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364185
本刊独家披露 权威专家剖析
http://www.100md.com 2003年11月6日 家庭医药
     《家庭医药》2003年11月号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赵黑

    “中医中药根治糖尿病”、“糖尿病不再终身服药”、“彻底摆脱糖魔困扰”、“引起国际糖尿病研究界的巨大轰动”、“治愈糖尿病又有重大突破”,包含以上字样的糖尿病医药广告在报刊中、电视里以及网络上经常可见。这些都是真的吗?这些广告可靠吗?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赵黑 指导专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教授 纪立农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内分泌科教授 张家庆

    根治糖尿病:奇迹还是谎言

    编辑部常常接到读者来信来电咨询有关事宜,其中问得最多的还是关于糖尿病医药广告的问题。一位来自吉林的读者在来信中问:“社会上一些糖尿病医药广告令我不知所措,到底有没有根治糖尿病的药物?”而另一位重庆的读者则质疑道:“一些医疗广告说他们可以让糖尿病患者免去终身服药的痛苦,这是真的吗?”
, http://www.100md.com
    以上两个问题颇具代表性。为了解答这些糖尿病患者及读者都普遍关注的问题,值11月14日“世界糖尿病日”即将来临之际,本刊记者采访了两位我国著名糖尿病专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委员、亚洲分子糖尿病学会理事纪立农教授和曾任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卫生部老年卫生小组糖尿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从事糖尿病临床研究近50年的张家庆教授,请他们详细解读和剖析糖尿病医药广告的有关问题,介绍糖尿病治疗方面的相关背景知识。

    虚假光环背后的真实

    目前没有可根治糖尿病的药物

    如今的糖尿病医药广告可谓是铺天盖地、无孔不入,在报刊中、电视里以及网络上都随处可见。我们来看几段记者随手摘录的糖尿病医药广告中的原话吧:

    “最新的纯中药糖尿病系列良药,让糖尿病患者免去终身服药的痛苦,使其彻底康复。”
, 百拇医药
    “××三消丹的诞生填补了国内运用中药根治糖尿病的这一空白,是我国医学史上的又一重大突破。”

    “这里是糖尿病患者康复的神圣殿堂。这里是糖尿病患者彻底治愈的幸福绿洲。”……

    细心的读者很容易发现以上广告的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宣称可以根治或者彻底治愈糖尿病。事实上,在很大一部分的糖尿病医药广告中我们都可以看到类似的字句。那么,在目前的医学水平下,到底有没有可以根治糖尿病的药物?糖尿病究竟能否根治呢?

    张家庆教授在回答记者的问题时肯定的说:目前世界上还没有能够根治糖尿病的药物。虽然新的胰岛移植方法被认为可接近根治1型糖尿病,但医学界人士认为还需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后再下“根治”结论。

    纪立农教授也介绍说,胰岛移植在未来有可能治愈1型糖尿病。但在现阶段,糖尿病还被认为是一种基因缺陷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共同导致的,以高血糖为共同表现的终身性疾病。一旦发生, 在目前的医学条件下尚没有根治的方法。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患甲亢、库兴氏病等代谢疾病和妊娠时所发生的糖尿病,在疾病得到纠正或分娩后糖尿病可以消失。但曾经得过糖尿病的人以后再发生糖尿病的可能性非常大。
, 百拇医药
    糖尿病患者需长期服药

    相对于那些白纸黑字堂而皇之地宣称能够“根治糖尿病”的广告,另一些广告就“聪明”多了。他们开始变着花样打一些“擦边球”,通常会避开“根治”一说,而宣称自己的药“服用二三个疗程后血糖、尿糖值就能降到正常水平,巩固一个疗程就可以停药”。

    但糖尿病患者果真就能这样停药了吗?张家庆教授表示,有些早期糖尿病人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和巩固后血糖浓度可下降甚至恢复正常,这部分病人可暂时不必用药。很多虚假广告正是利用这靠药物得来的短时间的症状改善来欺骗消费者的。

