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疾病百科 > 疾病诊治
编号:10307307
急性脑血管病
http://www.100md.com 青囊医学
     急性脑血管病又称脑血管意外或中风,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急性血液循环障碍等。

    一、临床表现

    1.暂时性脑缺血发作:为局限性可逆性脑缺血而突然发作的神经系统局灶性症状和体征:常于24小时内完全恢复,但可反复发作。起病突然,立即可达高峰,持续数分钟或几小时后又可完全恢复;颈内动脉系统暂时脑缺血发作,有短暂的一侧肢体麻木、乏力、运动不灵、腱反射亢进、语言障碍或失语。椎动物—基底动脉系统暂时性脑缺血发作,可出现眩晕、水平性眼球震颤、声音嘶哑、吞咽障碍和共济失调,有时可出现意识丧失和猝倒。可有一过性失明。

    2.脑出血(脑溢血):是指脑实质内有较大量的出血,约有70%- 80%的脑出血是由于高血压引起的血管破裂。脑出血多在白天活动的情况下发生,部分病人在发病前数天或数小时有头痛、肢体麻木、精神改变、嗜睡等前躯症状。在发病前多有体力、脑力的紧张活动或情绪的激动等诱因。一般发病急骤,突然意识丧失,颜面潮红,呼吸变深而有鼾声,脉搏慢而实,血压升高。
, http://www.100md.com
    3.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实质的外表层软脑膜的出血,多数病人是由于颅内血管瘤破裂所致,其他如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畸形、出血性疾病等都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起病突然,有剧烈头痛,可放射至后颈及背部,常伴有呕吐及烦躁不安,甚至躁动。有的病人呈癫痫样发作,此类病人多有昏迷。眼底检查有视网膜出血,可有视力减退。

    4.脑血栓形成:又称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脑动脉因粥样硬化或各种原因的动脉内膜炎导致血管内膜病变,在此基础上发生血栓形成,使血管腔闭塞,使该血管所供血的脑组织发生缺血、坏死而出现脑缺血的局灶性神经症状和体征。在发病之前1—2日常有前驱症状,表现有头痛、眩晕、肢体发麻等。发病较其他脑血管病稍慢,在数分钟、1-2小时或1—2天内方达高峰。发病多在熟睡之时.早晨起床方觉察有偏瘫、单瘫或失语、口角歪斜,一般意识障碍较轻;

    5.脑栓塞:系指身体其他部位的栓子随血液循环入脑,引起脑血管栓塞,造成脑组织的急性缺血、坏死和软化。发病急骤,数秒钟或数分钟内症状发展可达高峰。突然发生偏瘫、单瘫、偏身麻木、失语等。意识障碍一般较轻微,持续时间也短。
, 百拇医药
    二、诊断要点

    1.根据急骤发病、迅速出现偏瘫、有或没有意识障碍,即可诊断急性脑血管疾病。

    2.脑CT及核磁共振等检查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诊断及了解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类型。

    三、治疗方案

    1.出血性脑血管疾病:①卧床休息,避免刺激因素及不必要的搬动,密切观察神志、瞳孔、血压、呼吸、脉搏、体温,在发病6小时以内更应严密观察其变化;②控制血压:平均血压[(收缩压+舒张压)÷

    2]超过18.67帕(140毫米汞柱)时可适当使用降压药,但不宜使血压下降过低,以避免脑、心、肾的供血不足;③降低颅内压力:根据病情轻重,可适当降低颅内压力,可用50%葡萄糖、20%甘露醇、皮质类固醇激素等;④治疗各种并发症:如防止呼吸道感染、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等;⑤止血药物无确切疗效,有时可适当应用;⑥外科治疗。
, http://www.100md.com
    2.缺血性急性脑血管疾病:①控制血压:如果平均血压在18.67帕以下,不用降压药。如果血压偏低,可取头低位平卧数日;②控制脑压,减轻脑水肿;③低分子右旋糖酐以减少血液的粘稠度,改善脑的血液循环;④血管扩张药宜在病程的第1—2周时使用较妥,过早应用会加重脑水肿。在使用中如有血压下降或原有症状加重,要及时停用;⑤对血小板异常(增多或集聚性强)的病人,可口服阿司匹林、潘生丁;⑥恢复期病人可采用理疗、体疗、针灸等方法促使肢体功能恢复。

    [青囊主人提示]

    按病损的性质,脑血管病可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大类。前者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者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脑血管病发病率甚高,且可遗留偏瘫、失语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对该病来说,预防的意义远较治疗重要,预防的要点包括:积极防治高血压病;及时治疗糖尿病、心脏病、脉管炎等相关疾病;有效控制暂时性脑缺血发作,防止其复发。

    相 关 链 接

    经验良方

    中风 脑血栓,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