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医药前沿 > 科技巡行
编号:10308456
民间科研成果“异形灌注桩”得到应用推广
http://www.100md.com 2003年10月24日 科技日报
    

    民间科研成果“异形灌注桩”问世以来,浙江专利获得者陆见华和他父亲、退休高工陆祖荫锲而不舍,求助各方。虽有专家首肯,记者呼吁,领导批示,但30多年仍被束之高阁,难以应用。

    换个思路继续推广,终于解开死结。2002年9月项目在申苏浙皖高速公路进行试验方案获交通部批准,今年6月,桩基工程实施进展顺利。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家铮为此发来贺电。同月内,这项民间成果又在浙江省重点工程文一路余杭段延伸线工程中进行了初步设计,准备推广使用。

    “异形灌注桩”是陆见华父子为解决水库基础渗漏在1965年发明的一项地下施工新技术,1986年获国家专利。10多年前记者初次采访陆见华时,他在为成果推广奔波,10年后的今天,他还是那样执著。
, 百拇医药
    这项成果30年推广不了的根源:一是民间科研成果走了计划经济的推广模式;二是没有解决中试风险与利益分配的矛盾。今年9月底,陆见华对记者说:“当时,实验室阶段完成后要中试。1983年我们全家东挪西借进行了第一次中试,效果很好,但中试要做很多次,最后家里没有值钱的东西了,中试做不下去了。未经中试,成果就无法推广。”

    为了让政府主管部门立项并争取中试经费,父子俩多次找省里领导,领导也先后批示。2002年1月16日,省科技厅以计划外成果进行了鉴定,同年5月市科技局给了8万元立项经费,中试才得以启动。但钱远远不够。因为,没有一个施工单位愿为一个与自己没有利益关系的成果承担意想不到的风险。这些年来,在陆见华跑过的施工单位,人人都说这项成果好,个个都又婉言拒绝。

    必须用市场经济之手解开成果推广的死结。陆见华在艰难的成果推广中开始转变观念,希望按市场规律由建设单位结合工程施工来解决中试问题,在施工中推广这项成果。
, 百拇医药
    “以前的大型工程由政府机构来统筹,采用工程指挥部的形式来组织实施。建设(业主)单位,一般都是政府派出机构,主要对项目质量和进度负责,对是否采用新技术和经济效益关注不够。”陆见华说。“现在采用市场经济手段,建设单位可以自主决定设计原则,施工办法,因此,采用新技术与本单位的经济效益挂上钩。这样就解决了承担中试风险和利益回报的矛盾。建设单位承担了中试的风险,同时也得到了效益,成果的中试问题就这样通过市场机制很好地解决了。”

    一年多来,陆见华多次与建设单位联系协商,提出无偿提供技术,收益全归对方,而风险也由建设单位承担。这一提议在建设单位改革时得以实现。建设单位对这项被科技部门认可的新技术大胆进行中试,终于使这项走了30年计划经济推广路子而行不通的成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一年半就得以推广应用。

    今年6月22日,申苏浙皖高速公路Y型沉管灌注桩施工工艺专题研究会召开,项目承建单位总工程师陆建根主持的这次重要的会议认为,这是一项加固软土地基的新工艺,应用于申苏浙皖高速公路浙江段为国内首次。由于是建设、设计单位拟定的科研项目,目前无现成的施工技术规范可循,因此,要进一步总结出施工工艺,指导今后Y型沉管桩的大面积施工。

    8月13日浙江省交通厅长赵詹奇察看Y型沉管灌注桩施工现场时提出,一项好的技术要不断总结提高,大力推广。

    两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潘家铮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对这类民间科研项目一是导向,二是支持,三是推动,四是监督。,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