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快讯 > 新书评介
编号:10308833
中医个性化诊疗原理研究的重要成果
评匡调元教授新著《人体体质学》
http://www.100md.com 2003年10月27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036期
     王庆其 上海中医药大学

    21世纪医学发展的趋势之一,即是强调诊疗的个性化,而具有二千余年历史的中医学就提出了“因人制宜”防治疾病的原则,成为中医临床医学的一大优势。然而“因人制宜”的实质又是什么呢?翻开匡调元教授的新作《人体体质学———中医学个性化诊疗原理》一书,体质学就是专门研究人群中的个体在生理、病理,乃至疾病诊疗、防治中的特异性。正像世界上没有一片树叶是完全相同的那样,人类中每个人的体质没有一个是完全相同的。“因人制宜”的本质是“因人的不同体质制宜”。《人体体质学》的问世,将中医个性化诊疗原理的研究推进一个新的水平,并在理论研究及临床实践中产生深刻影响。

    一、科学地界定了体质的定义

    西方医学和中医学都曾研究过体质,在历代医学文献中有过零星的记载,古今中外的人类体质学中已有30余种体质学说,各有各的定义,仁智互见。匡教授的定义是:“人类体质是人群及人群中的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在环境的影响下,在生长、发育和衰老的过程中形成的功能、结构和代谢上相对稳定的特殊状态。”“这种特殊状态往往决定着他的生理反应的特异性及其对某种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和所产生病变类型的倾向性。”该定义的意义有三:①揭示了体质形成的机理涉及遗传的物质基础及环境因素两个基本方面,而先天遗传因素更为深刻;②强调体质是一种特殊状态,这种特殊性体现在功能、结构和代谢三个主要方面,突破了传统体质人类学拘于形态学研究的范围;③体质的特殊状态决定其生理反应的特异性,对某种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及发病的倾向性。这三条揭示了体质的形成机理、体质的表现及其医学意义。其可贵之处在于汲取、融合了中西方文化及中西医学的科学观点,清晰地展示了体质的概念,为体质学科的构建奠定了理论基础。
, http://www.100md.com
    值得指出的是,定义中没有提及个体心理上的特殊性,因为个体心理特殊性属于气质研究的范畴。虽然体质与气质密切相关,但两者概念不同。体质与气质的关系是形与神、身与心的关系,根据中医“形神若一”的原理,作者另列“体质气质学”一章,加以讨论,这样思路更为清楚,也符合现代科学分化的现状。

    二、提出体质病理及其分型学说

    早在1980年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中医病理研究》中,匡调元教授就提出“体质病理学”的概念及其研究对象:“体质病理学是研究人类体质的本质及其在疾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与规律的科学”,指出体质病理学应该成为临床诊疗学的理论基础之一,中医所说的“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基础是“同病异证”、“异病同证”,而这两者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中医特有的体质学说为基础的,这是中医理论体系与临床实践中独具异彩的地方。

    如果说两千余年前的《黄帝内经》曾经用阴阳五行的理论对人类的体质、气质作过分类的话,那么自《内经》以降尚未见医家对体质分类提出过新见。而匡调元教授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体质病理学分型”,具有创新价值。他在大量阅读古代中医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探索,归纳出正常质、晦涩质、腻滞质、燥红质、迟冷质、倦白光
, 百拇医药
    质六种体质类型,并详列了这些体质分型的临床特征。此分类法与医学史上所有分类法均不同,它是以临床所见宏观的形证脉色之特征为依据,符合中医“审证求因(质)”的原则,可直接指导辨证用药之宜忌,具有很大的临床价值。

    三、框定人体体质学学科体系

    从70年代的《中医病理研究》到90年代的《人体体质学》,20年来匡调元教授通过文献研究、实验研究及临床实践,始终锲而不舍地耕耘在体质学领域,颇有建树。其中主要的贡献是构建并框定了人体体质学学科体系。

