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速递 > 医药快讯
编号:10310715
中外医药快讯(2003.11.12)
http://www.100md.com 2003年11月12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045期
     儿茶酸摄入要防"过犹不及"

    喝绿茶能够防癌,原因在于它富含一种名叫儿茶酸的多酚。但是好东西也不能多吃,日本研究人员发现,过量摄入儿茶酸会对人体的DNA造成伤害,进而诱发癌症,这正是“过犹不及”的道理。

    日常生活中不少人喜欢喝绿茶,这是一个不错的习惯,通过这种方式摄入的适量儿茶酸有益于人体健康。于是一些人就只服用儿茶酸,希望预防癌症。但日本三重大学医学系川西正估教授通过实验证明,如果人们摄取儿茶酸的浓度是绿茶所含儿茶酸的40倍,就会对DNA造成伤害,而DNA损伤与细胞癌变密切相关。

    《读卖新闻》近日报道这一消息时说,儿茶酸对引起动脉硬化的物质有抑制作用,是“健康的动力”,日常生活中饮茶没有问题,但应该对过量儿茶酸造成的不良影响引起注意。儿茶酸在绿茶中居多,乌龙茶和红茶中的含量也比较丰富。 (何德功)
, 百拇医药
    美科学家识别出3个牛皮癣发病相关基因

    美国研究人员9日在网络版《自然遗传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经过10多年研究识别出了3个与牛皮癣发病相关的基因。

    为了寻找这3个基因,华盛顿大学安妮·鲍科克博士领导的小组共对242个北欧家族的成员的DNA进行了分析,其中每个家族至少有2名牛皮癣患者。研究显示,这3个基因出现缺陷将增加患牛皮癣的风险。

    牛皮癣是一种带有鳞屑性红斑的皮肤病,在西方国家人口中发病率约为2%,美国目前约有450万患者。牛皮癣发病被认为与多种基因和环境诱发因素相关。鲍科克博士指出,新识别出的3个基因属于低风险性基因,牛皮癣发病风险很可能还受到目前未知的其他基因决定。尽管如此,她认为搞清新发现的3个基因的功能,将有助于加深对牛皮癣发病分子机理等的认识。

    鲍科克等人的发现也为研究自体免疫性疾病之间是否存在相似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线索。他们的分析显示,特定条件下,新识别出的3个基因中有2个可能会受到RUNX1基因的调控。而在同期网络版《自然遗传学》上,一个日本研究小组报告说,RUNX1基因出现缺陷可能会增加风湿性关节炎发病风险。《自然遗传学》去年发表的一项研究曾显示,狼疮发病也与RUNX1基因存在一定相关性。
, 百拇医药
    专家认为,几项研究结果综合起来意味着多种不同的自体免疫性疾病也许在发病机制上有某些共性。(毛 磊)

    科学家首次在克雅氏症患者脑外发现普里昂蛋白

    瑞士科学家日前通过对多份因克雅氏症而病故的患者组织标本进行检测,首次在除大脑之外的肌肉及脾脏组织中发现了普里昂蛋白(又称锯蛋白)。科学家指出,这一发现对于研究治疗克雅氏症的新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瑞士苏黎世大学的神经病学专家阿德里亚诺·阿古齐领导的研究小组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撰文介绍说,他们对36名1996年~2002年间因克雅氏症而死亡患者的组织进行了检测。结果科学家在全部死者的脑组织内发现普里昂蛋白,在28份脾组织标本中的10份中发现了普里昂蛋白,而32份肌肉组织标本中也有8份发现了普里昂蛋白。其中在3名死者的脾脏组织和肌肉组织中,都发现了普里昂蛋白。
, 百拇医药
    科学家认为,在除大脑外的机体组织发现普里昂蛋白很可能与病人染病时间长短有关。此外,新发现还预示着病人可能由于像外科手术这样的医源性因素感染克雅氏症。

    科学家称,人们迄今尚未找到克雅氏症的有效治疗方法,新发现在研究普里昂蛋白在人体内的分布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并为克雅氏症的诊断提供了新方法,即医生可以通过对肌肉和淋巴结等进行组织活检来确诊,而不必一定要对患者脑组织进行检查或只是在患者辞世后才进行尸体解剖来确定病因。