    张教授告诫说:能不能停药要视病人的血糖浓度而定。有很多病人在糖尿病症状消失后其血糖浓度仍然居高不下,此时他不能停药,否则将来很容易出现更严重的并发症。而短时间的停药并不意味着今后就再也不用药了,也不意味着这样就是彻底治愈糖尿病了。如果停药一段时间后血糖再度升高,还是要再用药的。盲目听信虚假广告而在不能停药时仓促停药,很容易造成酮症酸中毒等并发症,那时就悔之晚矣。
, 百拇医药
    纪立农教授也分析道:大部分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在服药后好转是药物作用的结果,如果停药,血糖水平还会反复升高。虽然我们最近的研究显示,有一些年轻的糖尿病患者,在高血糖得到纠正后,可以较长时间仅依靠饮食控制和运动治疗来控制血糖,但他们最后还是需要用药物来维持正常血糖的。糖尿病是一种进行性恶化的疾病,随着人体本身控制血糖的能力逐渐下降,借助药物控制血糖的程度会越来越高。目前,基本上可以认为,糖尿病患者是需要终生服药或使用胰岛素治疗的。

    中医药根治糖尿病尚无依据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直到今天我们对其的研究也还处于一个摸索的阶段。但在一些不法商人的包装下,中医药却变成了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目前,在糖尿病医药广告中出现得最为普遍的另一种说法,就是吹嘘自己的产品是运用中医原理来根治糖尿病的。

    对此,从事糖尿病及内分泌疾病中西医结合研究近50年的张家庆教授介绍说:中医本来就没有糖尿病的说法,只有提到一种“消渴症”比较类似于西医里面的糖尿病。不可否认传统医学是中华民族的一大宝库,但我们也不能盲目夸大其作用。目前比较普遍的看法是中医中药能够为西医药治疗糖尿病起到一种比较有益的补充作用,在这一点上,美国糖尿病学会主席也表示了相同意见。
, 百拇医药
    张教授还气愤地指出,目前谈中医中药能够根治糖尿病是一种盲目夸大和不负责任的说法,说这些话的人是在给祖国的传统医学抹黑。国内有人打着“纯中药”的旗号,实际上却在其所出售的虚假药品中加入几分钱一片的优降糖、降糖灵等西药,这样做非但是牟取暴利,还常常因为剂量应用不当而害了病人。近年来就有这样的虚假药品被美国FDA(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查出而禁止进口,更是损害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声誉。

    纪立农教授则表示:我可以负责任地说,目前无论是西医还是中医都没有办法用药物根治糖尿病。

    “基因疗法”是个谎言

    近年来随着生物界、医学界许多新理论的提出,基因、纳米等“高科技”的名词也不可避免的被广告发布者们拿来迷惑消费者,而“基因疗法”便是继“中医理论”之后在糖尿病医药广告中出现得最频繁的词语。请看下面这一则广告摘录:
, 百拇医药
    患者是因为受体被有害酸酞封闭,受体处于休眠状态,胰岛素无法与其结合而不能充分发挥降糖作用……新药中的“D基因因子”及“DH”活性物在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后,可作为原料自主替代受损基因或参与受损基因的自主修复,使机体代谢自然恢复正常。并能迅速消除胰岛素受体表面的有害酸酞,激活处休眠状态下的受体,使用权受体数增多,增加受体的敏感性及亲和力,修复长期使用降糖西药导致的细胞代谢紊乱,抑制胰岛细胞过度活跃,激活已萎缩的b细胞,使用权胰岛素与受体的结合转入正常的运行系统,充分发挥胰岛素的天然降糖作用,达到自然降“糖”愈后血糖不反弹之目的……

    从治标到治本、从对症下药到解除病源,“糖尿病基因新疗法”将彻底扭转糖尿病不能从根本上康复的传统观念,也将结束糖尿病人终身痛苦的历史。

    对于这篇充斥着新潮词汇、玄之又玄的广告,从事了近10年糖尿病的遗传学研究,对糖尿病遗传学研究的进展非常了解的纪立农教授毫不犹豫的说:“所谓的‘糖尿病基因新疗法’肯定是谎言。”纪教授介绍道,糖尿病是一种遗传病,发病机制非常复杂。目前医学界还没有搞清楚糖尿病的具体发病机制,导致绝大多数糖尿病发病的遗传缺陷也还没有被发现,更谈不到修复缺陷了。虽然近来在糖尿病遗传学研究上有许多重要的发现,但目前还没有有效的可以应用于广大糖尿病患者的基因治疗方法。基因治疗糖尿病还是一个非常遥远的未来。
, http://www.100md.com
    张家庆教授对所谓的“基因疗法”也表示了极大的愤慨,他气愤地指出:这其实是不法商人利用病人对基因一词的陌生,而断章取义的从一些书本上找点恐怕连自己都不明白的热门词汇来糊弄人的。例如“酸肽封闭受体”等说法,我在正规医学出版物中从没有见过。我想我还不至于孤陋寡闻到如此地步吧。糖尿病的确可以说是一种多基因的遗传病,但基因疗法现在仅仅是个方向,还谈不上实用,至于什么“D基因因子”及“DH活性物质”等更是无从谈起。

