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编号:10308910
推动便秘领域研究达成便秘诊治共识把握便秘研究发展方向——中华医学会首届便秘专题研讨会纪要
http://www.100md.com 2003年10月16日 《中国医学论坛报》 2003年第39期
     2003年9月19日,中华医学会首届全国便秘专题研讨会在英雄城江西南昌召开。大会执行主席,江西医学院一附院王崇文教授在大会开幕式上指出,召开这次会议的初衷是通过多学科医师的共同努力,深入研究便秘的病因、发病机制、提出切实可行的诊疗方案,提高我国在便秘领域的诊治水平,并逐步同国际接轨。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主任委员林三仁教授认为,便秘是一类影响人群生活质量的疾病,其人群发病率在我国约为3~21%左右,老年人的发病率更高,但我国目前对便秘的研究还不多。他相信,本次会议的召开将对解决这一医学难题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并推动我国消化领域的学科进展。

    北京协和医院潘国宗教授作了题为《临床医生如何面对便秘病人》的专题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第一次面对便秘病人,临床医生应详细询问病史并作必要的检查,以排除有无原发疾病或生理紊乱引起的继发性便秘。常见继发性便秘的病因有:代谢或内分泌紊乱、系统性疾病、神经源性疾病、肠道疾病等。有些药物也可以导致便秘,如麻醉剂、抗胆碱能药物、含阳离子类药物等。另外,在生理状态下,如妊娠,偏食、进食过少或摄食纤维素太少,肥胖,运动量过少,精神压力过大也会导致便秘。他并不提倡对每个病人都采取大撒网式的排除检查,认为应加强思考,采取必要的检查。再次面对便秘病人时,应注重对其进行饮食和生活方式的指导。要帮助患者建立起新的生活方式:增加膳食纤维含量;倡导规律生活,建立定时的排便习惯;增加活动量;肥胖者控制体重;改正影响排便的不良习惯等。
, 百拇医药
    王崇文教授对国内外部分关于便秘的流行病学调查进行了综述,他介绍说,功能性便秘全球总的发病趋势是西方高于东方,女性高于男性,老年人高于年轻人,儿童患病也不少见。一项大规模的,纳入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成都、沈阳的8252位60岁以上老年人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便秘总患病率为11.5%,其中,城市人群患病率(10.9%)低于农村(12.3%),北方人群患病率(17.5%)明显高于南方(7.0%),女性发病率(12.2%)高于男性(10.5%)。

    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的邹多武教授介绍了便秘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他认为,引起便秘的常见原因有:肠管器质性病变、直肠肛门病变、内分泌或代谢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肠管平滑肌或肠神经系统病变和精神心理障碍、药物性因素等。慢性便秘可分为慢传输型(STC)、出口梗阻型(OOC)和混合型三类。STC表现为结肠动力改变,包括总体活动活性减弱、HAPCs减少、晨醒反应减弱、胃结肠反射减轻和内脏感觉异常。OOC的机制主要包括神经功能异常(如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病)、平滑肌功能异常、暂时性解剖梗阻和盆底排便障碍。
, 百拇医药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医院的罗金燕教授作了题为《肠动力与慢性便秘》的报告。她认为,肠动力紊乱是功能性便秘、C-IBS以及结肠慢传输的共同病理生理机制;肠动力异常在功能性肠病(功能性胃肠病RomeⅡ)FC、C-IBS中是非特异性的,不能作为诊断依据,并不伴有器质性疾病;肠动力异常是诊断结肠、肛门动力疾病(曼谷分类)的诊断依据,有原发肠肌原性或神经原的改变也可是全身疾病继发性的;肠动力检测对评估便秘的病因及选择治疗方案有帮助。她还指出,便秘未来研究的方向有两个:根据病理生理或发病机制进行更精确的分类,改进便秘的检查方法和正规研究如何用于临床诊断。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侯晓华教授的报告题为《慢性便秘的诊断及其临床亚型的鉴别诊断》。他介绍,依靠病史、体检、基本的实验室检查可以初步区分大多数器质性原因的便秘。以下报警症状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注意:新近出现持续的大便习惯改变;便秘发作形式发生改变或症状逐步加重者;有大肠癌家族史者;年龄40岁以上者;体重下降超过3KG;发热、便血或黑粪、贫血、腹部包块;病情不能用功能性疾病解释的症状和体征者;内科治疗效果不好。诊断便秘时,应通过内镜、影像学(X线、CT、MRI、PET)血生化检查寻求器质性疾病的证据。

    会上,还有来自全国多家医院的临床医师慢性便秘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进行了广泛探讨。经过讨论,大会最后还基本形成了我国慢性便秘的诊治指南,这为我国临床医师诊治慢性便秘提供了依据。, 百拇医药(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