    普里昂蛋白与疯牛病及克雅氏症等海绵状脑病有关。此前研究显示,无论是人还是动物患上海绵状脑病,其大脑中都会大量充斥一种罕见的变异普里昂蛋白,并以块状形式出现。(潘 治)

    美科学家发现疼痛也有“性别”之分

    美国科学家最近研究发现,男性和女性在疼痛时,其大脑作出反应的部位不同,疼痛也有“性别”之分。
, 百拇医药
    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对50名处于疼痛状态的人进行了脑部扫描。扫描结果发现,男性在疼痛时,其大脑主管认知的部位活动较强烈,大脑的“思考部位”对疼痛作出了反应;而女性出现疼痛时,大脑主管情感反应的部位活动较强。

    研究人员在美国《胃肠病学》杂志上撰文说,这可能与进化因素有关。长久以来,男人们总是要作出那些“事关生死”的决定,而女性在面临威胁时情感比较丰富,首先想到的总是自己的孩子。

    女性孕前感染疱疹可导致儿童患急性白血病

    北欧国家医学专家进行的一项联合研究结果表明,女性孕前感染疱疹是导致儿童患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主要原因。

    据芬兰《赫尔辛基新闻》10日报道,芬兰、瑞典和冰岛的医学专家对患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儿童的母亲妊娠期间血样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孕前感染的疱疹病毒会在孕妇妊娠期间被再次激活,致使孕妇子宫发炎,从而导致婴儿出生后患白血病。
, http://www.100md.com
    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是儿童中最常见的一种白血病。专家说,患这种急性白血病的儿童大多为学龄前儿童,但90%都可以治愈。(赵长春)

    美科学家发现人体动脉硬化会产生臭氧

    大气臭氧层能保护地球生物免受阳光紫外线侵袭,但臭氧直接与生物机体接触会造成损害。美国科学家最近发现,人体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中会产生臭氧。

    含有胆固醇和脂肪的硬化斑块在动脉内壁沉积,就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的危险。美国科学家在新一期《科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分析了从冠心病患者动脉中提取的硬化斑块,在其中发现了臭氧与胆固醇发生反应产生的2种标志性产物。科学家据此提出,硬化斑块里含有制造臭氧所必需的所有“原料”,在动脉硬化症发展的整个时期,可能都有臭氧产生。

    臭氧是活性极高的强氧化剂,能与多种物质迅速发生反应,有杀菌作用,但在人体内也会造成细胞损伤。动脉硬化患者的体内会自行产生臭氧,是一个需要注意的新发现。
, 百拇医药
    此外,科学家还在晚期动脉硬化症患者的血液内发现了一种臭氧与胆固醇反应的产物。由于健康人体内不存在这类物质,这一发现可用于开发新的冠心病诊断方法。

    德科学家发现阿尔茨海默氏症早期诊断法

    德国科学家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首次在阿尔茨海默氏症早期患者的脑内发现了这一顽疾的特殊病征。这一方法将有助于阿尔茨海默氏症的早期诊断,并可能带来新的疗法。

    阿尔茨海默氏症是最严重的脑部疾病之一,患者脑部出现淀粉状斑点,神经纤维无规则生长并杀死神经细胞,使患者逐渐失忆、丧失生活自理能力,最终导致死亡。

    海德堡大学精神病学医院的约翰内斯·施罗德教授等研究人员,通过常年对精神疾患病人的巡回诊疗而总结出了这套办法。研究人员说,他们首先通过谈话、神经生理学测试等办法寻找出有轻度健忘、行动不便、方位感差等症状的患者,然后抽取他们的脊髓液进行测试。施罗德说,引发阿尔茨海默氏症的淀粉状蛋白会在脊髓液中留下痕迹,这使早期诊断成为可能。
, 百拇医药
    接下来,研究人员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在阿尔茨海默氏症患者出现明显症状之前发现了这一病症的特殊标记,这是确诊病人是否患上阿尔茨海默氏症的关键。施罗德说,在阿尔茨海默氏症的发病过程中,淀粉状蛋白会先侵蚀大脑中颞叶部位的海马回附近,在磁共振成像图中,早期患者的海马回就比正常人稍小。

