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信息
编号:10306988
光辉历史 丰硕成果 纪念毛泽东对西医离职学习中医批示45周年
http://www.100md.com 2003年10月20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032期
     一、历史回顾

    1958年10月11日毛泽东主席对卫生部党组关于举办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的报告做了重要批示。他充分肯定了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殷切希望由此培养出一批中西医结合的高级医生,出几个高明的理论家。

    1956年毛主席又指出“要把中医中药知识与西医西药知识结合起来”,这是最早指出中西医结合并赋予明确内涵与目的的表述,中西医结合以此在全国展开。1956年至1958年前后,北京、上海、南京、广州、成都等中医学院举办的为期二年半的第一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学员相继毕业,涌现了一批中西医结合人才。

    江泽民同志1996年12月9日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继续加强对中医药事业的领导。要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既要认真继承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又要勇于创新,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实现中医药现代化,更好地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中西医工作者要加强团结,相互学习,相互补充,促进中西医结合。
, http://www.100md.com
    二、人才建设

    中西医结合45年来,中西医结合的人才建设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涌现出一大批生机勃勃的中西医结合人才。不仅西医学习中医,还提倡中医学习西医。从1978年以来,经国务院学部委员会等部门批准在全国设有35个中西医结合博士点,近百个硕士点,8个博士后流动站。全国有8所中医药院校创办了7年制的中西医结合本科专业,已连续招生5年。

    三、学术繁荣

    45年来中西医结合事业在科学研究、学术交流、临床实践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理论研究

    中西医结合目前大体有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种是用中医和西医的理论与分析方法结合临床对某些疾病进行综合性研究,使中西医学术互相补充,互相渗透。如将病毒性肝炎辨证分为肝郁气滞、肝胆湿热、肝脾不调等,这种西医辨病、中医辨证相结合的研究,形成了一种中西医结合理论与方法。
, 百拇医药
    第二种是用现代基础医学研究中医。例如以微循环作为客观指标进行中医辨证依据,探讨中医血瘀证的本质。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改变,已被公认为血瘀证的重要依据,这是一大突破,又是中西医结合的具体体现。

    第三种是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病人的过程中系统整理临床经验,从一种病到多种病,总结中西医结合的防治方法和临床治疗规律,并逐步深入到理论研究,以逐步形成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理论体系。如对急腹症的研究。

    第四种是用现代科学方法,从物理学、化学、电子学等方面对中医进行综合研究。如人体微量元素的测定可提供中医鉴别诊断的客观指标。如阴虚病人和阳虚病人血清中微量元素的含量与正常人不同,从而寻找中医证的客观物质指标。

    (二)临床研究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特点和经验。辨证理论是中医学临床实践的一个重要指导原则和独特优势的重要体现。
, http://www.100md.com
    1.影象学在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中起主导作用。不论中医辨证或西医辨病,病人出现症状在构成中医辨辩证型与西医辨病型的具体表现形式上是一致的。中医认识疾病的主要模式是辨证,但以临床机能变化为主的辨证模式仍离不开物质和结构的改变,而西医对疾病认识是以细胞学为主的形态结构为原则,它的认识模型是辨病,与病理解剖学有着密切关系。45年来影象学技术作为中西医结合的桥梁,既是西医辨病的主要手段同时又提供了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也是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的基础和主要手段。

    2.单病种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特殊项目,是在临床中开展中西医结合工作的一个重要思路。它的内涵是定位在一个病一个病地研究,以便研究内容深化。在单病种研究时,主要应从疾病的诊断、治疗、疗效、药物、实验研究、科研成果等六个方面的中西医结合水平来评价单病种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水平高低,也是推进单病种研究向建立系统化的中西医结合诊断方法机理的关键。

    3.观念更新是发展中西医结合事业的保证。45年来中西医结合工作者,通过临床实践等在许多领域里建立中西医结合的诊断和治疗。根据疾病的多因多果论,疾病的诊断观,治疗观随之扩大,树立了新的医疗观念,如改变了现代医学关于骨折治疗必须“广泛固定”,“完全休息”静止的观念;活血化淤方法已成为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许多疾病大法;菌毒并治,即用抗菌素来抑菌,联用中医方药的抗毒解毒的新方法。
, 百拇医药
    (三)中药研究

    中药现代化研究促进了中医理论和临床疗效的提高。45年来中西医结合工作者总结了几个重要的切入点,即中药临床药理学与基础药理学的结合,中药方剂药化学与单味药化学的结合,中药化学与药理学的结合,中西药学理论的结合研究等。多年来专家们深深地体会到中西药结合临床研究是中西医结合客观指标,目前中西医结合研究,除了在基础理论方面,大量的是在临床治疗中,体现了中西药结合临床应用发挥中西药之长。

    45年来广大的中西医结合工作者积极对临床常用的中药材广泛、深入进行的药化、药理和药性研究,从中药中提取了丰富的有效性成分,特别是近20年来研究较多的60多个单体,如人参多糖、枸杞多糖等。中西医结合工作者对它们的化学组成、分子量、药理作用及其与免疫活性的相关性均有所阐述。此外,复方研究进一步成为当前研究中药现代化重大课题。

    四、中西医结合前景
, http://www.100md.com
    经过45年的艰辛历程,中西医结合目前已打破了低层次徘徊的局面,观念上有很大的更新,实践上有很多新成果,理论的升华亦有新突破,所谓理论突破指产生了一些具有中西医结合特色的新理论概念。如,生理性肾虚,隐潜性证,急性虚证,急瘀证等,这些命名中既有现代医学的概念又有中医学的概念,从中西医两学科的理论体系方面架起了一座相互沟通的桥梁。经过45年努力,中西医结合已具备了作为一门新的学科体系的基本条件,它集中西医学两方面的理论与技术优势于一体。在理论研究、临床诊治、科研课题中取得了丰硕成果。

    笔者认为,中西医结合的广阔天地在农村。中西医结合事业在我国广大农村早已有着坚实的基础,已经被广大人民群众所认识,所接受。在农村,因势利导地采用中西医结合诊疗、预防、卫生、保健中发挥积极作用,是客观要求和形势需要。中共十六大提出加快农村改革步伐,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各行各业大力支援农村,改变农村面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为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事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让我们总结经验,与时俱进,为促进我国中医药学的繁荣与发展,为中西医结合取得更大成就而努力奋斗!, http://www.100md.com(陈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