    人体体质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它倡议于1986年,创立于1991年,按钱学森先生的意见,它是“人体科学的基础科学、人体学”。体质学是综合了生物学、人类学、医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主要成就而形成的。它包括生物体质学(含比较体质学、进化体质学)、人类群体体质学(含人种学、体质人类学)、人体发生体质学(含人体遗传学、人体发育体质学、优质学、生态体质学等)、医学体质学及气质体质学5个分支学科。其中医学体质学是人体体质学的核心,又包括人体生理体质学(含年龄体质学、性别体质学、类型体质学等)、人体病理体质学(含体质病因学、体质病机学、病理体质诊断学、病理体质类型学、病理体质发生学)、治疗体质学(含药疗体质学、食疗体质学)3个分支学科。匡调元教授为我们描绘了一个集多门学科、丰富多彩而具有鲜明特色的体质学科体系。
, 百拇医药
    四、提出“质化”与“辨质论治”

    如果说人体发生体质学侧重于基础理论研究,医学体质学则侧重于应用方面的研究。医学常分成研究正常人体、有病人体、治疗疾病和预防疾病四个方面,因此医学体质学也与此相应。人体生理体质学主要研究人类正常体质的特征、类型及其形成机理;病理体质学研究体质与疾病的关系;治疗体质学研究各种病理体质的个性化治疗规律;养生体质学研究长寿与体质的关系。在上述体系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匡调元教授提出了有实践意义的“质化”及“辨质论治”的新观点。

    当正常体质的人接受了病因的作用,在体内产生相应的病理变化,这是致病因子与人类经过亿万年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这种病理演变趋势称为“病势”。不同病理体质类型有不同的、潜在的、相对稳定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称为“质势”。具有病理体质的人,一旦感受致病刺激而形成的病理变化,则“病势”将和“质势”结合形成临床上特定的“证”,这个过程称之为“质化”。中医文献中有“从化”、“类化”之说,其义相近。感冒中的风寒证、风热证不仅与感受病邪有关,也与不同体质“质化”有关。伤寒少阴病中的寒化、热化倾向,大抵也是不同体质“质化”的结果。
, 百拇医药
    既然“证”是致病因子作用于病理体质发生“质化”的结果,那么“辨证论治”就不能不辨“体质”,即透过“证”辨明“质”。辨证,既要“审证求因”,又要“审证求质”,洞明病因和体质,论治更精确。在此基础上又提出“调质六法”:正常质用平补阴阳强质法、燥红质用滋阴清热润质法、迟冷质用壮阳祛寒温质法、倦白光

    质用益气生血健质法、腻滞质用除湿化滞利质法、晦涩质用行血消瘀活质法等,并辅以各型体质的食谱。传统的辨证论治与辨质论治的有机结合,不仅有助于提高对“证”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辨证及论治的水平,最终提高疗效。

    时下,学术界认为中医学在理论方面发展迟缓,我认为,人体体质学的建立是中医学术的一大创新,是中医个性化诊疗原理研究的重要成果,它是“从传统理论派生的新学说”(邓铁涛教授语),“为中西医学史上杰出成就”(姜春华教授语)。诚然,应该指出“人体体质学目前尚处于‘唯象论’阶段,虽然构画了理论框架,并引用了不少现代科学研究的材料作为论证,但大部分认识来源于临床宏观的直觉思维,甚至还有些灵感思维的色彩”,“整个人体科学,包括体质学在内,面临着许多难题,其中有些则是当代科学技术水平尚难解决的”。(引自《人体体质学》)但真像爱因斯坦曾指出的那样:“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本人通过学习,感悟此书的主旋律肇始于深厚的中医理论及其独特的临床诊疗经验,并融汇了西方体质人类学某些科学观点,经过作者升华而成。而东西方传统思维方式的汇通,为人体体质学的发展展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相信随着现代科学的不断发展,关于人体体质学的研究,必将成为以生命科学研究为核心的新世纪宠儿。

    注:以上引文均出自《人体体质学》,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