    研究人员对71名患者测试后发现,阿尔茨海默氏症早期患者的海马回,比正常人小7%~12%。他们认为,这一变化虽然非常微小,但对患者病情的发展非常关键,此后患者往往病情恶化,出现记忆、行动和语言能力等严重受损的现象。

    海德堡大学为此发表的公报说,尽管迄今尚无治疗阿尔茨海默氏症的有效疗法,但这一发现仍然非常重要,因为尽早诊断出病人的病情之后,可以通过一定的药物延缓病人病发时各种重度病征出现,减轻患者的痛苦。 (潘 治)

    人体生物钟传递季节变化信息
, 百拇医药
    人的身体内好像有一个“隐形时钟”。饮食起居,不用看表,大体也都有个点儿,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生物钟”,它负责调节着身体各项功能。日本北海道大学医学研究科本间研一教授最近通过实验发现,“生物钟不仅告诉我们时间,而且还可以传递季节变化的信息”。

    秋意渐浓时,动物食欲大增,受生物钟驱使,睡眠渐多,行动能力减弱,以便积蓄体能,迎接寒冬。冬天到了,一些动物为保存体力开始冬眠,以熬过漫长的寒冷岁月,这都是因为体内的生物钟在发挥作用。

    为了证明生物钟与季节变化的关系,本间研一教授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他在札幌市精心准备了一个房间,每个季节让20名大学生在这里吃住3天。结果表明,夏天的平均睡眠时间为7小时零5分,冬天为8小时24分。也许有人会以为这是大学生冬天怕冷不愿出被窝的缘故,其实不然,因为房间可自动调节温度,在任何季节保持恒温。

    测试证明,冬天的早晨人体内会大量分泌加深睡眠的褪黑激素。在另外的一项实验中,研究人员让实验对象呆在一个无法知道时间的房间里,结果他们生活仍以24小时为周期。这说明,生物钟本身周期并不变,但在不同的季节,它能使人们有不同的行动规律。 (何德功)
, http://www.100md.com
    新型人血液代用品关键制备技术获突破

    陕西西大北美基因股份有限公司研究人员成功地将猪血红蛋白转化为安全有效的人血液代用品,并建立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制备工艺技术。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临床医疗需要大量的血液制品,同时国家需要足够的血液储备以应对灾害等突发事件。仅2001年,我国临床用血量就达1300吨左右,并且以每年7%的速度递增。但近年来临床血源日益紧张,血源性传染病以及同种免疫反应复杂所带来的各种困难已成为世界性的问题。因此,人血液代用品的研究成为国际生物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

    陕西西大北美基因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人血液代用品,是以猪血红蛋白为原料,选择戊二醛作为交联剂进行聚合的血红蛋白多聚体。在研究可工业化放大的制备工艺基础上,建立了有效控制戊二醛聚合血红蛋白的反应速度、监控反应程度的方法和工艺;解决了戊二醛聚合血红蛋白的反应易形成凝胶态而阻碍反应进行的技术难题,并有效控制了最终聚合体的大小范围,大幅度地降低了生产成本;建立了一套有效防止血红蛋白聚合体氧化的方法,解决了产品长期保存的部分关键技术难题;建立了检测血红蛋白聚合体生理生化指标和生物功能的动物模型,为产品的安全性检测提供了更接近生理状态的测定方法和相关技术标准。
, 百拇医药
    这一技术已于6日通过了陕西省科技厅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专家称,人血液代用品是国家平战结合、军民两用的战略性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王世焕 高立勋)

    首批癌症疫苗即将上市

    治疗癌症的传统方法是手术、放疗和化疗,其弊端多多,而利用疫苗治疗就有很多优点。法国和美国各有一家公司已向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递交有关防治骨癌疫苗的材料,首批癌症疫苗有望明年初在美国首先上市。

    在不久前结束的巴黎免疫与病毒学国际研讨会上,法国IDM生物技术公司总裁罗梅·勒莫奈说,该公司刚刚向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递交材料,美国一家公司的癌症疫苗也正接受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审议,预计两家公司的癌症疫苗将很快获得批准,有望明年初陆续与患者见面。

