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307073
阴阳节律与临床施治
http://www.100md.com 青囊医学
     人体的阴阳随四时、昼夜出现节律性的变化。实验证明:人体的呼吸、体温、血压、能量代谢(1)、血中17——羟皮质醇含量(2)等均在上午最高,晚上最低,基本上符合阴阳的昼夜变化节律。疾病亦随着阴阳的消长出现节律性的发作或加刷。如阳虚病证在秋分和冬至时多见,阴虚病证在春分前后多见(3);很多人通过对疾病死亡与时间关系的研究,认为疾病的发生、变化、死亡与阴进阳退、阴盛阳衰、阴阳交替密切相关(4—7)”。在治疗上不同的给药时间对疾病的疗效亦有影响,如高血压患者春夏给药的疗效较秋冬好(8)”。因此,笔者试从阴阳的消长节律来探讨临床施治——顺应节律而调阴阳。

    一、阴阳有时 以平为期

    一年之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一日之子午卯酉系阴阳气交之枢机;二至与子午乃阴阳交替之时,二分与卯酉为阴阳平衡之候。这几个时辰极易受内外因来干扰而促成疾病发生或加重病情。因此二分二至、子午卯酉为协调阴阳的关键。如有病巅顶头痛三年者,遇春寒则发,至夏自愈,王氏利用芒种到夏至阳气渐旺时,投药施治病瘳(9)”。现代名医岳美中治一女孩,每于子午时出现痴迷瘫痪,一小时许康复如常。以子午系阴阳交替之际,遂用调和阴阳的小柴胡汤二剂即愈。又刘氏治一每晨卯时头晕头痛午后消失、伴肢冷患者,以卯时为阳气初生不足以胜阴,用温补肾阳之剂病痊(10)。
, 百拇医药
    二、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说明了养生治病都必须顺应春气之升达,夏气之浮畅,秋气之收降,冬气之潜藏。在临床运用上《脾胃论》对汗吐下三法概括为:春宜吐,夏宜汗,秋宜下(11),体现了治法顺应四时阴阳消长节律。如王氏曾治二例患者:一每于夏至后病发热胃痛,冬至后自行消失。认为夏至阴气来复,阳衰而阴乘,遂予附子理中丸加茯苓、白芍而病瘥。一每于冬至后病腹胀,咽干、头晕腰重者,夏至以后缓解,此阴虚之质,不胜阳乘,故以壮水生津养阴之剂而获愈。指出阳虚之病,虽遇炎暑,亦可重用热药而虚热退;阴虚之患,虽逢隆冬大寒,施大剂甘寒反而胃气好转(12)。

     三、热无犯热 寒无犯寒

    一年四季有寒热温凉之变,治病用药应遵循“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的原则。李东垣具体提出诸病四时用药:春于所用药内加清凉风药,夏加大寒之药.秋加温气之药,冬加大热之药,如此可不绝生化之源”(13)。春夏季节气候由温渐热,人体阳气升发,疾病易于热化,在治疗方面要防止阳气过泄,就是患外感寒邪,辛热发散之药亦应慎用。如程国彭使用温法时指出:“盛夏之月,温剂宜轻。”罗天益曾治一得疾于夏者,患身重肢冷、自利清谷等四逆汤方证,以钱氏白术散等温和之剂而收功”(14)。所以春夏若用温热之剂治病,当明选药温和,或以寒凉监制,以“热无犯热”之故;秋冬季节,气候由凉转寒,人体阴气隆盛,阳气收藏于内,故在治疗方面,若病不属大热,寒凉之药不宜应用。李东垣提出“冬不用白虎”。若用寒凉为治,必须选药性缓,或以热药监制,以“寒无犯寒”之故。
, 百拇医药
    四、冬病夏治 夏病冬治

    疾病往往随阴阳消长出现节律性的变化,阴虚病人夏季加剧冬季缓解,阳虚病人冬季加剧夏季缓解。何氏等人对虚性的病人调查发现,不同季节中虚性病人的总值基本接近,但随季节变化偏阳虚或阴虚类型之间可以相互转化(3)。因此在《内经》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指导下,提出了“冬病夏治”、 “夏病冬治”的法则,对于治疗慢性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如肾阳虚之寒饮宜在夏季温肾,阴虚劳嗽者冬季补水(15)。临床证实对于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采取“冬病夏治”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如江氏根据咳喘哮证的偏寒偏热,选取中药于夏季敷贴肺俞等穴位防治,取得了一定的效果(16)。

    五、阳动阴静 投药择时

    阴阳有昼夜消长,治宜顺势为之。根据药物的性质、作用,结合人体阴阳昼夜消长各时间阶段中的特点,使之同气相求,作用相加,以发挥药物的最大功效。如薛己对阳虚者朝用六君子汤,夕用加减肾气丸,阴虚者朝用四物汤,夕用加减肾气丸(17)。大凡临床上助阳或欲借阳气发挥作用的药物,诸如补阳益气、升阳举陷、温中散寒、发汗解表、行气活血、散结消肿等剂宜于清晨或上午服;滋阴或借阴气发挥作用的药物,诸如滋阴补血、平肝潜阳、定惊熄风、重镇安神、收敛固涩、泻下之品,可在上午或晚上服(18——19)。
, 百拇医药
    阴阳节律变化,可供临证治疗时参考。但也不可胶柱鼓瑟,仍应遵循辨证论治为是。

    参考文献

    (1)、杨如哲等:上海中医药杂志(8);47, 1981.

    (2)、张家庆:新医学(10一11);533, 1978.

    (3)、何裕民等: 中医杂志(6):47, ]986.

    (4)、胡林华等:江苏中医杂志(4):5, 1984.

    (5)、黄慕君等:上海中医药杂志(7); 44,1984.

    (6)、陈良予: 浙江中医杂志(9); 409,1980.
, 百拇医药
    (7)、钱永益等: 上海中医药杂志(5):15,1980.

    (8)、李震生;河南中医 (6):31,1985.

    (9)、钟新渊:天津中医 (1):35,1985.

    (10)、刘宏阳;辽宁中医杂志(6):15,1987.

    (11)、湖南中医药研究所:脾胃论注释,108页,人民卫生出版社,1976.

    (12)、《本草纲目.四时用药例0,?3页 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

    (13)、同(11),463页. (14)、卫生宝鉴,390页,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

    (15)、朱进忠:天人相应与辨证论治 43页.广西科技出版社,1985.

    (16)、江明旺: 陕西中医 (10),444,1986.

    (17)、李玉珍: 中医杂志 (9):57,1987.

    (18)、胡剑北等:山西中医 (2): 9,]987.

    (19)、许建平; 中医杂志 (4):55,1986.

    返回《我的医学论文》,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