    张教授还特别地告诫糖尿病患者和读者:切不要被一些新名词搞得晕头转向,科学的东西还要由科学家来说。

    专家剖析糖尿病广告伎俩

    这些糖尿病医疗广告说得如此神奇,叫本来就心急如焚的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如何分辨得出真假呢?但如果不能看出其中的破绽,其结果往往是令糖尿病患者急病乱投医,花了冤枉钱不说还耽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 百拇医药
    为了使广大患者及其家属免受虚假糖尿病医药广告的蒙骗,两位专家还特地就几个案例为读者一一分析了那些广告炮制者们的常用伎俩。

    伎俩一:名不副实的包装专家

    据《中国工商报》报道,杭州市某退休教师看到某报上的大幅广告,其中宣称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中美国际卫生医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国际医学研究员、世界优秀医学专家、国际糖尿病联盟中国协作中心主任王维岐教授率专家组将在杭州市疑难病研究所举行大型会诊活动。多种令人起敬的顶尖头衔和通篇赞美专家敬业的词汇,使老教师深信“糖尿病广大患者生命走向辉煌的契机”来到了。不过当这名退休教师在花去660元买来该“专家”在义诊中所兜售的药物并服用后,并没有获得如广告中所说的“契机”,其病情反而加重了。最终这位受害者愤而投诉到浙江省消费者协会,并要求对此类冒牌专家严加惩处。

    对于上面这段引用文字中提到的王维歧教授,张教授和纪教授均表示从来没有从正规渠道听说过此人。张教授指出,我国临床医学机构有中华医学会及其下属的糖尿病学分会,还有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而不是所谓的“协”会,更不是“研究会”。张教授介绍说:国际糖尿病联盟是世界性的组织,十年动乱后我国第一次参加该组织大会是1988年在悉尼,当时我也去了。但所谓的“中国协作中心”我却没有听说过。至于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中美国际卫生医学研究院等机构更是闻所未闻。
, http://www.100md.com
    纪立农教授补充道:国际糖尿病联盟在中国的唯一联络机构为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没有所谓的国际糖尿病联盟中国协作中心这一机构。中国科学院也没有国际医学研究员这样的职称。糖尿病患者应该在正规医生的指导下采用科学、正确的治疗和自我管理的措施,不要盲从那些所谓“专家”。在目前的医疗水平下,千万不要相信会有什么“契机”或“奇迹”出现。

    伎俩二:意在卖药的大型“义诊”

    据《法制日报》报道,湖北夏某在武汉参加某大型糖尿病义诊期间,禁不住所谓专家的花言巧语,用1300多元钱为其父买回了14盒药。其父服用后视力急剧下降,双腿也肿得连裤子都脱不下来。当夏某打电话联系义诊主办方时,却发现其提供的电话号码是空号。

    像夏某这样在“义诊”中上当受骗的人不在少数,因此怎样识别一个义诊活动的真伪成了当务之急。对此,纪立农教授说:据我所知,在一些情况下,比如“世界糖尿病日”, 为了宣传控制糖尿病的重要性和普及糖尿病的知识,在各地医学会领导下的糖尿病学会或防治协会可能组织正规医院的医生进行义诊活动。但请注意,这样的正规义诊活动从来不卖药或赠药。可以这样认为,凡是有赠药或卖药的义诊都是某些商家打着义诊的幌子来推销药品的。我不建议糖尿病患者参加这样有明显商业目的的活动。
, 百拇医药
    张家庆教授对这样的“义诊”则表示愤慨,他告诫道:经查证,目前确有少数退休教授出来走穴。但如果他一来就让您拿出多少钱买药,那也是个医德低下的教授而称不上权威专家,这样的“义诊”也同样值得警惕。