    勒莫奈介绍,癌症疫苗的原理是,科学家确定出一种癌症肿瘤表面常见的蛋白,将载有这种蛋白的载体注入人体内,“训练”人体免疫系统识别这种蛋白,激发免疫系统抵抗含有这种蛋白或类似蛋白的癌细胞,这种疗法还能使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扩散到机体其他部位的癌细胞。
, 百拇医药
    手术、放疗和化疗等传统方法不但会加大病人的痛苦,有时还会杀死体内的正常细胞,并且常常会有一些癌细胞悄悄扩散,癌症疫苗与之相比具有治疗简单、副作用小、疗效彻底等优点。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期望能研制出癌症疫苗,使治疗癌症如同预防和治疗普通疾病一样简单。但由于受到技术条件限制,这一愿望在20世纪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无法实现。进入20世纪90年代,基因重组技术、抗肿瘤免疫理论的发展,为癌症疫苗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条件。目前市场上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癌症疫苗产品,但不少癌症疫苗已处在临床试验或即将上市的阶段。 (杨 骏)

    澳科学家可检验出5周胎儿是否患有唐氏症

    澳大利亚科学家发明一种抹片检查方法,可在妇女怀孕5周时就能检查出胎儿是否有唐氏症或囊肿性纤维化病变,并可查出胎儿性别。

    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研究出这种方法的澳大利亚科学家称,新的检验法用抹片取得子宫颈内胎儿细胞,与子宫颈抹片检查方式相同。科学家称这是医学界第一次将胎儿细胞从抹片上的黏液分离出来。他们用DNA检验证实分离出来的细胞属于胎儿,而不是母亲。然后再对取得的胎儿细胞作基因检验,这个过程与检验羊膜穿刺取得的胎儿细胞相同。
, 百拇医药
    新的基因检验法与抹片检查技术相同,但医生可以用这种伤害性远低于羊膜穿刺的方法取得胎儿细胞采样。使用这种新检验方法,父母可有更多时间决定是否生下腹中小孩,且所有妇女将来可做产前基因检查。这种新技术2年内可以问世。

    目前,医生只能在妇女怀孕4个月左右以羊膜穿刺方法检验胎儿是否有唐氏症等不正常症状,但羊膜穿刺用针插入子宫,有1%的流产危险。(张 化)

    台湾医生发明抗感染纳米人工水晶体

    台湾地区“三军总医院”眼科蔡明霖医生发明纳米镀膜的抗感染人工水晶体,植入白内障患者的眼睛后,可吸收进入瞳孔的紫外线,杀死眼内细菌,有效预防眼内发炎。

    蔡明霖说,台湾每年约有12万例白内障开刀手术,手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是细菌感染造成眼内发炎,很难有效预防,每年估计有2300名患者因此失明。
, 百拇医药
    抗感染人工水晶体是用纳米级镀膜涂布在人工水晶体上,植入患者眼球内,只要一睁开眼睛,材质就会吸收紫外线,转化成自由基,分解细菌,但不会破坏眼睛的组织。

    下一步将对新材质进行动物实验,实际的临床应用可能还需一段时间。(印高乐)

    捷克研制出癌症治疗新药

    据捷克媒体10日报道,捷克布尔诺拉赫马药厂研制出一种名为“细胞抑制生长剂LA-12”的治疗癌症新药。

    与目前临床普遍使用的癌症治疗药物不同,这种胶囊制剂含有一种被称为金刚烷的特别物质,正是这种物质使药物具有特别疗效。它不但能够清除恶性肿瘤,还可以消除化疗产生的副作用。实验证实该药不会损伤肝、肾,呕吐现象也只是偶尔出现。

    药品研制人员彼得·索瓦说,此药将首先用于接受化疗无效的癌症患者,随后将根据临床治疗结果决定是否继续扩大使用范围。目前药物还在进行临床试验,预计3、4年之后将会推广使用,此药已在全球50个国家注册了专利。
, 百拇医药
    英科学家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研究妄想症

