正常工作及生活,心情压抑,肝阳被遏。2.治疗失当:现治疗本病的中药针剂如清开灵、茵栀黄大多是苦寒之品。加之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抗肝炎病毒的中药也大多是寒凉之类,我们拟定的肝炎1号、肝炎2号即是此中代表,初服似有疗效,但久服则导致肝阳被伐、肺气被遏、肾气受损、中阳不振而表现为纳呆、乏力、精神不振、脉沉细,甚则阳痿(男性),女性月经失调。3.据中医阴阳理论,正气为阳,邪气为阴,则正常肝细胞为阳,乙肝病毒为阴。而阴中又可分阴阳,对乙肝病毒来说,则表面抗原为阴中之“太阳”,核心抗原(抗体),则为阴中之“少阴”,乙肝“大三阳”或“小三阳”均可表现为“太少两感”之症。
, 百拇医药
    纵观慢性乙肝患者的病机演变,概括为:肝气郁滞,肝阳被遏,中焦受克,日久伤及心肾阳气而成黄疸、水肿、臌胀、虚劳之变。而麻黄附子细辛汤正是起到了疏达肝气、疏通肝络、扶达肝阳之功效,而有效逆转了病机的演变。

    众所周知,肝体阴而用阳,主风,喜辛散,恶抑郁;肝主左升,肺主右降,共调节一身气机的流畅;肝肾同源,调节一身阳和之气。麻黄辛温走窜,属风药,入肝经能疏肝,散肝郁;且能入肺经,调宣肺气郁闭,使肺气顺,肝气升。细辛辛温发散,符合“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理论,不但能疏达肝气,又因肝藏血,还能温通肝络,使血得温则行,能有效逆转肝淤血,防止肝纤维化、肝硬化。附子归心肾经,辛香走窜,温通十二经,散阴寒积冷,为阳中之阳。而乙肝病毒之核心抗原乃阴中之阴,用附子则正如“丽日当空,阴霾自散”。故麻黄附子细辛汤三药配伍,共入肝、肺、肾三经,既能调节一身之气机,又能温通一身之血行,还能扶助一身之元阳。时医只知肝病多热,宜清肝、凉肝,殊不知肝胆互为表里,胆寓肝中,胆属少阳,人之元阳始发于少阳,正如《研经言》说:“人应乎天,天有元阳,元阳者生于春,春应于肝”。而《医学衷中参西录》则明言:“概茎于肾而萌于肝”,任应秋亦有“阳气则发于肝”之说。因此,扶肝煦肝则少阳火旺,元阳始壮,能阳中生阴,生生不息;清肝伐肝则少阳火衰,元阳渐败,阴精暗耗而邪气易侵,且蟠居难驱,慢性乙肝多迁延难愈,即是此因。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麻黄、附子、细辛对多种病毒、细菌、霉菌均有抑制或杀灭作用,且能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本人在治疗慢性乙肝过程中,逐渐积累经验,体会到肝脏体阴而用阳,故以五味子配麻黄防止耗散肺气,枸杞子配细辛以防动竭肝阴,女贞子配附子而防伤及肾水,使阴阳协调,则“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http://www.100md.com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医方剂 > 常用方剂 > 解表剂 > 扶正解表 > 再造散 > 麻黄附子细辛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