    伎俩三:“无效退款”的美丽承诺

    号称由某大学、某医院联袂研制,最多3个疗程后就能停药,并且不反弹、不复发的糖尿病治疗药物“××糖血宁”,在其广告的最后承诺:凡服用该药物10~20天无效者,将办理全额退款手续。类似的承诺也出现在另一种药物,据称由某医学科学院新药开发专家组及某公司联合开发的“××胰康乐”的广告中:“为减轻患者负担,凡服用“××胰康乐”无效者15天内为患者办理退药退款手续。

    说是“无效退款”,真的无效时消费者就能得到退款吗?张家庆教授说:我看未必。在你花钱买药后,这些药品究竟有没有效就不是由消费者来判断了。这些药品的生产商都有他们自己的“专家”来判断其药物对你究竟有没有效——即便你仅仅是小便减少了一点,他们也可认为他们的药品是有效的。再说,许多“神效药物”往往要求你邮购,你寄钱他能收到,当你要找他算帐时,却早已人去楼空了。
, http://www.100md.com
    纪立农教授则指出:药物的使用因人而异,检验药物的降糖效果是否有效的主要方法是看血糖是否被安全的降低而又不出现明显的低血糖。在所有检测指标中,糖化血红蛋白的下降才是检验药物有效性的“金标准”。

    我们注意到,在“××糖血宁”的广告中,是以“军人无戏言”等的语句来向读者保证其退款承诺的可靠性的。但是纪立农教授提醒大家,“现在的糖尿病医药广告宣传中,任何名头被借用都不足为奇。”

    伎俩四:真假莫辨的“患者之声”

    “我老家江苏,是东北一名女教师……糖尿病引起月经紊乱、外阴瘙痒、四肢麻木、肾病、胃病等多种并发症,严重影响我的工作和生活……通过电话咨询孙大夫。同是女人的她深表同情,给我开了3个疗程的××胰康乐,又给我出具了一个中草药组方,服用后感到周身轻松愉快。现停药两年,血尿糖一切正常,感到青春焕发。”
, 百拇医药
    以上是在许多糖尿病医药广告中经常出现的所谓“患者之声”,其中的人物、地址会变,不变的是他们服用了某某品牌的药物后“康复”的“喜悦”。这些“患者之声”可信度究竟有多少呢?

    张家庆教授指出,这种“患者之声”大多数没有比较具体的血糖资料,所以很难令人信服。加之里面提到的病人通常都是××省×××,更是令人无从考证。

    此外,两位专家都特别提到,无论其病例是否属实,我们首先要明白,现代医学从不从个例的疗效中下结论,需要用群体的临床试验来验证药物的效果。

    伎俩五:误导患者的“想吃就吃”

    不少糖尿病医药广告都宣传自己的疗法或药物的最大特点是“无需控制饮食”、“想吃就吃”。糖尿病患者真的能想吃就吃,不需要控制饮食吗?

    这样的语言往往能够打动那些对饮食控制怀有恐惧感的糖尿病人,但实际上这种恐惧完全没有必要。张家庆教授指出:不要把控制饮食想得非常可怕,糖尿病治疗中的饮食控制并不等同于饥饿疗法。目前的研究表明,糖尿病人无需忌蔗糖,也可以吃甜食和水果。我们要控制的是食物的总热卡量,摄入的饱和脂肪酸应该占总热卡的10%以下。血脂高者更应控制在7%以下。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少吃肥肉、猪油等油荤的东西。这种控制饮食的原则,不但糖尿病人需要遵守,一般的健康人也应采用。所以,糖尿病人吃了某种药物就不需要控制饮食的说法是不可靠的。
, 百拇医药
    纪立农教授则斩钉截铁的说道:饮食控制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石。任何药物治疗都要建立在良好的饮食控制的基础上,才能控制糖尿病。

    伎俩六:天花乱坠的“金奖”、“认证”

    “多次获国内外金奖”、“得到美国FDA的批准”、“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SDA)的批准。”

    这也是许多糖尿病医疗广告中十分流行的说法,这些认证书、奖杯又是如何得来的呢?可信吗?