    继虚拟现实技术帮助心理学家成功治疗恐高症和恐物症之后,英国科学家目前正利用此项技术研究一种更为普遍的心理疾病——妄想症。

    现实社会中,10%~20%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妄想心理。有人认为周围的人在观察自己,监视自己,甚至可能试图伤害自己,这种无理由的焦虑被称为“受迫害意念”,而过分地认为周围的人对自己充满敌意就会导致妄想症。

    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科学家对24名无任何心理疾病史的志愿者进行了测试。在测试中,志愿者佩戴上能够产生虚拟现实影像的眼镜后,仿佛置身于到处是电脑虚构人物的房间,研究人员随后询问志愿者是否认为这些电脑虚构人物对自己有敌意,或者形成威胁。

    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神经与精神疾病杂志》上报告说,志愿者中有9人称这些电脑虚构人物对自己有敌意,还有13人感觉“他们在背后谈论我”。负责此项研究的丹尼尔·弗里曼介绍,这些虚构人物在设计时都尽可能地做到没有任何偏见。
, http://www.100md.com
    弗里曼说,妄想症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心理障碍,但人们对外界的恐惧往往是不必要的。虚拟现实则提供了理想的环境,来帮助检验人们对周围环境的恐惧程度是否恰当。在进入虚拟世界5分钟后,志愿者就能像同真人一样与虚构人物进行交流。

    研究人员预计,未来还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创造出使妄想症患者“反应过激”的各种环境,然后,让患者重复“进入”这些环境,从而达到纠正他们意念的作用。 (曹丽君)

    科学家报告干细胞治疗研究新突破

    心脏病发作导致的心脏损伤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无法逆转的,患者自身的干细胞却能够修复。来自欧洲和美国多个研究小组10日发布一批相关成果,展示了干细胞技术在心脏病治疗中的潜力。科学家评论认为,这是干细胞治疗研究中的重大突破。

    在美国心脏病协会当天的学术会议上,德国汉诺威医学专科学校的德雷克斯勒公布了他和同事的研究成果。他们对30名心脏病发作不久的患者进行了试验,将患者自身骨髓中提取的干细胞输送至其心脏损伤部位,结果发现这些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平均上升6.7%。射血分数是衡量心室每次搏动所能排出血量的指标,数值越高意味着心脏搏动更为有效。德雷克斯勒认为,输送至心脏损伤部位的干细胞一部分有可能形成了心肌细胞。
, http://www.100md.com
    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的施特劳尔教授在会上介绍,他领导的小组将患者自身的骨髓干细胞注入20名心脏病患者受损的心脏组织。3个月后,接受干细胞治疗的患者心脏受损部位面积有所缩小,由占左心室周长的33%平均下降至14%,其心脏收缩速度也由每秒1.5cm提高到每秒3.3cm。施特劳尔说,这些结果显示干细胞移植可能导致了新的心肌组织和血管形成。

    美国研究人员在会议上公布的2项新结果表明,骨髓中包含的多种干细胞都具有修复心脏损伤的功能。塔夫茨大学研究人员的试验首次发现,成年人骨髓中存在着一种此前未知的干细胞,能够分化成心肌和血管等多种细胞类型,也许可以用于再生和修复受损的关键心脏组织。心脏病发作的病鼠采用这种多能干细胞治疗28天后,不仅心脏功能比那些接受普通骨髓细胞移植的病鼠有更明显改善,而且可促进血管生长的一些重要蛋白质含量也出现增加。

    贝勒医学院佩林博士说,他们首次利用骨髓中的一种单核细胞对严重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了试验。结果发现,这种干细胞直接注入患者左心室后能分化成新的心脏组织和血管,6个月后患者心脏损伤部位面积缩小,血液流动得到改善,而且体力也有增强。原本在家门口散步都显得吃力的患者,开始能够从事一些体育锻炼。其中一名参与干细胞治疗试验的患者,在一次停电中甚至成功地爬了好几层楼梯。

    研究人员说,上述几种用于心脏病治疗的方法目前仍处于试验阶段,预计治疗费用只相当于血管扩张术费用的2倍。(毛 磊), http://www.100md.com(新华社供稿)