    面对这个问题,两位专家都肯定的表示:至今美国FDA没有批准过一种降糖中药。

    张家庆教授说:“经过SDA批准认证的药品都应有SDA的批准号,倘若一种被吹得天花乱坠的药品却拿不出这个批准号,那无疑又是虚假广告。”而纪立农教授也补充道:“国内、国际的正规学术机构和团体是从不颁发什么‘金奖’的。”
, 百拇医药
    伎俩七:信口开河的“巨大成功”

    为数不少的糖尿病医药广告都声称他们获得了“巨大成功”, 填补了国内空白,是我国医学史上的又一“重大突破。”并且,这些广告往往“你方唱罢我登场”,在很短的时间内接二连三的出现。

    在记者提及这一问题时,纪立农教授严厉地驳斥了这种自吹自擂的说法,他说:“我每年都要参加世界上最重要的糖尿病学术会议,并和许多世界上顶尖的糖尿病专家保持交流。我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些‘巨大成功’,在正规的科学杂志上也没有看到相关的科学文献。”

    纪教授指出,像糖尿病这样的复杂慢性病,仅靠少数人在短时间内获得其药物治疗方面的巨大进展是相当困难的。首先,药物的设计和筛选要根据前沿的基础研究成果和凭借高技术的研究手段;其次,在筛选出有效和无毒的药物成分后,还要进行多期的临床试验再次证明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后才能用于临床。有些药物,即使在前面的阶段经受了考验,在大规模的临床应用前仍会导致高敏感个体的致死和致残而不得不被撤出医疗市场。一般来讲,一个新药从实验室开发到临床应用需要10年的时间和10多亿美元的开发费用。由此可见,新药的研制和开发是非常艰难的,而要获得“里程碑式”的“重大突破”更是非常不容易。
, 百拇医药
    纪教授特别提到:我经常看到一些本来病情控制得很好的糖尿病患者轻信那些不实的广告,结果在浪费了大量金钱的同时病情也加重了。这些患者损失的不仅是金钱,更重要的是宝贵的治疗机会。糖尿病的并发症是在许多年之内缓慢形成的,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等糖尿病并发症的危险因素需要每天、每月、每年的努力。 如果在某一段时间糖尿病控制不好,就意味着并发症又进展了一步。

    最后,两位专家郑重告诫所有的糖尿病患者及家属:治疗糖尿病,不要轻信那些说得神乎其神的广告。糖尿病患者要本着对自己负责的态度,通过正常渠道到正规医院就医。

    相关链接

    熟读法规 辨别真假


    1995年3月我国出台了《药品广告审查标准》,但虚假医药广告仍旧屡禁不止。今年1月国家工商总局、卫生部、国家医药管理局再次联合下发了《关于规范医疗广告活动,加强医疗广告监督的通知》。 两个文件里都有不少对医药广告的限制性规定。熟读以下这些条文,相信对您鉴别医药广告的真假会有所裨益:
, 百拇医药
    医疗广告

    不得含有与药品相关的内容,包括药品名称、制剂以及医疗机构自制的中药配方药品、中药汤剂等。

    禁止出现从业医师技术职称,包括“××博士”、“××专家”等非医学专业技术职称用语。

    禁止以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名义(包括军队单位、军队个人和冠以与军队相关的任何称谓)、医疗机构内部科室名义发布医疗广告。

    禁止以新闻报道形式发布医疗广告。有关医疗机构的人物专访、专题报道等文章中不得出现有关医疗机构地址、电话、联系办法等广告宣传内容;在发表有关文章的同时,不得在同一媒介同一时间或者版面发布有关该医疗服务及其医疗机构的广告。

    药品广告
, 百拇医药
    药品广告中不得含有不科学的表示功效的断言或保证,如“疗效最佳”、“药到病除”、“根治”、“安全预防”、“安全无副作用”等。

    广告中不得含有“最新技术”、“最高科学”、“最先进制法”、“药之王”、“国家级新药”等绝对化的语言和表示。

    广告中不得含有治愈率,有效率及获奖的内容。

    广告中不得含有“无效退款”、“保险公司承诺”等承诺。

    药品广告中不得含有利用医药科研单位、学术机构、医疗机构或专家、医生、患者的名义、形象做证明的内容。

    专家介绍

    纪立农: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兼任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北京市分会理事,北京市糖尿病防治协会副理事长,亚洲分子糖尿病学会理事,北京市糖尿病防治办公室专家组成员。

    张家庆:教授、主任医师,原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内分泌科及中医科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及糖尿病学会委员,卫生部老年卫生领导小组糖尿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及其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